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凡夫逐相,不求出離

凡夫逐相,不求出離

凡夫逐相,不求出離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原文】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1],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睏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曼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痴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嗔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慾。惛曚閉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

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寡。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章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勿住生滅,勿逐變遷。返本還原,復歸無生。往生彼國,直成佛道。

【譯文】

佛告彌勒菩薩,及人天大眾:「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說之不盡。無量壽國,微妙安樂,清凈如此,何不精進修行、契合本然、融入法界、性同一味?各自精進,至心迴向,決定超越,往生極樂。截斷惡趣,惡境即消,徹證根源,融入絕對。彼國無違緣,自然不被牽,何不棄娑婆,勤修無上道,獲得無生滅,安樂無有涯?

世人福薄,爭奪幻事,娑婆界中,勞苦經營,滿足貪慾。尊卑貧富,男女老少,只為錢財,相互爭奪,未得憂得,已得憂失,或得或失,煩惱同然。經營煩惱,徒增業障,受業裹挾,無暫安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金錢,衣食財務,悉皆憂之。業障重重,憂愁遍布,乃至橫禍,被水所漂,被火所燒,被賊所洗,被冤家所劫,被債主所奪,一切財務,消散磨滅,惡毒在心,無由得解。惡毒在心,終日憂惱,固執不化,無有暫舍,或遭橫禍,身亡命終,萬般不去,唯業隨身。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般,勤苦如此,寒熱疼痛,一時共具。貧下之人,衣食住行,樣樣缺乏,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無牛馬六畜,則憂牛馬六畜,無一切,則憂一切,得一則求一,得多則求多,貪得無厭,無有滿足,稍有滿足,則又失去。既已失去,則復求之。物有得失,本來如此,思想無益,徒勞苦惱,坐卧不安,憂念相伴,勤苦如此,寒熱疼痛,一時共具。或得錢財,無論長壽,或是短命,皆不行善,修持道法。壽終之後,隨業流浪,或入善境,或入惡境,莫能知之。

世間人民,夫子兄弟,夫婦家室,遠近親屬,當互敬愛,莫相憎恨,財物互通,不得貪著,和睦相處,莫相違背。或時心諍,有所嗔恚,嗔恚種子,孕在心中,轉至後世,則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輾轉患害,雖未現報,當急破除。若不破除,即成業因,待得後世,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隨業受報,或苦或樂,自作自受,無人代替。善惡禍福,變化無常,善惡自作,果報自受。因果相隨,絲毫無差。自心境界,唯人自見。善惡果報,前因所致。造業不同,果報各異,相愛之人,相見無期,若欲相見,甚難甚難。何不放下,世間俗事,乘著強健,精進修行,獲得無生?為何不修道,貪求世間樂?世間之事,有何可樂?

世人愚痴,不信因果,不信道法,不信輪迴,布施得福,善惡果報,皆不信之,但持斷見,且自肯之。世間之相,因果相連,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父子相傳,前後相承,先人祖父,無善無德,心迷意塞,愚昧昏暗,生死輪迴,因果報應,自不能見,又無聖賢,引導向善。貪心驅使,競相造業,習以為常,不以為怪。生死道中,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角色互換,人倫名分,轉換不定,皆言死後,一切全無。聖教之言,無人信之,故有生死,輪轉不息。

如此之人,愚迷抵觸,不信經法,無有道心,貪愛快意,溺在欲河,不知出離,嗔火焚燒,貪水淹沒。如此之行,終不得道,輪轉三途,出離無期,甚可憐憫。若遇家室,父子兄弟,恩愛夫妻,生死離別,甚可憐憫。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綿綿,纏繞其中,窮其一生,不得開解。縱遇聖教,心不相應,沉於恩愛,不得出離。如此之人,惛曚閉塞,愚昧覆蓋,不能反觀,獲得正見,至誠修道,了斷世纏,故而終其一生,不得證道,此一情形,無可奈何。

世人無德,皆貪愛欲,背道者多,向道者少,蹉跎人生,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各懷貪心,滿腹惡毒,惡氣瀰漫,無事生非,違背道德,忤逆天理,一念為惡,念念從之,興風作浪,無所顧忌,待得罪極,壽命未盡,即遭橫禍,墮入惡道,多生累世,輾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憐憫。」

【釋義】

自性功德,微妙安樂,不可稱說。是諸學人,當行善法,回歸自性,徹悟自心,恢複本然的解脫,恢複本然的安樂。

自性清凈,不垢不凈,是真凈土。自性絕對,無我無人,是真安樂。自性凈土,本然如是,非屬修成。若言修成,修成還壞。是故佛法的修行,不是要人修成一個什麼東西,而是回歸這個本然如是的自性。祖師云:「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彌陀不向自心求,更向何處求彌陀?凈土不向自心求,更向何處求凈土?若言心外有彌陀,若言心外有凈土,此是外道見,不得成佛道。

自性凈土,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個永垂不朽的天理。自性凈土,不為凡減,不為聖增,是個不增不減的妙體。

自性凈土,迷時未曾失,悟了未曾得。眾生迷自性,諸佛悟本來。諸佛祖師,只是回歸了自性的人。三界眾生,只是這追逐幻相的人。悟自性,即是佛。迷自性,即眾生。諸佛祖師,種種開示,也只是令人,回歸自性,所謂往生凈土是也。自性本然清凈,是個原本的凈土。自性無始無終,是個原本的無量壽。

可惜世人,或窮或富,唯求生滅法,不求無量壽。求財富,求虛名,求男女,求馬乘,貪無厭足,不知回頭。未得患得,已得患失,總在患中。得意忘形,失意忘形,總在迷中。到頭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隨業受諸報,難有出離時。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2]

眾生愚迷,隨業漂流,依業造業,自食其果,果又成因,因再成果,欲得出離,萬劫不能。今遇佛法,千載難逢。何不依而行之,徹悟真乘?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值。」祖師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問:「人身難得,佛法難值」。如何是人身?

答曰:佛教所說的人身,不是指人的四大色身,而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而是指人的道德人格。譬如,某人六根健全,從世俗的意義上來說,我們說他具有人身。然而,這個人若是個為所欲為的人,若是個無有底線的人,從精神面貌上來說,我們則說他不具有人身。所以說,佛教所說的人身,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就是人的道德人格。

問:如何是佛法?

答曰:白紙黑字,不是佛法。音聲言語,不是佛法。白紙黑字,音聲言語,只是開示佛法的工具,只是表述佛法的符號。文字教典所指示的那個實際,才是真正的佛法。文字教典所指示的那個實際,究竟是個什麼?唯此一心,更無別法。千經萬論,唯示此心。

佛法難值,或曰佛法難遇,或曰佛法難聞,即是此心難值,即是此心難遇,即是此心難聞。

此心無形無相,此心常在目前。然而,世人捕風捉影,習以成性,是故難見此心。若讓世人相信有一個無相真心,那是很難的事。他即使相信了有一個無相真心,他也不會升起求見無相真心的大願,他首先要問的是:這個無相真心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能使我發財嗎?能使我名聲顯赫嗎?要想讓他放下對名利的追逐,回歸這個無相真心,那更是難上加難事。即使他升起了信心,即使他付諸了行動,若無善知識的指引,僅憑自己的摸索,也難以找到一條回歸自性的路。這正是佛教所說的「佛法難值」的義。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只是見到了自性,那還沒有究竟解脫。何以故?無始以來的自性習氣還在,無量無邊的自性眾生還在,故常須覺察,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名究竟解脫。

蓮池大師云:「溈山和尚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溈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歟?」

「一念正信,誓求出離」,即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也。

「一念頓悟自理」,即是「佛法難聞今已聞」。

「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即是此身只向今生度也。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即是無為地,即是究竟地,亦名佛地。

————————

[1]五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種境界。

[2]《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第三三五頁中。

凡夫逐相,不求出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修諸功德,上輩往生
頻呼原無事,要你認得聲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