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七日深度游:滇西北最不能錯過古鎮,原汁原味文化和民俗民風
雲南省劍川縣隸屬於大理州,位於滇西北大理與麗江之間,這裡平均海拔2000多米,主要是白族聚居區。劍川歷史悠久,白族風情濃郁,既保存著古老的民俗,也有依然生活的古鎮、古城人們,是當下最好的民俗之地。對於喜歡傳統文化、喜歡白族風俗、喜歡高原風情的人來說,這裡是最理想之地,但由於當地宣傳不多,交通相對閉塞,來這裡旅行的人並不多。
2019年3月我再次來到了劍川,這次入住古城裡的「恆廬客棧」,這是一家具有七八十年歷史的老宅,曾是縣城裡最闊綽的宅院之一,雖然歲月變遷,但由於當初建築標準高,所以依然保存完好,客棧老闆楊樹鈞就是本地人,家住「北門裡」,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讀書人,其中趙藩都是他家學生,而最值得一書的是明代徐霞客來到劍川,所住的就是他家,並在遊記上有記載,而這徐霞客住過的房子,現在依然完好,他父母還住在裡面。
楊樹鈞作為文化人的後代,基因里就有對傳統文化的喜愛與痴迷,自己本身喜歡民俗和收藏,剛好這幾天有時間,他就帶我遍訪劍川的一些古迹、人文,還有非遺傳承,以及劍川的小吃與餐飲,做一次劍川的深度游,後來我陸陸續續寫出一些文章,現在把這些文章的要點集合在一起,作為我這次劍川游的集中貼。(書影拍攝寫作)
一、劍川的人物與非遺
1| 布扎工藝大師趙懷珠
趙懷珠老人今年73歲,是省級布扎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是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她12歲就同母親學習布扎,一生沿襲布扎工藝,而布扎是劍川縣特有的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趙懷珠老人的作品不拘形式,變化多樣,又活靈活現。
趙懷珠說她只有小學文化,但同老人交往中卻能深深感知到她擁有的文化內涵,既有她布扎作品的思索與表現,也有生活中的品味與閱歷。老人說她雖然七十多歲了,但在創作上也進入最好的時期,她有很多想法,有很多創意,想用布扎作品表達出來。趙懷珠的作品不僅當地人們喜歡,也在外面有廣泛的影響,在各種展示會上獲獎無數,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藝術館收藏。
2| 白族龍頭三弦傳承人段昆雲
段昆雲,今年六十三歲,在劍川縣文化館工作。提起他來,當地人佩服的不得了,說他是大師級的白族音樂傳承人。
白族三弦,被譽為「愛情的衝鋒槍」,是白族人心目中的音樂之神,也是白族男女對歌的「導火索」,古時候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榕樹下、小溪邊,只要龍頭三弦的彈起,就有男女對唱的歌聲,也就有愛情和美好的生活嚮往。
段昆雲從小就喜歡這種樂器,後來參軍成為文藝骨幹,退伍後他拜老藝人為師虛心學習,只要聽到有人龍頭三弦彈唱得好,他就不辭辛苦前去拜訪學習,由於他的虛心和努力,演奏技藝成長非常快,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成名了,成為當地的「三弦王子」。
白族龍頭三弦誕生只有美麗的傳說,但是誰發明現在無法說清。段昆雲不僅在彈奏上是大師級傳承人,他還是三弦的製作匠人。最初他發現別人製作的三弦有些音律不準,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但一些製作藝人只是靠傳承技藝來做,達不到要求,他乾脆自己學習製作。到目前他已經只做了一百多把龍頭三弦,自己使用得心應手,也非常受歡迎,求購者排隊,成為了當代最棒的三弦製作人。
3| 紙紮大師歐永康
歐永康,今年73歲了,是雲南劍川縣新華書店一名退休工人,也是「白族紙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理州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歐永康老人生於劍川縣有名的紙紮世家,十幾歲就跟著長輩學習紙紮,後來又師從著名紙紮藝人趙續昌,系統學習各種紙紮工藝,基本功紮實,特別擅長扎制各種動物和佛教形象,其作品屢屢獲獎,並被博物館收藏。
這是老人最新的作品《老鼠嫁女》,一套由近三十個單件作品組成,用時三個月,看到的人無不稱讚,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一件作品都有所不同,這不僅是老人的代表作之一,也堪稱紙紮藝術的精品。
4| 趙藩故居和後人
趙藩(1851-1927),雲南大理劍川人士。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書法家。一生詩詞、書法,詩詞頗豐,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一席之地。也被稱為雲南第一文化名人。
趙藩的故居有兩處,一處是位於城裡他本人所建的民宅,另一處是城外向湖村的祖宅。我兩處都去了,但最後寫了一篇祖宅和他的後人趙文清。趙家祖上一直崇尚讀書,世世輩輩都是讀書人,到了趙藩這一代更是發奮讀書,被譽為「神童」。
趙文清老人帶我們到他書房喝茶,發現老人有很多書法,老人說從小喜歡寫字,以前沒有條件,現在時間富裕了,每天練練字,不僅書寫名人詩句,老人自己也撰寫對聯和詩詞,但老人非常謙虛,所有的墨寶都只是落款「墨農」,不肯屬自己名字,他說自己寫的不好,也沒有老師教,覺得愧對祖先,自己就是一個農人,墨農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5| 抗戰老兵楊信文
這位老人叫楊信文,今年93歲,家住雲南省劍川縣甸南天馬鎮,是一位抗戰老兵。 老人十七歲那年,同兩個哥哥一起參軍抗日,當時家裡是四兄弟,只留下了一個哥哥照顧家裡,他們三個都走上了戰場。
老人參加的滇、川、貴人員組成的一隻軍隊,也叫「鶴慶獨立營」,營長叫楊明,副營長叫趙順,當時共有六個連,每個連是120人編製,當時劍川縣共有50人在這個部隊里。這是老人給我展示國家頒發給他的抗戰七十周年紀念章。(書影拍攝寫作)
6| 西湖洞經古樂隊
劍川縣向湖村,有一個老年古樂隊「西湖古樂隊」,都本村的農民、退休的工人或公務員,他們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音樂,每個星期都要在一起活動兩次,自拉自唱,其樂融融。
在這個老年人音樂隊伍里,最大已經八十多歲了,最小的也有六十多歲,還有一些老人因為年老體力不支,逐漸淡出了,這是名副其實的老年樂隊,也是傳統洞經音樂的最後堅守者,而現在的年輕人興趣不大。
在這個隊伍里,老人們不僅喜愛音樂,還喜歡自製樂器。洞經音樂,是廣泛流傳於雲南民間的一個音樂品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外來流行音樂「侵入」,傳統音樂喜歡的人太少了,劍川向湖村這些老人執著的把古樂挖掘傳承下來,值得稱讚,對於他們是愛好和責任,而對於民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傳承。
二、劍川的民俗與木雕
1| 劍川太子會
農曆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摩尼出家的日子,這一天雲南省劍川縣城舉辦「太子會」游四門活動,自明朝開始,已經有六百多年歷史。
太子會」這一天是劍川全城的節日,人們要前三天開始吃素、念經。初八中午開始用八抬大轎抬著太子,人們排著長隊跟隨,遊歷全城全城東西南北四門,所到之處人們簇擁歡呼,鳴放鞭炮。
游太子不僅走大街,也會穿行在人們居住密集的傳統小巷,而沿途的商家與民眾會紛紛捐獻公德香火錢,用於活動的費用。這項活動深受民眾歡迎,完全是民間自發組織,代代傳承下來。
而這一天劍川家家戶戶早起就會在門前點上一對「囍」字高香,恭迎「太子」的到來。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前呼後擁陪伴「太子」同游東、南、西、北四門。
2| 全國文保單位景風公園
劍川縣有個「景風公園」,位於縣城西門外,它西依金華山,北傍永豐河,位置極好,公園四周都是參天古柏,環境極為幽雅。景風公園最早是座喇嘛寺,據說始建於元代,名叫「轉經閣」。在清康熙年間改建後,也就成為「魁星閣」。
有意思的是景風公園還有文廟和武廟(關岳廟),文廟供奉孔聖人,武廟供關公和岳飛。9 其實文廟和武廟全國各地都有,規模有大也有小,但兩廟建在一起的可就鮮見了,甚至沒有幾處。(書影拍攝寫作)
3| 世外桃源古樹
桑嶺村依山傍水,掩映在古樹叢中,這裡距離劍川縣城只有6公里,是劍川典型的白族、回族雜居村。自唐朝時這裡就有白族人居住,已有千年。
有人類居住就有樹木種植,這個村落自古就有愛護樹木、敬畏自然、注重環境的良好習慣,村裡現在有超過百年的古樹171株,成為遠近聞名的古樹村。這棵碩大的黃連木已經有690年歷史了。
在村裡轉除了村民熱情,還發現這個村子人們喜歡繪畫,幾乎家家的房子上、牆上都有繪畫作品,這裡幾乎可以成為「繪畫村」了。這些畫有的畫幅比較大,幾乎是完整的一面牆,有的比較小,一個房山牆上可以畫兩三幅。
楊樹鈞對我說,其實村子裡牆上畫壁畫是這裡早就有的風俗,劍川人自古喜歡舞文弄墨,琴棋書畫水平很高,有很大的群眾基礎。劍川雖然偏僻經濟不發達,但文化並不落後。
4| 劍川的百萬木雕
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自古就是木雕之鄉,過去這裡的木雕主要用於建築物裝飾,以浮雕為多。而現在劍川木雕工藝與時俱進,已發展為藝術價值很高的木雕工藝作品,這是楊樹鈞帶我看的一件價值百萬的木雕作品。(書影拍攝寫作)
這幅作品的名稱是「蒼洱共生圖」,是由劍川非物質傳承人木雕大師施順華設計,由三名木雕成手工匠,用了七年時間精心雕刻才完成的。
整幅作品使用核桃木材料,寬5米,高3.2米。是根據繪畫於古代唐宋時期現流落日本京都友鄰館的《南詔圖傳》中「洱海龍神圖」與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理國張勝溫畫卷》中「蒼洱神獸共生圖」創作設計完成。
5| 落戶劍川的福建根雕大師
他叫鄭晨輝,福州人,今年46歲,中國高級根雕美術師,福建根雕大師,雕刻藝術大師,自1991年開始拜師學習根雕藝術,已經從業二十八年。 鄭晨輝擅長人物雕刻,特別喜歡雕刻達摩祖師,到目前他已經雕刻各種達摩像超過千尊。他雕刻的達摩像講究神似和意境,千變萬化,幾乎沒有兩尊是一樣的。
鄭晨輝說他七年前來到了雲南劍川,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木雕之鄉,但多以建築物裝飾和浮雕為多。雕刻人物形象,在劍川不是主要表現形式,也不被人所推崇。他的到來,帶來了福建根雕技藝與方法,也使這裡的傳統木雕多了內容和表現形式。他現在是劍川最好的達摩師祖雕刻師傅。
三、劍川餐飲與小吃
1| 不能不吃的山老腿火鍋
雲南劍川縣有一家獨一無二的火鍋店「山老腿」,著名女詩人舒婷在品嘗後寫下:「牙齒和眼睛夠忙,往往來不及問菜名,就已盤空碗凈,直香進五臟六腑。這不可思議的餐桌小妖精,提取劍川山水的日月精華,亦攝住了我的魂魄」。「餐桌小妖精」由此得名,成為劍川乃至雲南省餐飲界的一張名片。
山老腿火鍋店使用的是劍川本地的三年以上火腿肉,首先是肉質細嫩,彈性鬆軟,入口齒香,口感非常好。這種火腿是選用當地土豬,由於擁有獨特的氣候環境,加上秘制的腌制手段,品質非常好,自古以來就是優質火腿。(書影拍攝寫作)
2| 劍川有種泡酥,當地人最愛
無論是米線還是餌絲,都是劍川人最愛的早餐,縣城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米線餌絲店,其中最多的就是這種砂鍋米線了。但老闆最後還要給你加一勺東西,這是什麼?老闆說是「泡酥」。這可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泡酥」又是什麼呢?拿一塊嘗嘗,稀疏蹦脆,入口即化了,一時不明白是什麼,老闆告訴我,就是油炸肉皮啊!原來劍川白族人喜歡吃肉皮,不僅喜歡吃生皮,還喜歡吃油炸肉皮,於是在米線與餌絲中加入一些。柔柔的米線、餌絲,濃濃的肉湯香氣,再加上酥脆的油炸肉皮,劍川人的早餐真的是有滋有味,有情趣啊。
3| 劍川的水餃是餛飩
楊樹鈞帶我去吃水餃,端上來的東西看樂了,這分明就是一碗餛飩嗎?在這裡怎麼成了「水餃」。 但他堅持說這就是「水餃」,他們過年吃的就是這種水餃。他又說,餛飩是另外一種東西,樣子相近,餛飩的皮薄、個小,而「水餃」則皮厚,個大,餡也大。
這就是南北的差異了?北方的水餃或餃子是另外模樣,而這種包法、這模樣的都叫餛飩,當然了餛飩也分大餛飩和小餛飩,水煮餛飩和油煎餛飩。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同樣的食品各地做法與叫法有很大區別,想知道你那裡管它叫什麼?
4| 太子會品嘗齋飯
「太子會」這一天是劍川全城的節日,人們要提前三天開始吃素、念經。活動的主辦方北門街區集中開辦伙食,給參加活動人員提供餐飲,我中午也被邀請前去吃齋飯,完全是素食。
他們告訴我,祖上傳承下來就是這麼迎送太子的,活動期間人們都吃素,但活動結束了,人們會好好的吃一頓來慶祝活動的圓滿結束,這樣也可以拉近鄰里關係。(書影拍攝寫作)
所有做飯人員也都是義工,她們已經在這裡忙了三天,任勞任怨,看見我拍照,非常熱情要我吃飯,並要我多吃一點。劍川縣「太子會」現在已經成為一項民間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
5| 同法國老外一起就餐
楊樹鈞說到老外喜歡住恆廬客棧,絕大部分是法國人,這不僅他們客棧在法國有點小名氣,主要是歷史上法國曾「染指」很多雲南事物,比如周邊的越南、寮國都曾是法國殖民地,雲南過去的火車也是法國標準,在法國,介紹雲南的書籍和資料多,知名度也比別的省大。
老外最喜歡的是同中國人一起吃飯,不要求大魚大肉,只是想品味老百姓家庭的粗茶淡飯,要的是氛圍和體驗,就連客棧的泡酒也想嘗一下,但度數太高了,他們說這就是「液態火焰」。 入鄉隨俗,他們笨拙的使用筷子,拒絕使用刀叉,雖然吃力,但覺得很有趣。他們喜歡中國菜,就是普通的家常飯也是有滋有味。
晚上,楊樹鈞把他的好朋友,大師級的白族音樂傳承人段昆雲請來,還帶了他最小的兩位徒弟,演唱白族獨有的龍頭三弦,幾位法國人異常興奮,他們聽到了最原始的白族音樂,也度過來中國最美妙的一個夜晚,他們說劍川和恆廬是他們走過世界上很多國家,記憶最深刻的地方之一。(書影拍攝寫作)
四、劍川農貿市場與賣菜老人
1|劍川菜市場打探
每到一處,我最想看的就是當地農貿市場,雖然不能完全說明說明一個地方的幸福指數,但卻能管中窺豹,最間接反映一個地區的風俗和生活狀態。
在縣城農貿市場邊上有位老媽媽在賣自己種的菜,說吃不完,就拿到市場上賣了。老人是早上才挖出來的,清洗乾淨,分成小捆,不管什麼菜,每捆都是2元錢,這就是傳說中不打葯、不上化肥的生態菜吧。
最後買了一些帶回恆廬煮火鍋。
2| 七十歲奶奶市場賣野菜
菜市場里一個老奶奶擺地攤賣野菜,老人說她已經七十歲了。 人說她家住在甸南鎮,到縣城有5公里遠,她是早上六點鐘出門,用背簍背著菜一路走來的,由於菜是給水洗過,很重,這一簍差不多有30斤。
老人的菜按把賣,一塊錢一小把,如果想多買,就兩元錢一斤,她說是她昨天在山上挖了一天。 老人賣的價格雖然很低,但購買者卻不多,主要是野菜當地見怪不怪,很容易挖到,賣貴了沒人要。老人好容易等到了買主,一頓勸說,也是只買一斤而已。(書影拍攝寫作)
老人說這些野菜肯定是賣不掉了,她會背回去餵豬,不會浪費的,她明天再去挖。老人年紀雖然大了,但身體很好,也閑不住。
3|老奶奶「組團」賣自產菜,每把1元
劍川縣甸南鎮每逢星期六是集日,這一天集市上最多的就是賣菜的,都是周圍農民趕來賣自產菜。 但賣菜的大多數是老奶奶,很多人都是七、八十歲了,她們說就住在附近,菜是自己種的,集日就背到市場上賣。(書影拍攝寫作)
老人們說這些菜都不用農藥、化肥,只是施用農家肥,祖祖輩輩都是這麼種菜,平時自己吃,多餘才會背到集市上。雖然賣不了多少錢,但也知足,這裡民風淳樸,老百姓閑不住。 有個老奶奶更有意思,把自己吃剩下的半個南瓜也背來賣了,還有一罈子自己做的野菜泡菜和一些萵筍,萵筍賣一塊錢一棵。
以上是我在劍川一個星期旅行的收穫,因為住在恆廬客棧,有楊樹鈞的全程陪伴,這次旅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深度游吧!
※伏羲山邂逅世界最高鞦韆,有八項鐵律要求,不符合有錢也不讓你玩
TAG: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