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破不掉的胡煥庸線?

破不掉的胡煥庸線?

全文共1359字 | 閱讀需3分鐘

胡煥庸線大約在1240年代形成。那時氣候突變,溫度驟降,西北不復漢唐時的溫暖濕潤。各種旱澇災害的發生,亦與胡煥庸線的走向越來越吻合。

中國國土上,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北起黑龍江黑河,一路向著西南延伸,直至雲南騰衝。

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數據,一點一點在地圖上摸索出這條線。那時他是從人口的角度看這條線的——線的西北側,是「大漠長河孤煙」,占國土面積的64%,卻僅有4%的人口;而線的另一側,是「小橋流水人家」,僅有36%的國土,卻聚集著96%的人口。

那是一條清晰的、幾乎驟然就從熙熙攘攘變得人煙稀少的分界線。彷彿從南往北的中國人,在接近這條線時會意識到什麼,於是不約而同停止了向外遷徙的步伐。這讓胡煥庸忍不住感嘆:「其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不過,更令人唏噓的,要算這條線的「巋然不動」。

在這條線被發現後的幾十年里,很多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過:建設兵團墾荒戍邊,支援大西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三線建設……國人一次次地大規模從線的東面遷往西面,一次次喊著「人定勝天」走向廣闊天地開創未來。然而,2014年4月11日,當騰訊QQ同時在線用戶突破2億時,有人發現,從東北到雲南依然划出了一條清晰的邊界——一邊滿是QQ在線的信號,另一邊則是大片的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學教授書桌上人口分布圖的模樣。

這條線如今被稱為「胡煥庸線」。在2009年地理學界評選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中,它僅次於「珠峰測量」,名列次席。

歷史上,我們的祖先也曾嘗試過跨越這條線。明朝時,為了戍邊,政府在甘肅大規模屯田,遷入大批內地人口,於是當地農業迅猛發展;清代,陝甘總督就在甘肅署理軍政,於是當地城鎮市集不斷擴大……但是到了1935年,當胡煥庸通過搜集到的人口數據,在中國地圖上釘上一個個代表1萬人口的點時,這些都成了不起作用的前塵往事——人口都聚集到了線的另一邊。

就是這麼神奇,如今,中國依舊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煥庸線的東南面。

現在地理學家傾向於從氣候的角度理解胡煥庸線的存在。在北方,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線與胡煥庸線在許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說,這條線的一邊是半乾旱區,另一邊則是濕潤區。而從甘肅天水至雲南騰衝,這條線幾乎一路沿著青藏高原的南緣而下,一邊是高原,一邊是平原。

中科院科技政策所王錚通過古代降水的變化,確定胡煥庸線大約是在1240年代形成。那幾十年,恰逢氣候突變,溫度驟降,西北不復漢唐時的溫暖濕潤,轉而朝著現代氣候特點發展。各種旱澇災害的發生,亦在這一氣候突變之後,與胡煥庸線的走向越來越吻合。

或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然而,至少可以肯定,因為這種變化,900年來,東南沿海與西北內陸的農業生產力差異明顯,由此造成的人口分布,使地圖上呈現出了胡煥庸線。可以想像,不管明清政府對西北如何用心,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他們的努力終究不會起效。

而在如今這個科技時代,事情似乎看起來有所不同。如果加快胡煥庸線以西的信息化建設,發展非耗水的現代服務業,也許可以聚集人口與產業,藉此打破中國經濟發展格局被胡煥庸線鎖定的現象。

當胡煥庸線被發現80周年之際,一場新的討論展開了:現在是否有了可能突破這條劃分荒涼與繁華的分割線?

文章來源:《新華月報》2015年3月號/第5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1851 年倫敦萬國博覽會——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
這些會讓人聯想到日本姓氏的中國複姓,究竟來源於哪?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