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稻零售價提高到4元每斤,你覺得能接受嗎?
提要:水稻價位提高到2.5元每斤,零售價提到4元每斤,你能接受嗎?
有朋友說:水稻價位提高到2.5元每斤,零售價提到4元每斤,你能接受嗎?本人想說的是,對於我本人而言沒什麼影響了,畢竟本人生活在北方以麵食為主,所以稻穀價位提高對本人個人也並不那麼在意,而且對於農民而言又增加了不少利益,實現了他們增收的目的。對於本人而言即便是吃米飯為主也不那麼在意水稻價位提到到多少,倒是社會公眾是不是能夠接受水稻這麼高的價位?
在之前科學興農曾經看到有網友提到過類似的一個設想,就是大幅度提高本國糧價,為農民增收謀出路,但是大家也要明白一點我國的糧價本身而言就比國際糧價高,倘若真的如上面提到的那般水稻價位飆升到2.5元每斤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大批量採購國外低價糧食來到國內銷售從中謀取差價呢?畢竟國外糧價比國內是低了許多的。當前我國已經加入了WTO,遠非閉關鎖國的時代,做點進出口糧食貿易也不是什麼不可行的事,只要國內糧價能夠漲到上面那麼高,相信倒騰點糧食進出口絕對比拿工資快的多。
不過在此我們則要反思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當真國外低價糧食大批量進入我國的話,屆時國內的高價糧食誰來消費?難道要憑藉國內人民一腔愛國熱情來消費高價糧嗎?我想大家還沒有到那個地步,否則的話就不至於如今國內的國產高價大豆滯銷,而大批量的進口國外大豆了。我想這個例子足夠說明問題了。
這也就意味著國外低價糧食進入我國之後,國內人民依舊還會選擇消費國外低價糧,而不是國內的高價糧。市場經濟時代,拼的就是競爭力,比價位、比質量、比市場銷售手段,是全方位的比拼。
在之前還曾看到一個說法,我國的農殘制定標準是歐美國家標準的20倍,這裡姑且不論真假,但是在中國有句俗話「外來和尚會念經」,凡是進口來的大眾似乎都會認為更優質,「崇洋媚外」心理至今猶存,當然不得否認的是國外許多糧食質量也當真由於我國,比如說進口的義大利強勁小麥,加工麵包質量杠杠的,進口大豆出油率更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進口來的低價是不是更受市場歡迎呢?
另外一點,我國稻穀價位如何才能到2.5元每斤?如果說真的依靠市場定價的策略,由市場供需決定,稻穀的價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那麼高的價位,一個可參考的對象就是國際糧價。因此可以明確的說如果要國內稻穀價位達到2.5元每斤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國家托市收購!
但是您認為國家有這麼大的財力支撐嗎?我國年產水稻2億噸,如果托市採購轉而以市場價位售出的話,相當於每斤水稻就虧損1.2元,相當於國家財政補貼支出了4800億的補貼。否則的話國家以採購價位銷售的話,人民沒理由放著進口低價糧不去採購,寧願採購如此高價糧的。不是說國家拿不出這麼多的錢,但是國家的財政預算憑空為農業多支付這麼多錢,確實不太現實。
綜上來說,2.5元每斤的水稻在我國是行不通的,而且對於城市處於溫飽線的一些人來說,如果沒有國家為糧食提供補貼,2.5元每斤價位通行於市場的話,對於他們簡直就是災難。而如果國家提供財政補貼,國家短期也難以負擔,因此不具備可行措施。
TAG:家居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