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者發現罕見蛙類胃容物化石,揭露1.2億年前兩棲動物大戰

學者發現罕見蛙類胃容物化石,揭露1.2億年前兩棲動物大戰

5月23日,中國與英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早白堊世龍江盆地光華組地層中發現了非常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此次胃容物的主人是距今1.2億的格尼蛙(Genibatrachus),它身體長度約7.5厘米,頭骨長2.4厘米,整體保存精美,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側上頜骨都有大約50個排列緊密的小牙齒,而其保存良好的身體軟組織輪廓描繪了一隻碩壯的蛙類:身體寬大,厚實,大腿肌肉強壯。

格尼蛙和腹中的諾敏螈化石 邢立達 圖

學者們對該格尼蛙的「晚餐」進行了研究。「從骨骼形態學上,比如從身體比例,脊椎形狀和肢體形態來看,這件胃容物可能可以歸入諾敏螈(Nuominerpeton)。」蘇珊·E·埃文斯教授表示。這也是化石產區唯一發現的蠑螈類,一種類似小鯢科的物種。

化石中,胃容物中的蠑螈類骨骼清晰可見,保存了頭骨、脊椎和部分前肢、後肢。蠑螈類骨骼從蛙的左肩帶下延伸到蛙的左側的前脊柱區,並從腹側穿過蛙的腰帶區到尾桿骨,尾巴沿著青蛙腹部右側捲起,但遠端卻沒有保存。

有趣的是,蠑螈骨骼基本上完好無損,骨骼還互相鉸接在一起。這表明它被蛙類整隻吞下,根據骨架的位置,它的尾巴很可能還在蛙的嘴外,也就是說,蛙吞下蠑螈之後的瞬間就被埋藏了。而且,根據研究者復原,該格尼蛙和蠑螈的體型非常接近,它們很可能經歷了一場搏鬥。此類極為湊巧被保存下來的化石,對理解古蛙類的食性與行為,以及重建古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和能量流動非常重要。

格尼蛙和諾敏螈的體型對比 蘇珊·E·埃文斯 圖

邢立達介紹道,蛙類是極為典型的機會主義捕食者,它會吃下一切它覺得可以吃的東西。從未癒合的長骨末端,缺乏骨化的關節面來看,這隻格尼蛙還沒有完全成年。現生的陸生蠑螈會被各種捕食者吃掉,包括蛇,鳥類,小型哺乳動物,龜,蛙和其他蠑螈,它們的防禦機制包括色彩或有毒的皮膚分泌物,但這些特徵是否出現在白堊紀的蠑螈身上,還無法得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