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p53靶向藥物PANDA將進入臨床試驗,癌症患者未來或可受益
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了PANDA項目科研轉化簽約儀式。這標誌著,由瑞金醫院盧敏研究員帶領的「p53轉化醫學團隊」潛心研發的抑癌蛋白p53靶向藥物PANDA,將正式進入產品開發和臨床試驗階段,這將是轉化醫學的國家戰略和長三角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聯動的又一碩果。
據了解,p53基因是人體重要的抑癌基因,它可以幫助正常細胞修復基因缺陷從而防止癌症發生,還可以使癌細胞凋亡從而治療癌症。雖然p53原本是人體內功能強大的「治癌天使」,但如果發生突變,它就從天使變成了「惡魔」,轉而促進腫瘤發生和轉移。
為此,盧敏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把「致癌惡魔」——突變後的p53馴化成「治癌天使」的「改邪歸正」癌症治療策略。不同於傳統化療方法,靶向藥物可以精準針對癌細胞中的突變基因,而不「誤傷」正常細胞,因此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
然而,目前全球現有靶向藥物可針對的基因突變在腫瘤患者中總體發現概率較低,只有約2%至13%的癌症患者有靶向藥物可用,而人類癌症中p53突變的發生概率卻高達約50%。換言之,p53靶向藥物理論上可造福近50%癌症患者。因此,p53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截至2017年,以p53為主要研究內容的文獻報道已達8479項,遙遙領先任何其他蛋白。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至少有45個團隊正在研究針對p53突變的治療方法。
盧敏介紹,當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的80餘個靶向藥物幾乎全都是腫瘤基因抑製劑(比如EGFR抑製劑、BRAF抑製劑),而無抑癌基因的復活劑面世。「p53是一個抑癌基因,靶向藥物的作用是復活其功能,而非抑制其功能,目前在針對p53靶向藥物這一領域尚未有實質性進展。此外,p53表面無靶向藥物結合口袋,邏輯性研發p53靶向藥物難度極大。」
為此,盧敏於2015年初創建了p53基礎研究轉化醫學團隊。團隊邏輯性研發篩選獲得高效的p53靶向小分子化合物PANDA,相比於全球十幾個競爭團隊研發只能恢復p53小於5%的活性的各個復活劑,PANDA可以恢復結構突變型p53大於80%的活性(包括熱力學穩定性、蛋白摺疊程度、轉錄活性、靶基因和靶蛋白誘導活性、抗腫瘤功能),且找到了p53上的PANDA結合口袋, ?並在原子水平看到突變的p53被複活後重新結合DNA。
據悉,PANDA項目目前已申請全球家族專利3項,權利要求約200條,並將進入臨床試驗。前期盧敏團隊經過多次溝通確定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PANDA專利的非港澳台中國區研發權許可給安徽省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是我國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今後,醫院不但要注重臨床發現問題並通過科研手段來分析解決,更要加快從實驗研究到臨床轉化的步伐,使我們的科研成果能實實在在地造福於人民。」院長瞿介明表示,「我們和安徽安科的合作,也是真正踐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具體行動,相信我們能做出積極貢獻。」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也出席了簽約儀式,「藥物轉化是一條艱辛的道路,此次兩家強強合作,是非常良好的開端,相信我們一定能在成果轉化方面做得更加出色,為國家轉化醫學做出貢獻。」
※國際博物館日本周六到來,秦皇兵馬俑、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最受歡迎
※「90後」白領用一年時間,帶動整棟寫字樓白領進行垃圾分類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