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表白日,或許我們都欠家人一句「我愛你」
5月20日,因為諧音是「我愛你」,所以被廣大網友稱作表白日。對有些人來說,這一天是浪漫的表白日;而對有些人來說,這一天只是個普通的星期一。
其實,作為資深單身狗,我也在今天找到了想要表白的人——別誤會,不是「剛巧今天脫單」,而是終於鼓起勇氣對養育我二十多年的爸爸、媽媽表白。
之所以在今年突然有了這樣對父母表白的勇氣,是因為看了一個講述「共享爸爸」的視頻,這個視頻對我的觸動非常大。視頻最後一句「在這個時代什麼都能共享,但對家人的愛,只能定製」,讓無數人淚目。
既然是表白日,我們可以對戀人表達愛意,為什麼不能對家人表達愛意呢?或許,我們都欠家人一句「我愛你」。
在國內,我們可能受家庭環境影響,不善於對家人表達愛意,總以為對家人的愛不需要掛在嘴邊。父母愛孩子就是如此,孩子愛父母亦是如此。
我想,之所以會有人假想出「共享爸爸」的設定,正是因為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沉而無言的。中國有一句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為人父母,總希望多給孩子一點關愛和陪伴,即便自己忙於工作,不能親力親為,最好也能找一個人來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而視頻中的「共享爸爸」是一個可以租賃爸爸的網路平台,專為那些需要爸爸陪伴但爸爸又忙於工作的家庭,提供「完美解決方案」。
只要打開APP,各種類型的爸爸任你挑選:
爸爸們為了家庭在外奔波忙碌,難免就會大幅壓縮陪伴孩子的時間,這時就可以從這個平台上租一個「共享爸爸」,讓他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如此,既不耽誤工作,也不會讓孩子陷入「喪偶式教育」,倒是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只需打開APP,
就能找到離你最近的共享爸爸,
為需要爸爸陪伴的家庭,
提供完美解決方案,
家庭、事業從此兼得,
共享爸爸,
比爸爸更完美的爸爸!
共享爸爸來啦,就問你心動不心動!
然而,遺憾的是,即便你心動了也無法行動。
其實「共享爸爸」APP是歐派為5·15國際家庭日打造的一個公益廣告中的虛擬APP,並非真實存在。
「共享爸爸」的背後體現著父親角色對孩子養育的重要性
在過去的觀念里,我們通常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主要負責賺錢養家,女人則在家相夫教子。
因此,過去當我們談論孩子的教養問題時,首先想到的都是媽媽。我們知道,通常新生嬰兒最先對媽媽產生依戀,而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戀程度,又將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岡田尊司指出:母親的缺席可能是造成依戀障礙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不僅會影響孩子成人後的依戀形式,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然而,生活中有些孩子即便在媽媽的養育下成長仍然會出現不安全的依戀形式,而有些孩子在沒有媽媽的陪伴下也能發展出穩定安全的依戀形式。因此,岡田尊司提出:「在思考依戀問題時,光看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是不夠的。」
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父親角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而父親在養育孩子中的重要性也有著明確的心理學研究基礎。
英國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H. Rudolph Schaffer)發現,在不同文化中父親對子女養育的參與程度有著很大的不同,越來越多的父親擔任起了負責照料孩子的主要角色。
謝弗和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帕克(Ross Parke) 的研究顯示,男性同樣能夠給孩子提供溫暖且細心的照料。他們還發現,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孩子和其養育者之間形成的情感聯結的質量和強度。
臨時的「完美爸爸」真的可以給到孩子需要的陪伴與關愛嗎?
視頻中的「共享爸爸」看起來無所不能,隨叫隨到,堪稱是比爸爸更完美的爸爸。
但是,這種臨時的「完美爸爸」真的可以給到孩子需要的陪伴與關愛嗎?
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一個答案。而視頻的結尾也給出了一個「官方」答案:「在這個時代什麼都能共享,但對家人的愛,只能定製。」
如今很多父親都面臨著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壓力,他們很難做到兩者兼顧,也就造成了諸如「喪偶式教育」的現象日益嚴重。
或許有些父母會認為,聊勝於無——與其讓父愛空缺,不如找一份替代父愛的感情——要是真的有「共享爸爸」該多好!
「陪伴」二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著實不易。對孩子來說,父親的陪伴只是意味著與一個頂著「爸爸」稱號的人共同度過某一段時間嗎?
第五季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爸爸陪伴孩子每周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
正方辯手顏如晶說,父愛是需要培養出來的。這個觀點似乎暗示我們:培養父愛最簡單、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可能就是讓爸爸與孩子共同度過一段時間。
而蔡康永補充了一點: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而每個孩子對陪伴的理解也不同。他小時候和爸爸一起最多的時光就是麻將間,「我覺得他在,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不是陪伴。」
李誕反其道而思之:「我爸不在,我可能還能想像他愛我。我爸就坐那兒,我可能就能確定他不愛我。」
聽到這個觀點,大家都笑了。
但是,笑過之後,我們可能也會開始思考,爸爸因為工作忙不能陪我,所以他租了一個爸爸代替他給我陪伴給我關愛,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一個從APP上租來的爸爸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那個爸爸嗎?
顏如晶有一句話非常觸動人:「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即便那個人非常完美,可又有誰願意自己唯一的觀眾只是個臨時演員呢?
「共享爸爸」不但不能彌補孩子愛的缺失,可能還會導致依戀障礙
養育孩子不像栽花種草,一個園丁請假了,另一個園丁可以直接來頂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養育者的缺席會使得孩子形成不穩定、不安全的依戀形式,心理學上稱之為依戀障礙。
擁有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成年後常常面臨焦慮、與人疏離、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強等心理問題;而擁有安全穩定的依戀形式的人,無論在人際關係還是工作上,都會表現出強大的適應性和抗挫性、與人關係和諧等。
或許正是擔心孩子在缺少父親陪伴的情況下產生依戀障礙,所以有些父母會在某一瞬間冒出「要是真有共享爸爸就好了」的念頭。
只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頻繁更換養育者和養育者的缺席,都是導致依戀障礙的重要原因。
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一書中寫到:
「為了彌補缺席的養育者,新的養育者開始和孩子建立起關係,而不久後又因為種種原因新的養育者必須中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再將孩子交給下一個養育者。這種踢皮球的狀態是最糟糕的,對依戀的建立極為不利。
「許多孩子接受臨時養育者照顧後,會再回到原養育者身邊。在這種案例中,若與原養育者分開的時間太長,新的養育者已經不能說是『臨時』的,甚至會發生臨時養育者已成為孩子依戀對象的可能。當孩子重新回到原養育者身邊時,就等於經歷了依戀對象的雙重喪失,對依戀造成的傷害有時更為嚴重。」
假如「共享爸爸」真的投入使用,如果不能維持每次租賃同一個「爸爸」,恐怕不但不能彌補孩子父愛的缺失,還會使得孩子因此難以對別人付出信任和愛。
以色列集體農場基布茲曾實施過一次養育方式的改革:
他們認為一個母親只照顧一個孩子太沒有效率;與其如此,不如讓多對雙親共同分攤時間,輪流公平地照顧每一個孩子。如此一來不但更有效率,還能培養出不依賴父母,更獨立出色的孩子。
幾十年後,人們發現以這種方式養大的孩子身上出現了重大缺陷。他們對親密關係抱有消極態度,人際關係也不穩定。他們的下一代更是明顯表現出對周遭事物冷漠與疏離的傾向。
這個實驗的結果顯示了依戀中不可忽略的一種特性:依戀的對象必須是「經過選擇的特定對象」。
對孩子而言,依戀對象必須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殊存在。孩子與這個特定對象之間形成的緊密聯結,可稱之為「依戀聯繫」。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特定的依戀對象,即使被再多人疼愛都無法形成穩定的依戀。因為孩子與特定對象之間的穩定關係才是形成穩定依戀的關鍵。幼年時期與太多人產生聯結,反而會助長依戀障礙。」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為人父母,哪怕不能時時陪伴,請別忘了跟孩子說一句「我愛你」。如果你為人子女,哪怕學業、工作再忙,也記得鼓氣勇氣跟父母說一句「我愛你」。
以上內容結合[日]岡田尊司《依戀障礙》整理而成,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標註以上版權信息。
※母親節,那些道盡女人一生的美麗漢字
※任何讚美都比不上她自身的美妙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