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旅行探險博主原來在1000年前就有了……

旅行探險博主原來在1000年前就有了……

《千里江山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青綠色彩千年不朽,光彩奪目。

而這幅畫的作者,是當時年僅18歲的天才少年畫家王希孟。

他一生短暫,唯一記載他生平的只有60字題跋。

18歲作《千里江山圖》,不到20歲則離世。王希孟這個名字包含了太多人們對於天才的驚嘆和早逝命運的嘆息。

這個神秘的天才少年,引發後世人們無限的探尋。

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猜測,在王希孟進行繪製這幅畫之前,在北宋疆域內有一場較長時間的遊歷。

一邊游一邊畫,放在現在,應該是個才氣與勇氣兼備的旅遊探界博主了

今天,我想通過這些隱藏在畫里的秘密,帶你一起去探尋,近千年前這個天才少年最真實的模樣。

王希孟的探險之旅

一艘商船緩緩穿過汴河,這是北宋的都城,河岸酒肆、商販、橋樑、船隻、房屋,皆是一派繁華景象。一個青袍少年站在船邊,背著一個箱籠,裝滿了白色的空畫卷,他無心觀賞這繁華的市井風光,陷入思緒之中。

這個少年正是希孟。他從小進入到畫院學習,希望通過畫院考核進入到翰林圖畫院,但他在這次考核中失敗了,只得了一個閑職,在宮中文書庫當值,整理書籍、抄賬等瑣事。

不甘心的王希孟不斷呈上自己的畫作,終於引起了宋徽宗的重視,親自教授他繪畫。

而這次遊歷,正是少年王希孟所接到的一份極其重大的任務,他要將這大宋江山在筆下繪製出來。

那王希孟究竟去了那些地方呢?

沿著汴河航線,一路往東,王希孟抵達了江南地區。

江南水鄉,水陸交匯,「南船北馬」在此時體現的格外明顯,一座木製橋樑橫卧水波之上,橋中間還建造了一個十字廊,上下兩層,上層供人們趕路,下層可供人們休憩納涼。該長橋的原型極可能取自於今江蘇吳江的垂虹橋,橋中間的亭子即垂虹亭。

今天的橋經過了多次重建,已不是當時模樣,但王希孟將木質結構極其精細的描繪了下來,甚至根據他的畫可以將橋復原出來。

王希孟一路南下。此時沿路是大江大湖,寬闊的水域聳立起連延不斷的高峰。結合現代地圖和北宋當時的疆域,王希孟所到的地點可能正是在江西鄱陽湖和長江口附近。

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王希孟登山廬山之中,反而看不清廬山了。但這自山腰垂直而下,磅礴之勢的瀑布倒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這和他在福建仙游見過的雙瀑在腦海中結合到了一起,於是我們今天看到畫中的四疊瀑和雙瀑,則是結合廬山三疊瀑和福建仙游九鯉湖的雙瀑而成。

王希孟畫中七組群山,而令人印象最深的無疑是群山的最高峰,原型可能就是廬山的漢陽峰。

但是要觀看到山峰林立的開闊之景,更直觀的觀看廬山,只有一個辦法—湖上觀景。於是我們可以想像到王希孟就在一葉扁舟上航行,遠眺廬山。此時正是清晨,曙光初照,山色愈加顯得青翠,且帶著金色的光暈。畫卷中最高峰山腰之間有一段絹本沒有暈染青綠色彩,或許,是王希孟將這縷曙光留存在了畫里。

歷經了數個月的遊歷之後,在公元1112年,王希孟回到了汴京,開始了他的創作。

青綠山水巔峰之作

這幅千里江山圖,也包含著江山千里,千年江山的寓意,是宋徽宗的理想國。而王希孟沒有辜負徽宗期待,他將這幅畫繪成了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

長卷構圖

要如何展現千里江山呢?王希孟選擇了長卷。

因為唯有長卷才能展現這千里江山的氣勢,但近12米的長度,對於這個不滿18歲的少年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非有精巧的構思和深厚的功力不能及。

移步換景,這是中國畫獨有的一種觀畫體驗,而這種體驗在長達近12米的《千里江山圖》中,尤為驚艷。

王希孟將群山分為了七組,每一組的表現形態各有特點,景色富於變化,沒有一處重複,整個結構既嚴密緊湊又疏落有致,無論截取哪一段,都能相對獨立的構成一幅畫。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可觀、可游、可居的體驗

當你開始瀏覽畫卷,就如同走進去畫中遊覽,景色在你移動的瞬間也會發生變化,步移景異。

遠觀,是江山千里,江水浩蕩,群山起伏,

近觀,則可見水村野市,漁船竹筏、橋樑水車,以及各式各樣生活生產、遊玩的人物活動。

在每一組景色的交界處,均會有橋、舟、小徑將兩端連接,山窮時水現,乘舟可渡,而山險時,則有小徑可達,可以真確的「遊走」在畫里。

這就如同電影中的「一鏡到底」,完美的銜接,王希孟把這江山千里變成了咫尺之趣,營造出了一個構思精巧絕倫的空間。

顏色千年的秘密

《千里江山圖》千年不變的色彩,歸功於它所使用的天然礦物顏料。色澤沉著艷麗,色質穩定自然,能夠做到上千年仍保持色彩的純正。

王希孟所主要使用的礦物顏料正是這兩種:石青、石綠

石綠,研磨提取自孔雀石或綠松石;石青,研磨提取自藍銅礦。

這種礦物顏料在缺乏開採條件,探尋礦產不易的古代,不僅極為昂貴而且十分稀有。而用來畫畫的,都是其中寶石級別的上品。

而且其製作的工藝也極為的複雜,需要精準的步驟和長時間的人工操作。

但顏料製成之後,要將這些天然礦物顏料上在絹本上,也是極其考驗畫家技巧和耐性的。

天然礦物顏料不易粘附在絹本上,每當完成一層上色,就需要用礬膠水將其固定,再進行下一次的上色。所謂「三礬九染」指的就是繁複上色過程,而如果使用不慎,就會造成顏料粘連、混色,甚至毀掉整幅畫。

青綠山水畫的作畫步驟分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複色、固色。除起稿之外,其他過程都是多次反覆進行。

先用炭筆或淡墨起稿,安排山水的布局;再用墨線勾勒,表現山勢的陰面和陽面,這就是落墨;罩色即輕輕地敷上一層顏色,也就是一個平塗的過程,一般先用赭石色罩染一遍,然後用石綠色,山頭用石青色罩染,畫面越來越立體;

要將這幅畫上色五遍以上,才有這樣青綠的色彩。一副畫的長度近12米,而反覆勾勒上色,時間和工序就是12米×5倍以上,難度可想而知。

而青綠設色畫對光線十分嚴格,要求必須在光線充足的白天進行上色,晚上昏黃的燈光會使得上色偏差。回到汴京的王希孟,進行繪畫時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寒冬,冬季日照時間變短,一天只有7-8小時的日照,使得他的時間越加緊迫。

氣韻的營造

但儘管時間的緊迫,也沒有讓王希孟急躁,他保持著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

這是在此之前的青綠山水畫代表作之一:唐代畫家李思訓的《明皇幸蜀圖》,他的青綠山水畫重色彩,輕皴法,直接將色彩鋪設在山體上。

皴法,是指繪畫時體現山石、峰巒、樹木等脈絡紋理的畫法。

而王希孟沒有按照前代畫家的做法直接鋪色,而是結合水墨山水的技法,將皴法與青綠設色結合,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千里江山圖》中厚重與輕盈的結合:山峰青翠,看似有瑩瑩之光,山脈厚重,有威嚴之勢。

寬闊的水面,面積巨大,平塗上色是最簡單省時的方法,但王希孟選擇一筆筆的勾勒,將浩瀚的河水均用細筆勾出波紋,皴法的運用使得水的顏色有藍有綠,有深有淺。

他用皴法畫出山的走勢,細細的勾勒山體,使山顯得更加立體、厚重。

而將上圖左側的瀑布在9億像素下、放大觀察,我們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畫面下方的瀑布下有三個穿著綵衣的小人兒在賞瀑布。

王希孟的畫是可以用放大鏡來看的,他在描繪對象時,用筆十分精細,一絲不苟,樹木花草,都用色、墨一一點出,細小如豆的人物,服飾也各有區別,甚至肢體的動感也表現出來,顯得生動活潑,眾多的橋樑、船隻、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盡相同,毫無繁複之感。

「遠觀取其勢,近觀取其質」,《千里江山圖》裡面並存著豪放與婉約,讓這連綿的山水不僅展露出連貫磅礴的氣勢,還流露出一種靈動的氣韻。

近千年後的回望

半年之後,畫成,被徽宗賜給了當時的宰相蔡京。於是蔡京的一段題跋,成了王希孟唯一的記載。

在往後近600年的記載中,沒有任何資料記載他的故事,直到清朝一位收藏家寫出王希孟在20歲時早逝。

《千里江山圖》成為了他唯一傳世的作品,也成了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在此之後,水墨山水畫成為主流,青綠山水畫和王希孟的逝去一起,逐漸沒落了。

這位天才少年畫家,將這凝視山河的一眼,用不朽的青綠之色封存了近千年。

而經過了九百多年的時光,《千里江山圖》每一次展開,都會讓顏料剝落,造成損害。一百年中僅有四次展出,故宮門外排起長隊,排隊五小時,人們駐足觀賞時間卻只有五分鐘。

短短的一瞥,我們極難能夠長久駐足,去細細體會到王希孟筆下的江山瑰麗之美。

雪佛蘭探界者Redline還原出了王希孟筆下的《千里江山圖》。

藉由影像的力量,讓我們再次回望這位天才少年畫家,帶你近距離感受,近千年前,王希孟所看到的世界。

穿過湖畔千山的鄱陽湖,去到那沼澤湖泊交錯,水草叢生的地方,遠處天水交接,氤氳的霧氣模糊了二者的界限,感受煙波浩渺之美。

在日落時分,駛過夕陽鋪設的蘇州長橋,千年青綠山水之色與落日熔金之色相融合,這是千年時光交錯的痕迹。

佇立於山石之旁,感受瀑布磅礴而下的氣勢,水流和岩石撞擊迸發出的一顆水珠正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穿過層巒疊嶂的山群,就見到了廬山真面目—漢陽峰,於眾山之間傲立。

如果一生只能凝望一種風景,那這千里瑰麗的江山,無疑是王希孟短暫一生最深情的凝望。

而從畫中之景,王希孟也展現給我們他的形象,他不再是完全神秘的。

對於繪畫,他有去探索真實山水的勇氣,在創作的過程中堅持己見,掙脫規則的束縛,他是一個探界者,從不給自己設立邊界,而是大膽的去探索。

正如雪佛蘭探界者的精神一樣,始終行走在探索之路上。

此次雪佛蘭探界者穿越千里江山,在線下重走千里江山之路。

這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在探界精神的感召下,完成的一場跨越歷史的使命之旅。

古往今來,對未知邊界的探尋,鑄就了無數經典作品,雪佛蘭探界者更是凝練了這樣的勇氣和靈魂,在性能和品質上,將「探界」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今天,雪佛蘭探界者將千里江山的壯闊之美帶到了我們面前;未來,探界者將以非凡的眼界,帶更多人去探尋無界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外藝術 的精彩文章:

「巴黎的鑽石與傷疤」,你所不知道的貝聿銘
如果梵高、達·芬奇、畢加索等藝術家都住在一棟出租樓里,他們會聊些什麼?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