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對不起,媽媽,我不是你夢想的那個孩子!」沒關係,我依然愛你

「對不起,媽媽,我不是你夢想的那個孩子!」沒關係,我依然愛你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美素圖庫

1

當孩子的堅持不是我們想要的,你會繼續支持嗎?

當孩子不是我們夢想中的那個孩子,你會依然很愛他嗎?

做心理諮詢的朋友說,自己接到很多的來訪者。

經常遇到一個同樣的問題:對於父母的最大抱怨,都是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強勢的父母,總是毫不留情地緊緊將孩子抓在手上。

看過一位長輩和孫子的日常相處,其中一件小事讓人印象深刻。

那個孩子七歲,想吃速食麵。

奶奶不同意,於是孩子各種好話說盡,奶奶依然堅定拒絕。

饞勁兒上來的孩子終於忍不住哭鬧起來,結果被奶奶夾槍帶棒說了一頓。

最後,孩子擦乾眼淚,苦著臉,怯怯地縮在奶奶身邊。

奶奶盯著他,「你還想吃速食麵嗎?」

聽到速食麵仨字,孩子眼睛裡迅速閃過一絲光,立刻黯淡下去,慢吞吞地回答道:「不想了。」

她臉色緩和下來,「這才聽話。走,奶奶帶你去買速食麵。」

後來,和奶奶聊起這件事,她振振有詞,「他越想要,越不給他買,我非得等他不要了,再買給他吃。他聽我的還差不多,想讓我聽他的,門都沒有。」

速食麵吃或不吃,都是小事兒。

但一個孩子饞速食麵,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多大的錯呢。

如果要買,何不一開始就爽快買給他,讓孩子吃得高興。

就算不想讓孩子吃速食麵,也可以用遊戲或玩具轉移他的轉移力、給他弄其他吃的,為什麼偏偏選擇和孩子對峙,熬到他不想要以後再買給他呢。

奶奶非要控制孩子慾望的那股勁兒,看得人心寒。

這哪裡是對孩子,對敵人還差不多;哪裡是教養孩子,分明是馴養動物。

後來,聽長輩分享她少年時的一件事,忽然對她的行為多了些理解。

長輩家裡重男輕女,她母親身體不好,因此她小學畢業就回家幹活了。

十幾歲時,紅色大衣正流行。

她百般懇求,終於說動父親新年給買一件。

過年時,父親和她一起選購大衣。長輩看中了一件長款,父親圖省錢,要給她買另一件短款。

她不同意,堅持非要買長款。

父親惱恨她的倔強,最後連許諾過的短款都沒有買給她。

這與她和自己孫子的互動模式何其相似。

聽我的話,就能得到我想給你的,不聽我的,什麼都沒有。

對錯並不重要,控制高於一切。

這是很多父母的潛意識。

看她精心照料孩子的衣食住行,任何人都不會懷疑她對孩子的愛。

但只要孩子的行為偏離了她的期待,溫暖和愛就變成了羞辱、打擊、威脅等精神暴力。

只有當孩子的表現符合她的意願時,曾經的愛才回來。

不敢細想,孩子從這些經歷中到底得到什麼經驗,是自己的想法和欲求可恥,還是迎合大人最重要;更不敢細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2

12年未回家過春節、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留美畢業生王猛(化名),在與父母斷絕關係的萬字長文里,提到這樣一件事:

我五年級時開始在離家四五公里的市裡上奧數,周末我父親帶著我坐車過去,而當時我母親很不樂意我去。我當時學起來很有感覺,雖然一開始摸不著節奏,但後來進步相當快。

六年級時一次奧數班考試,我帶去的一個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夾丟失,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

我回家後我母親既不痛惜物質損失,也沒有用積極的態度安慰我,而是表現出一種混合了得意和癲狂的怪異情緒,歇斯底里地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這段文字就像一根尖利的針,扎的人心疼。一個孩子沒做錯什麼,只是因為不聽從家長的意願,在受到外界傷害時,不僅沒有得到安慰,反而被自己母親再次傷害。

王猛的父母不愛他嗎?事實並非如此。

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生物專業錄取,讀完本科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研究生……

養過孩子的都知道,這樣一份光鮮體面的履歷背後,固然有孩子的天賦和運氣加持,更離不開家長用心的養育和教導。

可是,在這樣深刻真切的愛的土壤上,卻結出了所有人都感到痛心的愛之惡果。

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無視,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打壓,多一些關愛,少一些操控,這樣的遺憾,原本可以避免。

可惜的是,一邊愛著孩子一邊傷害孩子的悲劇,仍在日以繼夜地,由無數父母親手締造。

曾親耳聽到一位媽媽在女兒離家出走後的反思:「我們就是看不慣孩子。她喜歡的歌、她的理論,就是看不上來,不想去了解。她和我溝通,我也忙著照顧小的,就和她說不想聽。有時候她在家裡唱歌,她爸爸就嫌她,你唱什麼不行,怎麼唱這樣的歌。她就不唱了,一個人上樓了。」

想像那個畫面,一個孩子,表現出真實的自我,但因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不是他們想像中的樣子,所以她的感受和情緒被父母直接無視、否定。

就算她主動和父母溝通,也是被屢屢排斥、拒絕。

在她鼓足勇氣離家出走前,她對父母默默失望了多少回。

而父母明明是愛孩子的,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沒有帶給孩子關懷和溫暖,反而在孩子心上,划下一道道傷痕呢。

3

有許多父母,雖然真愛孩子,但無法接納站在面前真實的孩子,而是極力把孩子固化成他們關係模式中的一個角色,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想像的那個樣子。

我們反觀自己,為什麼會在內心生起這種控制的慾望?

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童年缺乏安全感。

特別是小時候缺衣少食或經歷骨肉分離、生活動蕩。

控制欲更加強烈,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一旦自己的人生不受掌控,就想著去控制孩子的人生,滿足自己的這種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李雪曾提到:心理學家所說的內在關係模式,即是我們內心的劇本。劇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間的基本關係模式已經設定好。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存在著許多劇本。這些劇本是童年經歷內化到心裡形成的。在生理上,它們已經形成腦神經迴路,成了細胞記憶。所以,我們成年後的人生,大多也是照著劇本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那些熟悉的體驗。

很多時候,我們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說愛孩子,其實只是愛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而討厭那個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樣子。

所以當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馬上就威脅加恐嚇,一直讓孩子投降為止。

要知,真正的愛,是給他所需,而非己所欲。

假如孩子有一天說,「對不起,媽媽,我不是你夢想的那個孩子!」

我會跟孩子說一聲:沒關係,我依然愛你。

4

不可否認,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和本能。但是,父母提供給孩子愛的質量,卻有高有低。

低級的愛,如我所願,我才愛你。

非我所願時,先控制你成如我所願的樣子,再來愛你。

低級的愛也是愛,但更是一種精神戕害,把孩子推向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痛苦深淵。

高級的愛,非我所願,依然愛你。

坦誠地面對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作為普通人,有著種種缺陷和不足。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存在,接納孩子如他所示的樣子。把生活中孩子的每一次「非我所願」,當做自我完善、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非我所願,依然愛你」,是父母走出舒適區、不斷探索成長的智慧。

育兒即育己。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使命,都屬於自己,你要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而不是通過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

斬斷這種控制的心理。

放開孩子,也解脫自己。

當父母給予孩子寶貴的愛與自由,自身因為原生家庭背負的枷鎖與陰影,也會逐漸消融。

而孩子自信獨立的性格和自由幸福的人生,更是我們為人父母者,因此得到的最好獎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孩子愛做小動作,不專心,家長除了吼還能做些什麼?
年輕媽媽帶倆兒子溺亡,絕望的婆媳關係,男人請別吝嗇對妻子的愛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