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沒有標準答案,盒馬變奏進入新零售深水區
文/陳紀英
三歲的盒馬正在上演變奏曲——在開設了150家門店之後,其戰略重點從規模增速,轉移到精細經營、精進內功上。
頂著新零售標杆光環的盒馬,在看得見的前台,是耳目一新的產品和體驗,以及高速的擴張速度。但盒馬成為盒馬的關鍵,恰恰要歸功於水面下的功夫。
要遠航新零售藍海,不在淺灘狼狽擱淺,進入深水區,是唯一的選擇。
盒馬三年進化
今年,是新零售戰略面世第四年,也是盒馬成立第三年。
年初的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上,盒馬CEO侯毅重新定了調子,中國市場全域消費升級,但消費能力高低不齊,消費習慣參差交錯,「一套武功打天下」不奏效了,精細化經營將是盒馬今年的重點。
精細化經營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前端,當然是業態的多元化。
今年3月份的一次演講中,侯毅反思了去年盒馬一個門店拷貝全國的做法,表示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種業態。
相比於1.0版的盒馬,既有上行的盒馬雲超,還有還有針對下沉市場的盒小馬等等,專註賣菜的盒馬菜市場,以及盒馬小站等子品牌,基於不同場景、不同用戶特點,因地制宜,匹配多元業態,成了盒馬精細化經營最顯性的特點。
業態多元化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萬千溝壑,則是盒馬供應鏈能力的提升。
高大上的盒馬,早就走進「田間地頭」,拿下了500家農產品基地。盒馬平台三分之一的生鮮商品實現了基地直采,品類覆蓋果蔬、肉禽蛋、海鮮水產等優勢品類。
在傳統商超,賣什麼是源於品牌商做什麼供什麼——整個選品基本上由供應商主導。盒馬則希望以需求為原點,用買手制實現全球精選貨品,持續提供生鮮直采比例。
5月20日,盒馬宣布要在全球範圍內拓展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基地。
對於用戶來說,盒馬的選品應其需求而生。基地直采模式,品質更有保證,可以實現保鮮速達,通過壓縮中間環節,得以讓利終端。
對於平台來說,商品力一直是零售行業最大的競爭力,直采可以構建獨特的商品體系,繞過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對於農產品基地來說,平台直采,可以助其擺脫優勝劣汰的檸檬效應,走出「有品類、無品牌」、惡性價格戰的泥潭。
上海浦東區的8424西瓜就是典型案例,這個西瓜廣受本地人喜愛。但一到上市季,滿大街西瓜都頂著8424的名頭。
市民難辨真假,農戶苦不堪言。後來,擁有官方二維碼身份證的正宗南匯8424西瓜,在盒馬線上線下一搶而空,銷售量佔了浦東區一半以上。西瓜合作社眼看著供不應求,一下子擴大了三千畝種植面積。
除了國內,盒馬的供應鏈體系早就走出了國門,全球採購已成盒馬的基礎競爭力,波士頓的活龍蝦、阿拉斯加的帝王蟹、挪威的三文魚等海鮮曾引得馬雲食慾大開。
選產地、定標準、造品牌、養爆款,渠道商第一次成為了供應鏈的主導者——先是優選基地和產品,進而在盒馬引爆,然後推動上游結構化升級。
三年時間,不長不短,但足夠對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進行初步復盤了。
盒馬三年,所謂的門店快速擴張、坪效猛翻數倍、用戶體驗驚艷等等,不過是善因而果,其源頭既隱藏於線下——覆蓋全球的供應鏈能力,也隱藏於線上——大數據AI之手,可以讓盒馬精準把握消費需求,提前洞察消費趨勢。
進入深水區
何勇在《鐘鼓樓》里吐槽,「是誰出的題那麼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
新零售的方程式也很難解,是因為永遠沒有十全十美的標準答案。
新零售的先行者們以身試水,當然難免濕身嗆水。
昨天,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步步高董事長王填說了一段掏心窩子的話,「我們黑暗的隧道里已經走了一年多,儘管還沒有出來,但總算看到隧道口的那一點亮光了」。
這段比喻,可謂是新零售的寫照——這場探索前無先例。必須不斷試錯,對於全新業態的「四不像」盒馬,尤其如此。
最近,盒馬宣布其位於蘇州的一家門店將在5月底關門。
新零售標杆竟然關店?一時間風聲鶴唳,對新零售前景表示擔憂的論調陸續出現——作為探索新零售的領航者,盒馬已經成為新零售的風向標,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分分鐘上頭條,自然也不免過度化的解讀和誤讀。
但其實,當關店帶來的輿論壓力甚囂塵上,盒馬卻在水下使勁,提高壁壘,把新零售帶入深水區。
最近一段,整個新零售行業,最火的是賣菜業務——就跟前兩年,行業集體學習、跟風盒馬一樣,如今的大小互聯網公司們,開始集體賣菜了。
王填見到馬化騰時,甚至也和其探討,要不要在微信九宮格里上線互聯網買菜板塊。
賣菜當然是個好生意,一日三餐,極為高頻,具有流量入口的價值。但我想說的是,光賣菜遠遠不夠,某種程度上,賣水果、賣海鮮,之於賣菜,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降維打擊——這種判斷,其實還是基於供應鏈的複雜度。
熱鬧的風口,不一定是真正的好風口——目前互聯網賣菜,競爭手段還是靠粗放的價格戰。
價格戰是必須的,但僅有價格戰也是不夠的。因為,燒錢本質上比的不是能力,而是膽量——但只有膽量,沒能力,就是匹夫之勇。
價格戰也許可以在短期內通過燒錢拉用戶、換增長,但長期來看,如果缺乏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模式難以持久。
價格戰拉來的用戶沒有忠誠度,貨比三家,別家便宜立刻掉頭。為了教育用戶,0元起送,免費配送也成為了標配,甚至一根蔥、一瓶醬油,也能送貨上門。
但無論是C端的用戶補貼,還是持續的配送補貼,所需資金不菲,賣菜的補貼,必須通過其他品類來彌補虧空——水果、海鮮等高客單價品類成為必備品類。
在整個生鮮品類里,高頻的低價蔬菜引流,高客單價的海鮮水果等貢獻營收和毛利,兩者缺一不可。
但蔬菜和水果海鮮的供應鏈體系迥異,蔬菜通常本地或者就近採購,比如山東壽光是北京的菜籃子,而上海市民的蔬菜供應則高度依賴於崇明郊區農業,所以,賣菜,只要搞定本地化供應鏈,就可以開張了。
但水果、海鮮等等,則是全國、全球採購。中國已經成為中國進口食品第一大國。智利2018年向中國出口了價值11億美元的車厘子;泰國60%的榴槤出口到中國;牛油果的進口量,7年間從2噸增加到3萬多噸,等等。
能不能把專業買手撒出去,買到全球精選、高性價比的水果和海鮮,是生鮮電商做大做強的基本功。全球採購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區域小玩家很難搭建全國、全球化供應鏈,也無法基於規模化採購成本降低,所以區域短板,必然也是品類和供應鏈鏈短板。
從這個維度來看,所謂的賣菜風口,依然也沒有脫離供應鏈能力帶來的「商品力」建設。
換句話說,有了後台的基本功,在前台就如同行雲流水一般,可以隨心所欲,千變萬化,以無形勝有形。新零售未來的業態會不會繼續變化?必然還會繼續,在新零售的藍海里,沒有絕對的最優項,只有不斷隨著消費大潮快速進化的優選項。新零售的探索有沒有終點?必然沒有,需求在變遷,供給側的改革就不能按下停止鍵。
別看新零售的風口似乎不時更換,但流水的風口,進化的零售,新零售沒有標準答案,而不斷試錯、修正、升級是唯一的單選項。
※未雨綢繆突破封鎖!阿里平頭哥 IoT 晶元銷量超 10 億顆
※從疾病篩查到臨床治療,圖瑪深維打造肺癌智能診療閉環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