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這是最厲害的驅魔法,可以消除所有一切魔

這是最厲害的驅魔法,可以消除所有一切魔

夏朴瓦云:「如是經由,受取一切苦集於己,一切善樂舍於他們,修習慈悲法者,為驅魔法。若作思惟,如是行理從何處說。

這裡是講:修自他交換的這個慈悲之法,它好像是一個「驅魔法」。中文這裡譯為「驅魔法」,用這個詞好像沒有把藏文的這個詞意表達出來;藏文的意思是:修自他交換的這個慈悲法之後,整體的、所有一切的魔,立刻就將它丟出去了;它就有這樣一個作用、這樣一個功能。所以藏文「貢蹦貢中尼確」(kongbowazhonggique)這個詞一聽起來,就好像讓人很驚訝、心裏面很舒服的感覺;但中文翻譯所用的詞,就沒有表達出這個意思、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意思是說:我們內心有很多我愛執,一有我愛執之後,內心一切的執著,一切的煩惱,一切的造業,都從那裡出來了。

也可以說:我們有的時候也很奇怪,比如,我們內心有許多煩惱、有很多執著,我們學習佛法、接觸佛法,是為了對治煩惱。但是我們現在學習佛法、看看佛法之後,反而把佛法用來證明「我自己原來所有的一些喜愛、執著,我自己原來有的一些煩惱」是合理的,是為它在找證據,從而也把我原來的一些看法、觀念更加堅固起來了。

所以我們不會用佛法來改變我自己原先的一些想法與觀念,反而是用這個佛法呢,把自己原來的這些想法、這些觀念呢,更加堅固起來,這實屬很可憐,當然這是有接觸佛法的人會這麼來做。

那麼平常的人他們會怎麼做呢?他會以他喜歡的、以他的想法、以他的觀念來為自己找出一個印證,證明自己是對的、自己是正確的。雖然他沒有接觸佛法,但他就用這種方法來堅固自己的執著、喜愛、煩惱。

所以越往前走,內心煩惱的根扎得越深;我們對一切所見、所聞,自己喜歡的就取,不喜歡的就不要;從這邊就把自己原來的這些想法、觀念變得更堅固、更紮實。

接觸佛法之後也一樣,自己原來的這個習氣沒有改,用佛法來看的時候,也還在這個裡面、也這麼用起來。所以,這也很可憐,具體的例子從自己的身上都是常常可以看得到的,只不過再舉例子的時候,我們自己不好意思去面對,實際上這也是很可憐的。

但是,我們之前的這些觀念、這些想法,一但我們把它糾正過來,肯定進步是很快的。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查一查當下我內心裏面的觀念、想法對不對?結果發現不對的有很多,為了要改變這些不對的想法與觀念,我才接觸佛法。

也可以說:真正會修佛法的人,不是只把書上寫的才視為是法,而是自己在面對任一事件、任一所緣時,從那邊都把它變成了佛法,從那邊都可以找出自己要改正的地方。

但是,我們不是這麼來看,我們對自己原來的想法,都不想去改變,而是找出很多印證來證明:哦,我的這個想法是對的,因為什麼、什麼;哦,我的那個想法也是對的,因為怎麼、怎麼樣。

然後還對他人說:今天看到的這個,就是這個樣子,因為原來我就有什麼、什麼樣的想法。這樣一來,是讓自己的以前的想法變得更為堅固,是在往堅固自己原來這些觀念、原來這些想法的方向在走;所以這是很可憐的。

也可以說,我們的一切想法、所有的觀念,都是由我愛執來令它堅固的。所以,為這個堅固呢,我們來學習佛法,為這個堅固呢,我們持咒;為這個堅固呢,我們做大禮拜或者做功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聽我愛執的話來做的。

這樣的話,我愛執沒有解決,一切都無法解決。前面一切都是為了我愛執才做的;現在如果真正懂、真正會修行用的話,就把它轉過來:一切都是為了要破這個我愛執;懂得這樣來修行的話,那就會快速成就。

所以,這個法我們真正用會的話,現在我們聽的、看的、想的,一切都把它用在破除我愛執上,這就是真正在驅除魔;因為真正驅除我愛執時,就是真正在驅除魔。

如果沒有驅除到我愛執的話,我們自己原本的這些想法的根都沒有改變,那也沒有什麼可驅除的。所以現在修自他交換的法呢,就有這麼妙的一個作用。為此夏朴瓦讚美說「修習慈悲法者,為驅魔法」。反之,除了修自他相換的這個法之外,沒有辦法驅除魔;就這個意思。

再問:這麼殊勝、這麼妙的法,雖然他很妙、很有用,他是否有依據?比如,我們噶當派有一個法叫「噶當十六明點」,在宗大師的兩個弟子:克主傑和賈曹傑中,克主傑的個性就比較直,哪裡有一點不對的時候,他馬上就會直接說出來。

第一世尊者「僧成」,他也是宗大師的弟子,但他的個性就比較隨和,是一位比較客氣的人。在宗大師圓寂之後,他的弟子裡面,有一些弟子就認可《噶當十六明點》這個法,有一些弟子就不認可這個法脈。

克主傑就屬於不認可這個法脈的這類弟子,但第一世尊者他是認可這個法脈的。所以克主傑就問第一世尊者:「你認可這個法有什麼根據?」並且馬上就跟第一世尊者辯論:「你認為這個法是正確的佛法嗎?」第一世尊者回答:「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正確的佛法,但是修的時候真的很有幫助。」他就這麼回答。

就有這種情況,修的時候很有幫助,但它是不是有經論的根據?有沒有清凈的傳承?這上面就不太清楚;這些情況都是會出現的。

所以,這裡也一樣,夏朴瓦說:「這個法它是非常殊勝、非常有用,但關鍵它有沒有經典的根據?這也是一個問題嘛。」為此就引出一系列經典的根據。

我們可以理解:像知母、念恩、報恩、修慈心、修悲心、修增上意樂、修菩提心、修七因果、修自他交換,這些在佛經裡面都沒有詳細講!為什麼?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修大乘的那些人,他們對修空性上面有點難度,但對修菩提心這些廣行的法上面,他們是自自然然就會修的,不需要詳細講解也會修,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所以我們說:《般若經》裡面廣行的法都是隱義的,沒有必要講的; 空性是顯義的,這部分就需要詳細講說。「隱義」的意思不是說:因為他很殊勝,所以把它隱藏起來,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指:他的涵義是自然就存在的,是不用提的,大家都想成佛,大家都想利益眾生,這點不用多講;你現在要講的只是:究竟要修的是什麼?那麼要修的就是空性!然後要斷除煩惱障、要斷除所知障!特別要斷所知障,就從這裡下手。

至於「你有沒有想成佛?你想成佛的心怎麼生起」?這些根本就不用談。所以「隱義」不是指它殊勝,就把他隱藏起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這些根本就不需要談。當談到其他的時候,這個涵義裡面它自然就存在的東西。

舉例的話,就像你一直說:你要喝水,那我不用跟你說:你想喝水的心應該怎麼生起,這我不用教你,是吧?你已經想喝水了,我不用再教你:你想喝水的心要怎麼生起,沒這必要了;你想喝水,我只需要把水給你就可以了,這是重點。

我沒有必須對你說:你先要生起想喝水的心,這個想喝水的心又怎麼才能生起,哈哈,沒有這個必要嘛,是吧?這裡也有一點像這個道理,你想成佛,你想要佛陀的果位,那你只需要問:佛陀的果位在哪裡?把能得到佛陀果位的方法拿出來就可以了。不必要再對你說:想成佛的心要怎麼生起,因為你已經有了嘛。所以,這裡也有一點像這個例子。

如果我們看的話,好像從佛經里找不出多少自他交換的根據出來的感覺,這時我們心裡可能也會有一點懷疑:這些法是不是突然中間造作出來的?不是!這些法實際上是有的,只是它處於隱藏之中。

在佛圓寂四百年以後,《般若經》中顯義的這個部分是大家早就開始不明白了;但對其隱義的部分還是明白的。如果隱義的部分不明白話,那也早就不明白了,是吧?但是《般若經》裡面隱義的、廣行的法門,是在佛圓寂九百年以後才提出來的,在此之前是大家都能明白的東西;所以在佛圓寂九百年以後,才把這隱義部分挖出來講。

所以,是在無著以後的時代才把《般若經》中隱義的這部分講出來。特別後面從阿底峽尊者開始,才把「菩提心怎麼生起」?這些道的次第一一講出來。在此之前是根本就不需要講這些道次第的,因為它是自自然然就有的一種東西。

——節選自雪歌仁寶齊講《修心日光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修自他換真的能把眾生的業取到自己身上嗎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