心理學:看見熟人想繞道走,一聚會就覺得累,是一種危險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見熟人只想趕緊避開,根本不想打招呼,參加聚會總是覺得很累想趕緊回家。其實,這屬於泛社交障礙,屬於一種危險的人格特徵,具體表現為社交宿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社交宿醉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最早由語言學者蕭娜·考特爾(Shawna Courter )提出,指的是內向性格的人在經歷了高強度的社交後會出現出汗、疲勞等宿醉後的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
對於一個內向者來說,他們的能量來自內心而不是外界,所以,高強度的社交不僅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反而會給他們造成很多的困擾,長期得不到獨處對他們而言一種壓抑,不合群,可能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卻是真的內心孤獨。
擺在內向者面前的選擇,一個是來自內心舒適區的需要,一個是對外界刺激環境的不適應,要麼脫離舒適區,要麼擴大舒適區。
舒適區、拉伸區、恐慌區
認知心理學上,將心理距離具體化為舒適區、拉伸區、恐慌區,內向者長期待在舒適區內,導致了他們遠離了社交,那麼,內向的人真的不需要社交嗎?
答案是否定的,內向的他們其實更需要來自人際關係的力量,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主動去了解別人,主動去溝通,一次次走出安全區,便不會再害怕了。
不要被內向所束縛
心理學上一再強調,內向和外向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而且也沒有絕對的內向者和外向者。
心理學博士Brian Little曾說過,覺察到自己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有助於了解自己,但我們不應該被性格所束縛。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自由的特性,去發現那些你最在意的東西。
接納自己的內向,試著判斷什麼場合讓你覺得舒適,什麼場合是你非常抗拒的,什麼場合又是可以激發你的表現欲的,這樣一來,你就能在外向和內向之間找到屬於你的平衡點。
自我孤立
這種人格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自我孤立,自我孤立是一種逃避和抗拒社交的不健康的長期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孤立很容易讓人陷入焦慮,因為它並不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獨立的能讓內心平靜的生活狀態,而是一種逃避的行為。
我們了解自己的方式其實大部分來自於他人,我們能通過不同的人了解到自己的不同面。而自我孤立無疑也減少了我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機會,社會連接的減少會直接導致我們自我價值感的降低。
自我孤立不僅讓自己遠離了人群,同樣也拒絕了那些真正想關心了解我們的人。即使是家人或者最親密的朋友都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保持互動,更不要說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人了。
我們知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能夠有彼此溫暖的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不要害怕被拒絕,只有當你邁出了你的舒適區,你才能看到世界之大,人性之美。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社交距離比簡單粗暴地拒絕社交更能讓我們保持身心健康。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社交宿醉報告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