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父母的態度,決定你今後的人生
怎樣善待父母,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
01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前幾天,高亞麟做客《我家那閨女》,說了一句很扎心的話: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初聞不知其意,細思深感悲涼。
當父母感覺自己時間不多了,也終於理解為什麼老人家總是愛嘮叨,因為他們開始直面人生的終極問題後,知道很多事情自己在不做就來不及了,而他們心裡最惦記的還是他們的孩子,害怕孩子的將來不好。
父母在,不管你是30歲還是60歲,都覺得死亡太過遙遠。
同時直面死神的父母們因為看到了死神,所以會非常焦心,擔心自己的孩子以後沒了自己的保護,該如何生存在世界上。
但父母一旦離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暫,一下子成了沒有父母兜底的孤兒。
《百年孤獨》里的表述是這樣說的: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著什麼,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帘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
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傷。
我想,每一個在深夜手術室門口等待過的人、每一個在手術風險告知單上籤過字的人,每一個參加過親朋好友追悼會的人,都能深刻體會這一點。
幾年前奶奶去世後,爸爸經常會在半夜想來,說他又夢到奶奶了。
他夢到奶奶在前面走,可是他不論怎麼走,怎麼跑,可是前面的奶奶聽不到也看不到,直到奶奶消失也沒追上。
當他回頭一看後面的路也已經黑洞洞的,感覺就像在外地迷路一般,找不著回家的路,落寞、彷徨、悲傷、恐懼和無助。
眼前突然浮現起,奶奶火化那一天,爸爸也是這麼落寞而悲傷地站著,看向遠方冉冉升起的煙縷,他喃喃低語:我沒有媽媽了......
「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但媽媽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
這種感受是怎樣的呢?
我想,應該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偏離了方向的航船,沒有了根的枯樹吧。
只有那些經歷過感受過的人,才能明白箇中滋味吧!
0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你有沒有想過,你還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多久呢?
曾經在《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看到一個公式:
假使你父母現在60歲,餘下壽命是20年。你沒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見到父母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天相處時間大概是11小時。
粗粗排算一下,和父母可以相處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時也就是1320小時。
1320個小時,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只剩下55天。
這種演算法並不是完全準確的,但是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龍應台曾經在《親愛的安德烈》里寫過這麼一段話: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聲張的人。
對啊,在我們的世界裡有多種多樣的愛。可是很多愛都僅僅是以兩個人互相依偎為主的,只有一種愛,從開始到結束,會一直陪伴你,這就是父母對你的愛。
以前總是對「父母在,不遠遊」嗤之以鼻,越長大卻越發覺,人啊,最離不開的還是父母。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不遠遊,並不是不讓我們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也沒阻止我們多出去看看,而是說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你去了哪裡,什麼時候會回來。
小時候的我們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可是長大後的我們,老去的父母更加需要我們的陪伴。
之前有個老人去修手機,可是維修人員看不出毛病,就說沒壞。
可是老人聽到這句話瞬間淚奔:「手機沒壞,我的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啊?」
老人接不到電話,根本不相信是兒女將自己淡忘了,寧願相信手機壞掉了。
想想,很是心酸。
當我們再次回頭看到高亞麟那句「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時真的直戳痛點。
讓人感動,但卻同時令人感到害怕。
反觀下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時常「不歸家」的孩子呢?
父母在的時候,不管你是健康還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紀有多大,總覺得還有人幫你頂著一片天,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撐著了。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再晚點,再晚點,父母還是會站在原地等我們,但時光從來都不會慢下腳步等待。
無獨有偶,季羨林年輕的時候,時常漂泊在外。
後來有一次,得知母親病危,他日夜兼程趕回家,卻只看到母親留下的兩句話: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像的。」
季羨林聽後,趴在棺材上痛苦欲絕。直到很多年,這依然是他心頭的一根刺,是他生命里最沉重的悲哀。
「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時不我待,這大概是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悲傷,更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吧!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不知珍惜;可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
03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如果註定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那為何不給他們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善待父母,這不僅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更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論調:父母皆是禍害。
帖子里,一個個咬牙切齒地訴說著父母的種種不是,恨之入骨地給父母扣上「禍害」的頭銜。
但只要不是十惡不赦,只要他們曾無私地在我們身上傾注了足夠的愛,盡心儘力地養育我們長大,這些錯誤,都可以被原諒。
生養之恩,總大過一耳光的仇。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都應該原諒父母的小錯誤,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下面小編列出了9句讓父母難過的話 VS 9句讓父母高興的話,各位不妨看看,從現在開始請行動起來!
我們對父母最好的愛,就是好好保護他們年輕時的「強勢」,讓他們在我們面前永遠有底氣。我們對父母最好的態度,就是時時把他們放在心上,像小時候那樣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樂。
鎮江句容鄉村有一位女教師王有珍,在臨近退休之際,不幸遭遇車禍,高位截肢,王家三姐弟接力照顧母親22年。
連鄰居都常常讚歎:這麼多年了,王家始終窗明几淨,歡聲笑語,沒有一點癱瘓病人家裡常有的怪異和陰鬱。
這些生活中真實的例子,無不告訴我們: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
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哪一次生病、哪一次受傷流血,父母不是擔驚受怕,整夜整夜不能寐?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願你銘記,只要父母在世一天,子女都有義務和責任好好照料。
年紀尚幼,只懵懵懂懂覺得心酸,但卻不懂得長大,不懂得離別,也不懂得時光蹉跎。
父親花了大半輩子的積蓄,買了第一台車,異常開心。
他最津津樂道的,不是什麼最高車速、加速能力和安全性能,而是一個讓我意外的細節:
車載系統能夠感應車鑰匙的距離。
只要感應到車主靠近,就會亮起車燈。
車子停在門前坪里。只要我經過,它就會亮燈。每天眨著眼睛,看著我上班,又歡迎我下班。哈哈,像個兒子一樣。」
「像個兒子一樣」,聽到最後這句,我竟無地自容。
背井十年,離鄉千里,竟然要讓一輛車來替我盡孝。
小時候的我們總感覺父母會陪我們一輩子,他們不會變老,不會離開我們。而漸漸長大的我們卻發現父母一直在原地等著我們回來。
小時候的我們總認為,只要我們一推開家門,就會看見爸爸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背影,隨著一盤盤飯菜端上桌子,嘮叨也就開始了,就如同家裡養的花草永遠都不會衰敗。
而漸漸長大的我們終於得償所願,可以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逃脫父母對自己的束縛,遠離父母那無休止的嘮叨,我們像一隻只小鳥,想像的自己飛的很高,卻毫不在意父母那漸漸飛不動的翅膀。
長大後,陪伴在爸爸媽媽身邊的時間。從晝夜相伴,到一年只回一趟家,從剛上大學時一天一個想家的電話,到兩三天一次、一周一次,再到什麼時候想起來才什麼時候打一次。
而我們一直等到家裡那些花花草草都枯萎,被隨意的堆在陽台的角落裡,布滿灰塵,當你真正想起來時,才悲哀地發現:原來父母真的老了。
從前一想到父母會老就想哭,
現在一想到父母老了就欲哭無淚。
陪他上醫院檢查,查出有小結節,喪氣地跟我說以後自己行為處事要顧周全,立馬鼻子酸到不行。
一次放假回家,爸爸到車站接我,居然拎不動我的行李箱了。
媽媽那麼愛乾淨的一個人,近來做飯卻頓頓有頭髮。
帶著父親去商場,他茫然地環顧四周,看著我爸舉足無措的樣子,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了曾經兒時的自己。
……
曾英姿颯爽的父母,高大的身影正日漸佝僂;
曾意氣風發的父母,在我們面前正變得小心翼翼;
我們似乎還沒來得及做好準備,
父母,就老了......
※心理測試:用直覺選出你最喜歡的大海,測你一生「命運」如何!
※歷史老照片:丐幫幫主「真實容顏」富人「花天酒地」揮金如土!
TAG:風水有関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