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每當逢年過節之際,對於大齡未婚男青年來說,總是那麼的難熬,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兒子掙多少錢,也不是工作是否順利,而是有沒有找到女朋友。尤其是家中獨生子,如果年近三十仍然單身的話,父母就會開啟催婚模式,求鄰居找親戚給兒子介紹對象,安排一次又一次相親,不為別的,只為了讓兒子早日娶到媳婦,他們儘早抱孫子。
父母催婚的情況經常發生,其做法或許有點操之過急,但也可以理解,完全出於對兒子的關心。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比如南宋詩人陸遊,跟妻子唐婉情深意切,而且唐婉還是陸遊的表妹,可謂親上加親。然而,就是因為唐婉幾年都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陸遊在母親的逼迫下,含淚把唐婉休了。
生而為人,務必孝順,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孝順的人,無論其他方面多麼優秀,都不會被人尊重,跟人渣沒啥區別。從什麼時候起,古人把孝順和傳宗接代掛鉤,且認為不延續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呢?筆者翻閱資料,發現了這種說法的源頭以及後世人的解讀。
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處的「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真的是常人所認為的沒有後代的含義嗎?原來,這句話最早出自亞聖孟子之口,用來評價「三皇五帝」中舜沒有把娶妻告訴父母這件事情,孟子的原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仔細品味孟子的這句話,舜娶老婆沒有告訴父母,被定義為「無後」,如果理解為沒有後代,邏輯上顯然說不通。舜的父親名叫瞽叟,生母去世很早,瞽叟又娶了一個小老婆,即舜的後媽。世人都說「虎毒不食子」,瞽叟卻心腸狠毒,在小老婆的蠱惑下,多次想把親兒子舜置於死地,幸好舜吉人自有天相,躲過父親和後媽的一次又一次陷害。
儘管如此,舜仍然對父親和後媽非常孝順,對同父異母的弟弟也照顧有加,街坊鄰居無不稱讚他踐行孝道的品行。當時堯正在尋找接班人,許多人都推薦舜,堯決定對舜進行考驗,還把兩個女人都嫁給舜。不知為何,舜竟然沒將娶妻之事告訴父母,所以孟子覺得舜在這件事情上,不符合君子之作風。
回過頭再分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難發現,「無後」並非沒有後代的意思,「無」可理解為「沒有」,「後」可理解為「而後」、「之後」,古人說話言簡意賅,有時會省略一些字,通篇分析可大膽猜測,「無後」中間應該省略了「告」字,原本意思是:沒有告訴父母之後再去做。
孟子去世幾百年後,東漢經學家趙岐,讀完孟子的著作後腦洞大開,發揮巨大想像力,以自己的理解,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詳細闡述,從而有了「三不孝」的解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的確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無後」之外,對另外兩種不孝從未提及,而且筆者在前文已經解釋,孟子所說的「無後」,並不只是指沒有後代。趙岐的觀點看似很完美,其實是沒有確鑿根據的,甚至是對孟子原話的曲解,趙岐把「無後」直接定義為沒有後代,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中「三不孝」的權威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讀完此文,你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無後」,是如何理解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歷史上最慫的一個朝代,40萬大軍被2萬人打殘,開國皇帝被分屍
※蘇軾寫給朋友的兩首打油詩,通俗易懂無生僻字,風趣幽默令人捧腹
TAG:異樣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