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

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

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

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

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

編者按

進入新時代,美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教授的回信,言猶在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已出台一系列文件,為學校美育搭建了「四梁八柱」制度體系。2019年,教育部要開展落實美育備忘錄「回頭看」,督促各地做好工作。

做好美育工作,關鍵在課程和相應的保障制度。本版刊發文章,提出新時代大美育體系的課程設置建議,敬請關注。

歌曲《我和我的祖國》,34年前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首唱。2017年杭州G20峰會《最憶是杭州》的西湖交響音樂晚會上,歌唱家廖昌永再次面向世界高歌,國人和世界華人心潮澎湃。2019年春節前後,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校園及全國多個地區民間場地的快閃演出,高校師生和過路市民自發加入,深情合唱。如今在學校機關、大街小巷、旅遊勝地等,總能聽到這首旋律。一首專業曲目,幾十年後普及全中國,匯成人民大眾激情高歌的洪流,這是為什麼?是大家突然心血來潮,或都成了歌唱家?

不。是因為我們的祖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歷經70年艱苦奮鬥,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進入了偉大的新時代,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種浸透身體和靈魂的自豪而美好的感受,喚起人們滿懷真情和激情去歌唱與建設美麗中國,去創造美好生活和一切美好事物。而這就是,新時代美育要提高學生和全民「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根本主旨與真諦所在。

美育進入新時代

20世紀20年代,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力倡美育,指出美育是人格全面發展教育中的組成部分,也是貫穿各育的「津梁」和「神經系」,提出美、美感和美育具有豐富精神、超越個人功利得失、陶養高尚性靈等價值,「皆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者」。指出不同於專業教育的面向人人的「普及的美育」,除有「專屬美育的課程,是音樂、圖畫、運動、文學」等外,「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且從胎教、幼教、基礎教育到大學專門教育及至老年教育等,貫穿人的一生。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倡導美育。他不僅肯定了美育強大的育人功能,強調要堅持以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等等。他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調要建設美麗中國。新時代美育承載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社會全面發展等責任與重大使命。

美,是和諧,是整體中各個部分和各個要素的有機匹配關係,且令人感到身心愉悅,激勵人去追求、去創造創新的那些事物。以美的事物作為內容,以審美活動作為方法,實現學校美育目標包括新時代美育目標的教育活動,就稱為美育。凡是合乎這一美和美育本質的,能在本質意義上強力推進和拓展的美育,包括新時代的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家庭美育等,都屬於美育範疇。

緊抓藝術課程讓美育落地生根

課程是用知識內容鋪設的實現人的發展目標的「跑道」,如有學者所說,是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以及校內外一切影響學習成長的教育因素的總和。而美育課程,就是用美和審美知識鋪設的實現美育目標的「跑道」。

藝術是表達美的最典型方式,因此藝術課程也必然是美育的主要渠道。面向全體普通學生、承擔美育功能的藝術教育,與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藝術教育,顯然有不同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所以,後者稱為藝術教育,前者就應該稱為藝術美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學校美育,必須首先有堅實落地生根的核心和主線,這就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學校藝術課程體系或藝術美育課程體系(圖1)。

上述新時代面向全體普通學生的藝術美育課程體系,首先必須完成國家規定要開齊、開足的音樂、美術課程,有條件的學校則必須開好音樂、美術課程。此外,有必要增設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與審美綜合課程,使各類藝術課程形成有機聯繫,培養學生跨界藝術鑒賞能力;結合學校條件和特色開設各種藝術選修課程,如舞蹈、戲劇、書法、民間藝術等,通過藝術興趣小組的訓練活動,使學生儘可能獲得1—2項藝術表現技能,如表演、器樂、書法、工藝設計等。而所有這些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課程的根本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因此也都必須遵循美育規律,按照美育目標,致力於改進美育教學的探索。

為了確保藝術課程實施,國家和教育部多次發文敦促學時學分制度落地。

2008年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藝術類課程佔總課時(857—1047課時)的9%—11%,普通高中藝術類必修課程有6個學分(相當於108課時),中等職業教育非藝術類專業的藝術必修課程不少於72課時。2014年教育部《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在一定意義上強調了這一要求。2019年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規定,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學時和學分就是美育實施的制度保障。否則,加強美育恐怕依舊是一紙空文。

同時,因為美的種類多種多樣,除了藝術美,還有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人生美與生活美等。能在美育大概念下推行藝術課程,已經是新時代美育的一大進步。然而,新時代美育顯然還有,且必須有更開闊的課程空間。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國辦《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目前各級各類教育和學校在確保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課程設置和保障學時學分落地的同時,已經開設了各種各樣富有創新性的美育課程,使得新時代美育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我們把這種以藝術課程為核心,同時遠遠超越藝術課程的美育課程體系,稱為大美育課程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大美育課程體系

大美育課程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包括學前美育和中小學美育兩種模式。

學前美育包括了胎教和0—6歲幼兒的美育。愛美是人的天性,對美的獨特的天然興趣,是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不可或缺的發展目標。僅就3—6歲的幼兒園教育來看,傳統幼兒園教育與中小學一樣也是分科課程,有體育、常識(含自然常識、社會常識,社會常識主要是品德教育內容)、語言、算術、美術、音樂等科目。通過多年綜合改革,目前打破分科局面,實施綜合教育的觀念已佔據主導地位,很多幼兒園都在積極開展和探索綜合化的學前活動課程。但是以什麼方式將原各科教學有機統一起來,卻有不同思路和做法。

其中,以「美」為視點,對幼兒園原六門分科課程,以及所有保教活動和日常生活等有機整合起來的幼兒園大美育課程(圖2),將原六科整合併重構成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四大板塊,再輻射幼兒園的藝術興趣活動、自然和社會觀察活動、藝體興趣活動、科技興趣活動、遊戲活動、家園親子活動、幼兒園環境文化和美化建設等有機聯繫的大綜合課程。能使兒童在多樣、立體和豐富的美感環境中接受美的熏陶、愛的教育、體的健美、智的啟迪,對美好事物形成好奇、認識、嚮往的基本取向,進而形成健康愉悅、喜於交流、樂於助人的品格以及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趣味與行為,也促進學前教育階段德智體美勞五育目標的實現。這一課程體系也可稱為學前大美育課程或學前「審美·綜合」活動。

中小學美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卻被長期忽略。很多地方和學校將中小學音樂、美術課程完全等同於美育課程,而音樂、美術又上成了簡單的唱歌和繪畫技法訓練課,或成為某些想走升學捷徑者的功利手段。美育課程就這樣被技術訓練消解,美育也就成了基礎教育的短板。整合中小學辦學及影響學生髮展的所有學校因素,和目前各級各類中小學美育方方面面的課程實踐,可概括為大美育五圈課程模式(圖3)。

第一圈層——2+n藝術美育課程。如前所述,各級各類中小學校,首先必須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音樂和美術兩門課程。因為條件限制,暫時還不能開設更多美育課程的學校,可以先從開好這兩門藝術課程及其審美化教學改革開始。目前已經有學校增加了更多或「n門」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課程,例如公共藝術與審美綜合課,以系統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鑒賞能力。有相當多的學校開設了各種類型的藝術興趣和訓練課程,以完成國家和教育部提出的每位學生應該掌握1—2項藝術技能的目標。同時,也有學校為有藝術特殊興趣和特長的學生提供了較高水平的藝術訓練機會。這些也都是落實「改進學校美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區域。

第二圈層——學科美育課程。也稱學科滲透美育課程。語文、品德、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理科課程等,本來就蘊含著美的因素,包括內容美和形式美。提煉學科審美內容,創建學科審美方法,培養學科審美素養等,是這類美育課程的獨特目標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通過審美激發學科學習興趣和學科想像力,促進學科感性與理性思維能力的協調發展等,有助於顯著提高學科教學質量。難點是各科教師需要轉變觀念,提高學科審美素養,才可能勝任目前中小學學科課程教學的新要求。

第三圈層——活動美育課程。班隊與大型文藝活動等美育實踐活動課程,要按國辦《意見》的要求,積極探索創造具有時代特徵、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美育活動形式。按《教育部關於進一步

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要大力開展小型、靈活、多樣的藝術活動,民族地區的學校要積極開展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課外藝術活動。為此,要開拓更廣闊的美育社會資源與活動空間,如自然山水、博物館、美術展、劇院、古鎮名勝等,構建與之相關的美育大課堂、大教學、大實踐活動平台。

第四圈層——潛在美育課程。包括辦學理念、校訓校旗校服、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制度和管理建設等潛在因素的課程化和美化。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校園文化環境浸潤學生心田。

第五圈層——綜合美育課程。目前已開展的有綜合美育實踐活動、「審美·綜合」、文理藝大綜合美育等課程,它集中系統地傳授美的基本知識,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美好生活等)、藝術美(各類藝術)、科技美(各領域科學理論、符號、公式、實驗)等及其鑒賞方法,以培養學生跨學科鑒賞各種美以及表現美、創造美的素養。該課程是中小學最簡要、包容性最大的美育課程,或可作為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智能化的實驗課程來開設。

高教職教大美育課程體系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有了專業教育。高等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教育。職業教育,包括職高和高職,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專業發展上,與普通高校有相似之處,只是理論知識相對較弱,有更明確的職業導向。與普通高校和職高、高職等的培養目標呼應,可以創建高教職教通用的大美育課程五圈課程體系(圖4)。

面向全體學生的高教職教五圈課程的目標、內容和門類,與中小學大美育五圈課程相比,有同更有異。兩者最顯著的不同是,高教職教大美育課程有專業審美教育課程,或者在專業課程中添加專業審美的目標和內容。在高校實施的藝術選修(必選)課程和綜合課程,也都應該儘可能與專業課程和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第一圈層——公共藝術選修課。教育部規定,高校必須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這是一個範圍很寬的選修課程群,比基礎教育階段國家規定的藝術音樂、美術+藝術選修即「2+n」課程有更大的自由度、廣度和深度。目前諸多大學開設了音樂鑒賞、美術鑒賞、舞蹈鑒賞、戲劇鑒賞等選修課程,還提供了若干藝術技能課以滿足非藝術專業但有藝術特長學生的需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藝術鑒賞和技法訓練課程,不應該是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重複或者更多一點內容,而應該盡量緊扣提高大學生或職業學校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以及專業特點,充分發揮輔助專業發展的功能。

第二圈層——專業美育課程。也稱專業審美課程或專業審美滲透課程等,包括各專業審美課程的創建,對現有專業課程進行審美化改進。如目前已有大學開設的自然科學審美、科學與審美、橋樑美學、醫學美育、教師美育、數字化審美文化、人工智慧與審美等課程和專題講座等。高校、高職院校和職高各個專業的知識、思維、方法等,都包含著特殊的審美知識和專業審美素養培養目標。專業美育課程也是培養熱愛專業、激發專業創新內驅力、助力專業創新力形成的重要舉措。

第三圈層——社團活動美育課程。深刻挖掘各類社團活動中的審美因素,使學生業餘生活健康活潑、積極向上,自主而自由地發展個性,不少高校已經實現了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建設,並納入了學分制軌道。也有高校教務處、宣傳部、團委、學院和美育研究中心等,藉助社團聯合舉辦「美育節」。如華東師範大學的「桂子山美育節」、武漢紡織大學的「成才美育節」、西南大學的「美育季」等,以自己的特色積極推進美育活動開展。

第四圈層——潛在美育課程。包括了學校辦學理念、校訓校規、歷史館藏、校園環境、教學大樓和教室的文化與美化、制度建設與管理美化,形成全校師生與管理者共同追求美、硬體與軟體共同表達美、全校協力創造美的育人氛圍。

第五圈層——美育綜合課程。有的大學開設的是大學美育、高校美育、「審美·跨界」、審美與人生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學科、多專業跨界思維能力,鑒賞和創新能力,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皆具有高度綜合跨界性,只是綜合或跨界領域有所不同。

高校以高深知識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高校美育的高深知識就是通過無處不在的美,揭示美的本質和美的規律,實現馬克思按照美的規律建造萬事萬物和人自身的理想。這是大學美育應該系統培養的高級審美觀念、高級審美認知與美感以及審美智慧。因此高校應該按照國辦《意見》更加關注和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將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有機整合。落實教育部《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要求,促進高校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

目前,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已規定,修滿2個學分方能畢業。嚴格說,高校的各類美育課程,無論必修、必選還是選修,都應該納入學分體系,作為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僅僅2個學分,與美育在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專業發展和創造性發展中的作用相比,是嚴重失調的。今天,至少應該設6—8個左右學分。藝術必選2個學分,綜合美育課程2個學分,美育活動課程2個學分,專業美育課程2個學分。或者在各專業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中要求有10%左右的分數,用以評價其專業審美素質水平等。

高校大美育課程體系建設,要打造高校美育綜合研究的高地和決策諮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學校美育課程學業質量標準,建設一批美育高端智庫等,以帶動整個基礎教育美育課程建設及各項學校美育工作開展、社會美育開展。

社會美育讓人人學會欣賞和創造美好生活

新時代的美育,顯然已經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事情。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除了物質豐富、精準扶貧、提高全民物質生活水平以外,還需要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質量,提高對於生命和生活意義的認知,提高幸福感,讓人民過上物質和精神雙飽滿的美好生活。對全民進行如何積極感知、體驗、享受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教育,就是社會美育。社會美育是拓展學校美育、整合社會媒體和各種社會文化資源,來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麗事業。

社會美育可以有如下廣義的課程、內容和實施路徑:繪製和鑒賞中國發展美好藍圖的媒體欄目課程、文體藝場館美育課程、民政社團美育課程(職後夜校、老年大學、養老院等)、家庭美育課程(家庭主婦審美修養、夫妻子女互動欣賞、家政修養和禮儀等)、美麗鄉村建設課程(回歸自然、復興鄉鎮活力,興辦景觀農業等)、美麗中國建設課程(城鄉統籌、更新城市面貌、樹立文化自信、激發民族自豪感等)、人類命運共同體課程(「一帶一路」文化交融之美、與世界各國的和諧相處等)以及各行各業的審美文化建設課程等。

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是開展社會美育的「重鎮」,社會美育可以借開放大學的課程系統和信息化體系來開展和實施。

美育課程具有高度綜合性

美和美育本身具有高度綜合性。從學前接觸各種美的現象和體驗美的愉悅,到小學認識各種美及掌握欣賞美的方法,到中學理解和體驗各種美的風格與複雜性,到大學掌握美的本質與規律,理解「美無處不在」的深刻,到職後以各種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去創造和體驗人生的美好,形成積極的宇宙世界觀,積極的國家、社會、職業、個人價值觀,這樣的美育系統效應,決不是學校某個學科、幾門課程就能夠拼湊起來的。它是一切學科領域和現象所蘊含的美有機交融所輻射出的能量。它向學生提供的每一個審美視點,如色彩、造型、材質、節奏、旋律、和聲、平衡、動感、優美、壯美、悲劇、喜劇等,皆為自然和諧、社會和諧、藝術和諧、科技和諧、生命和諧的建構,都向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觀察宇宙、社會和人生的審美窗口、顯微鏡、望遠鏡,從這裡看出去、延伸出去,就能看到比這個點廣闊得多的美的世界,建構一個新穎的,擁有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和諧美好的世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贊科夫說,「美能喚起人們的善良情感,如同情心、忠誠、愛、溫柔,感情會在人的行為中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新時代的大美育課程體系,更應該是這樣的心靈體操,它立體、豐富,充分彰顯和輻射出積極精神能量,激發師生和國民對美好事物無限嚮往,並積極踐行、奮力創新。

這種大美育觀念和美育課程的多樣整合建設,在信息化、「互聯網+」、數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在學科之間高度綜合化、互滲性日漸凸顯的今天和未來,必將成為學校美育課程建設和改進美育教學的一大趨勢。從哲學高度來看,如有學者所言,美學就是未來的教育學。

國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學校美育搭建了「四梁八柱」的制度體系。國家政府、各級教育部門、學校和社會聯動,一定會實現培養學生美好心靈、建設美麗中國、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理想。從宏大的科學技術、社會文化和教育工程,到日常微小的「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每道轍」,都是值得我們用全身心去感受、鑒賞和建設的,都深情連接著「我親愛的祖國」,都屬於值得我們用全身心去熱愛和擁抱的美麗而偉大的新時代。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學校多種多樣且系統的美育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教委美育專家指導站負責人;本文系2017年、2018年重慶市政府美育專項撥款項目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3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以社團為載體提升思政實效性
山東大學:新開設人工智慧等六大急需專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