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 實拍文物,清晰呈現,讓美流傳,乾貨分享!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自古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進入千禧年後,兩周時期的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出土的青銅器、漆木器和玉器多姿多彩,令人嘆為觀止。

2007年11月,因犯罪分子盜掘古墓未遂,考古工作者在安居羊子山墓地搶救性清理了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裡面出土一批青銅器。

它們造型瑰麗,紋飾獨特,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器物上「噩侯」的銘文,說明此墓為西周早期噩(è)國的墓地。

「噩」在古代文獻中寫作「鄂」,是非常古老的一個部族,殷紂王時,鄂侯位列三公,因九侯被醢(hǎi),也就是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爭之疆,辯之急」,亦遭紂王「脯」(fǔ)刑(把人做成肉乾的酷刑)。

西周早中期時,噩是周王室統御南方的主要支持力量;但到了厲王時期,噩侯聯合淮夷、東夷反叛周王室,但最終被周王的「西六師、殷八師」打敗,並「勿遺壽幼」,可謂斬盡殺絕,噩國就此滅亡。

這件西周早期的噩侯銅方罍(léi),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這種酒器存世量比較少,因而很是珍貴。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噩侯銅方罍·四庫全叔拍攝

蓋為單脊四坡廡殿頂狀,上有一對鳥形捉手。器蓋飾獸面紋,內鑄銘文7字,「噩侯乍厥寶(阝尊)彝」。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侯銅方罍·四庫全叔拍攝

器口部飾龍紋,肩部飾夔(kuí)龍紋、渦紋,兩側鑄有對稱的半環獸首銜環耳,前後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扉棱做鳳鳥形。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侯銅方罍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器腹飾兩層神面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教授張昌平先生認為,此種紋飾「由鼻翼到面部圓潤地隆起,眼瞼的結構近似於人目而與獸面紋不同,因之給人以親和之感而無獸面紋的威嚴與詭異」,頗有道理!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侯銅方罍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足部飾龍紋,圈足下栓有一鈴,體現了禮與音相和的思想。整器顯得極為繁複而華麗。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侯銅方罍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這件青銅卣(yǒu)也是一件盛酒器,它的紋飾瑰麗,鑄造精良,許多部件均分鑄鉚接而成,極為複雜,是商周青銅藝術品中的翹楚之作。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卣·四庫全叔拍攝

蓋面飾神獸紋,蓋內鑄有銘文3字,「乍(作)寶彝」。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卣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器身飾神面紋,雙目圓睜,眉毛粗重,鼻尖的大扉棱如象鼻上卷。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卣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提梁兩端及中部有四隻獸首。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卣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圈足飾龍紋,龍頭呈浮雕狀探出。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卣局部·四庫全叔拍攝

這件青銅尊還是酒器,它頸部飾蕉葉形紋,內填龍紋,腹部同樣飾有神面紋,足部飾龍紋,通體四周均鑄有大扉棱。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神面扉棱青銅尊·四庫全叔拍

從造型藝術來講,此尊與同時期中原青銅尊並無差異,但其裝飾紋樣奇詭,神面紋的堆塑立體性極強且並無底紋作為襯地,與噩侯銅方罍、青銅卣的紋飾相同,應屬噩侯同時鑄造的一套銅禮器。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神面扉棱青銅尊局部·四庫全叔拍

鼎在過去既是炊煮器,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煮肉鍋;也是盛食器,主要是盛裝豬、牛、羊、雞、魚等肉類食物。這件「噩中」青銅方蓋鼎,四角有倒立的龍形鈕,通體鑄大扉棱,十分具有審美價值。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中」青銅方蓋鼎·四庫全叔拍

過去出土的鼎大多無蓋,據推測原來應有木蓋,但時間太久已經完全朽掉,與泥土混合莫辯。故而,出土銅蓋鼎非常罕見,此鼎蓋的蓋面為對稱的獸面紋,中心有一橋鈕,鈕下飾蟬紋,外鑄四隻扁體龍形鈕。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中」青銅方蓋鼎·四庫全叔拍

鼎腹飾獸面紋,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目、雙耳、口,鼻,充滿了神秘和肅穆感。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中」青銅方蓋鼎局部·四庫全叔拍

蓋內鑄有銘文2列6字,「噩中乍(作)寶(左阝右尊)彝」。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噩中」青銅方蓋鼎局部·四庫全叔拍

簋(guǐ)是盛裝飯食的器具,這件四耳方座青銅簋的形制,是在簋的圈足下接方座。這樣做是為了增加簋的高度,以適應古人席地而坐的情況。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四耳方座青銅簋·四庫全叔攝影

它的腹部鑄有對稱的四隻圓雕獸耳,下接長方形珥。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四耳方座青銅簋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腹部微鼓,兩側飾渦紋和極度簡化的夔(kuí)紋。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四耳方座青銅簋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高圈足呈收腰狀,飾獸面紋。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四耳方座青銅簋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方座同樣飾獸面紋,只不過,以折邊處為鼻,對稱展開獸面。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四耳方座青銅簋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2010年12月底,隨州市經濟開發區淅河鎮蔣寨村八組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批銅器,由此拉開了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的大幕。

考古隊先後共發掘出東西向墓葬65座,其中大型墓10座,而M2、M3、M26、M27、M65共5座墓葬出土的銅器中都發現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諫」的銘文,可證其為西周早期曾國的墓地。

這件曾侯銅方鼎異常精美,鼎蓋和鼎腹內壁有相同銘文「曾侯作父乙寶彝」,說明該鼎是某位曾侯用來祭祀其父乙的禮器。這是一件和前面「噩中」銅方鼎同樣罕見的帶銅蓋的鼎,為高級貴族所專享。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方鼎·四庫全叔攝影

腹部上端為饕(tāo)餮(tiè)紋,下端飾焦葉紋,只不過蕉葉的兩緣為龍形構成,在等級較高的青銅鼎上,常可以見到這種紋飾。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方鼎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鼎蓋裝飾的鈕和夔龍紋飾也與「噩中」青銅方蓋鼎的鼎蓋裝飾在布局結構上,有著相似之處。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方鼎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鼎身下為柱足,飾有高浮雕獸面紋,展現出曾國在西周早期的鑄造技術水平。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方鼎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在中國文化史上,西周的禮樂制度,是一套十分嚴密的等級制度,具有深刻的政治內涵,如列鼎制度一般不可僭越,對中國此後的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套編鐘出土於一座西周早期的曾侯墓,由四件甬鍾和一件鎛(bó)鍾組成,這是繼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後,曾國樂器的又一重大發現!也是目前所見西周早期單座墓葬出土銅鐘數量最多者,刷新了學界對西周早期音律發展水平等方面的認識。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編鐘·四庫全叔 拍攝

中國古代銅鐘為扁體雙音鍾,敲擊鐘口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音階,寥寥幾件編鐘就能演奏完整旋律,代表了商周時期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最高水平。這幾件甬鐘形制相差不大,它們的舞、篆、鼓皆飾雲紋。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編鐘·四庫全叔 拍攝

這件鎛的兩側各有一對虎形飾,特徵顯著,被稱為「四虎鎛」。它的口部平直,而不是甬鍾那樣的彎弧狀凹口,器形呈橢圓體,與甬鍾彷彿兩片瓦合扣在一起不同。共鳴腔的差異造成甬鍾樂聲清脆短促,適宜演奏連貫旋律;鎛鍾樂聲低沉悠長,用於樂曲開頭或結尾處「一槌定音」。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編鐘·四庫全叔 拍攝

觥(gōng)是盛酒器,多為立體動物造型,大都出土於高級貴族墓葬,是墓主身份地位的一種體現。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觥·四庫全叔 拍攝

曾侯銅觥的器蓋前段為立體圓雕獸首,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觥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器身和觥蓋飾獸面和鳳鳥紋,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觥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主體紋飾之間沒有補白的雲雷紋,體現了周代審美觀漸趨簡潔,與商人喜好三層花繁縟紋飾的意趣已大不同。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曾侯銅觥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這件銅尊也是盛酒器,敞口,長頸,腹部微鼓,下置圈足。器壁厚實,自口至足由立體扉棱將器身四等分。頸部飾焦葉紋,下為對稱龍紋,腹部外卷角獸面紋,圈足飾曲折角獸面紋。紋飾精美,無底紋作為襯地。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尊·四庫全叔 拍

葉家山出土的這件提梁銅卣的紋飾和銅尊紋飾一致,隨葬於一位曾侯夫人墓,銘文均為「魚伯彭作寶尊彝」,推測兩器是魚國諸侯家族女性嫁給曾侯的陪嫁媵器的一部分。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卣·四庫全叔 拍

提梁銅盉(hé)的造型和紋飾均體現了濃厚的商代遺風,器形莊重雄偉、三層花紋飾繁縟神秘,蓋內及牛首形鋬(pàn)下有對銘「曾侯諫作寶彝」,表明此器為曾侯諫所有。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盉·四庫全叔 攝影

流部的爬龍紋、蓋上的兔形鈕、頸部的卧牛紋體現出罕見的地域文化特點和高超的鑄造工藝。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提梁銅盉局部·四庫全叔 攝影


九連墩戰國古墓群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與興隆鎮烏金村以西一帶,地處棗陽南部大洪山余脈的一條南北向低崗上,由9座大中型墓葬封土堆組成,當地俗稱「九連墩」。

200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8家文博單位共60餘人組成考古隊,對正在施工的孝感至襄樊高速公路所涉及的九連墩1號、2號墓及附屬的1號、2號車馬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雖然1號墓出現了盜洞,但兩個墓無論從規模、隨葬品的數量,還是物品完好程度上看,在楚國高等級貴族墓葬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敦(duì)是春秋時期出現的新型銅禮器,用於盛放穀物食品。其造型特點是呈球形,上下兩部分翻開可做兩個碗,是東周銅禮器日趨生活化的寫照。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敦·四庫全叔 攝影

此敦紋飾以翻模法鑄造,以程式化精細繁縟圖案單元不斷重複,體現了東周禮器紋飾突出裝飾性而非禮儀內涵,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圖案內原本還鑲嵌有其他材質的飾物,今已脫落不存。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敦局部·四庫全叔 攝影

青銅豆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陶豆,商代時逐漸演變成一種禮器,主要用於盛放肉醬等菜肴或調味品。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蓋豆·四 庫 全 叔 拍 攝

長柄有蓋銅豆出現於春秋時期,和上面的敦類似,它的器蓋也可如碗一樣的仰置,主要發現於高等級貴族墓葬,是等級身份的象徵。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蓋豆·四 庫 全 叔 拍 攝

此豆通體鑲嵌紅銅雲紋,腹部飾環耳,器蓋獸形三鈕,圈足繪製鳥獸紋,極為華麗。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蓋豆局部·四 庫 全 叔 拍 攝

這件楚式銅簋與中原的方座簋不同,在工藝、造型和裝飾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簋·四 庫 全 叔 拍 攝

它的方座採用接鑄法,將細小的部件組成一個繁複呈鏤空狀的整體,使原本厚重的青銅器,呈現出一種輕盈剔透的視覺效果。這件方座簋出土時還配有一把匕,也就是勺。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簋局部·四 庫 全 叔 拍 攝

這件銅人擎燈為照明器,由燈盤、銅人、燈座組成。燈盤較淺,盤內有錐形燈扦;銅人呈直立狀,頭上挽髻,眉目清晰,身量高挑,深衣博帶;左手托飛鳥,右手擎曲柄燈桿。燈座以三隻銅鳳鳥為足,表面飾龍紋。楚墓中常有銅燈出土,而身姿直立的銅人擎燈尚屬首次發現。銅人的冠服,也為研究楚國服飾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人擎燈·四 庫 全 叔 拍

戰國時代的馬,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自北方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騎兵作為一股新生的強大力量,開始出現在了戰爭的舞台上。楚國因地理環境因素,不是傳統的產馬區,但作為「萬乘之國」,其所擁有的馬匹數量依然相當驚人。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馬·四 庫 全 叔 拍

這件銅馬是非常罕見的出土品,它的臉部刻畫逼真,眼睛緊盯前方,兩耳豎起,彷彿在聆聽遠方戰場的廝殺聲。它的形體短粗壯碩,肌肉線條流暢,無論整體還是細節都相當寫實,充分體現了楚地戰馬的特點,據推測有可能是貴族生活中的陳設飾品。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銅馬·四 庫 全 叔 拍


在古代,用漆塗物稱為「髹」(xīu),以漆繪製紋樣圖案稱為「飾」,漆和漆器的使用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便已出現。戰國時期的楚國,作為南方的大國,手工業極其發達,其中漆器的製作更加興盛。九連墩大墓出土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漆器,為楚國文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這件漆木匜(yí)杯整體呈鳥形,器蓋浮雕一鳥銜蛇、另兩條蛇左右相蟠的生動場面,它的體積較小,可能是盛酒的杯子。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形漆木匜杯·四 庫 全 叔 攝 影

這件杯體上的紋飾,線條流暢,構思巧妙,極富想像力。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形漆木匜杯·四 庫 全 叔 攝 影

漆木扁壺為仿青銅扁壺的造型。器表採用繪製的方法,通過紅、黃兩色的變形竊曲紋組成紋樣進行裝飾,相鄰的兩個單元紋飾上下顛倒,形成動態的對稱和諧。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扁壺·四 庫 全 叔 攝 影

這些紋飾也是來源於商周的青銅器,但更加的洒脫生動,簡潔而極富韻味。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扁壺局部·四 庫 全 叔 攝 影

這件漆木敦,木質胎骨較為粗厚,顯得不夠輕巧,外表髹黑漆,同時在黑地上用紅色漆朱繪紋飾,體現出漆器原始工藝的特徵。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敦·四庫全叔拍攝

楚國在扣器的製作上相當熟練,這件仿青銅酒器造型的漆木樽,採用了以銅箍鑲包口沿和底部的技法。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樽·四庫全叔拍攝

只見口沿和底部的銅箍上裝飾有捲雲,每個單元內的圖案做間隔重複,在視覺上結構統一,細節上形成有規律的變化,體現了當時對於圖案的秩序與節奏的控制已經十分成熟。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樽·四庫全叔拍攝

鑒是大型的盛水器,這件仿青銅器造型的漆木方鑒,在口沿下以紅、黑、黃三色變形渦紋組成帶狀裝飾,色彩協調、雅緻,紋樣大膽出新,使整個器物的視覺效果更加引人注目。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方鑒·四庫全叔拍


湖北荊州市的天星觀二號墓於2000年被荊州市博物館發掘,雖然該墓多次被盜,但仍然出土了一千多件重要文物,尤其是一批色彩鮮艷造型精美的漆木器,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這件造型奇特的鳳鳥蓮花漆豆,由蓮花豆盤、鳳鳥與盤蛇構成。整木雕刻的鳳鳥站立於蛇身之上,頸部呈彎曲狀,鳳頭後仰向上托住盤底。被鳳兩爪抓的蛇尾細長上翹,頂住鳥尾,起支撐作用,說明楚人已能較好地運用物理學中受力平衡原理。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鳳鳥蓮花紋漆木豆·四庫全叔拍

在鳳鳥背及尾上,以虛幻手法展現龍、鳳、蛇、蟾蜍等物競天擇的動物世界,表現出楚文化浪漫詭奇的特點。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鳳鳥蓮花紋漆木豆局部·四庫全叔拍

盤腹較深,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蓮花。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鳳鳥蓮花紋漆木豆局部·四庫全叔拍

盤蓋的裝飾也異常華麗。這件豆是用來盛放腌菜、肉醬或調味品的食器。此前別處楚墓中也出土有漆木豆,但都不如此豆造型奇特,紋飾華麗。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鳳鳥蓮花紋漆木豆·四庫全叔拍

漆木座屏是室內陳設、擋風或作為障蔽的用具,由屏面和屏座兩部分構成,屏面豎嵌於屏座之上。它通體黑漆,上施紅、黃二色漆加以彩繪雲紋。採用透雕和圓雕相結合的手法,雕刻八隻鳳鳥各踏食一蛇,形態逼真,構圖生動,高度濃縮了大自然中生物競爭的情景。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座屏·四庫全叔攝影

此座屏以鳳鳥銜蛇為中心,將中心對稱的形式運用得出神入化——整體呈畫面相同,大小變化的兩個形象單元,互相穿插做二方連續排列,於秩序中體現變化,是楚人審美的代表作。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座屏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漆木方座雙頭四角鎮墓獸由三部分組成:方木底座上浮雕方塊紋;鎮墓獸背向的雙頭曲頸相連,兩隻獸頭雕成變形龍面,兩眼鼓突,巨口獠牙,長舌下垂,形像猙獰,通體髹黑漆,用紅漆繪龍鳳雲紋、菱形紋和幾何紋等圖案;鹿角向兩翼張開,氣勢雄渾,角尖塗紅色,據推測具有辟邪之意。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方座雙頭四角鎮墓獸·四庫全叔攝影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鎮墓獸的造型可能與身披熊皮,頭套面具,執戈舉盾,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逐鬼怪的方相氏有關。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方座雙頭四角鎮墓獸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鎮墓獸的頭上安裝鹿角,是因為鹿的生性警覺,雄鹿有角善於守御,故而鹿角被認為具有某種神異之力,能對死者在冥界的生活起到保護作用。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方座雙頭四角鎮墓獸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東周時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鎮墓獸,反映出楚人心理和思維深處的巫術觀念,體現了他們對精神生命和未知世界的追求。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方座雙頭四角鎮墓獸局部·四庫全叔攝影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屬於懸鼓,是楚地特有的一種樂器。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四庫全叔 拍攝

底座為兩隻蹲伏狀相背的老虎,前肢探出,後肢弓起,虎目圓睜,張口咆哮。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虎身上分別立著一隻鳳鳥,兩隻鳳鳥也是相背而站,中間懸著一面大鼓。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鳳鳥造型別緻典雅,設計巧妙,紋飾流暢生動,色彩絢麗,充分反映了楚國崇鳳的傳統。它不僅是精美的樂器和藝術佳品,更是燦爛楚文化的象徵。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羽人為楚國傳說中背生雙翅的仙人,具有無窮的神通,能夠遨遊天地,與日月同壽,反映了楚人對長生不死的渴求。這件漆木羽人擁有人形上身,身後垂鳥尾,下肢有鱗片,腳為鳥爪,立於鳳頭之上,而鳳鳥的雙腿又踏在蟾蜍形底座之上,整體造型獨特,充滿了奇幻的色彩。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羽人·四庫全叔 拍攝

《山海經》曾提到「羽民國」有「不死之民」,屈原在《楚辭·遠遊》里也說「仍羽人于丹丘(晝夜常明的地方)兮,留不死之舊鄉(仙靈的居所)」。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羽人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鳳鳥是飛翔於天地間的神鳥,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楚文化地域特徵。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羽人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蟾蜍代表著月亮的精神和生命,三者結合,呈現出一幅楚人遨遊九天,任時間流轉,亦生命不息的圖畫,是楚國漆器中是最自由奔放、無拘無束、奇詭浪漫的一件代表作。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漆木羽人局部·四庫全叔 拍攝


院牆灣墓地位於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濠林村,2006年3月,該墓地的一座墓葬出現盜洞(並未到達槨室),為了保護文物,荊州博物館對這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由於歷史上的早期盜掘,墓中南室器物已被盜掘一空;東室僅存殘碎的漆木器、陶器等;內棺保存完好,出土了銅兵器、玻璃珠、玉器等。這批玉器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極具特色。

這件龍鳥魚形佩,將多種動物形象組合為一體,重構組合為新的藝術形式。背向雙龍為其主要造型特徵,二龍足下各踏一魚,龍背上的兩隻鳥各銜一魚。鳥和魚的出現,反映出人們更熱衷於通過造型藝術來表達對世界的觀察,使自然主義逐漸代替了神秘的宗教氛圍。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龍鳥魚形佩·四庫全叔 拍

在楚文化中,鳳是其民族精神的象徵,而龍則稍次,為物質體現,是力量的代表。這件龍形玉佩由內外四條龍組成兩層環形,外層龍體粗大,兩龍頭捲曲於身下;內層龍體細長,作捲雲狀。外層龍身飾減地浮雕谷紋,內層陰刻方塊形網紋。輪廓造型曲線與直線相結合,內外層轉折相互呼應,呈現出了和諧中求變化的審美意識。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龍形玉佩·四庫全叔 拍

這件神人執龍玉佩採取中心對稱形式,兩側為相向而立的雙龍,各用上頷頂住中間上方的環狀物,中間下方站立一人,頭上頂著這件環狀物,左右兩手分別按住龍腹,身穿長袍,袍上飾有網紋,兩龍背上各蹲一隻小鳥。《莊子·列禦寇》記載有「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即寶珠在黑龍頷下。此神人執龍玉佩,可以看作是「二龍戲珠」的早期形象,反映出老莊思想在楚地的盛行。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神人執龍玉佩·四庫全叔 攝影


熊家冢墓地是一處高等級的楚國貴族墓地,位於湖北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距楚故都紀南城約26公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墓地不斷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05年1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熊家冢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殉葬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隨葬品均出於殉葬墓的棺內,以玉石器佩飾為主,器形有璧、璜、環、珠、管、龍形佩等。

這件龍形玉佩為米黃色,有灰白、灰綠、紅褐等色沁,整體呈不透明狀。龍身細長,作回首扭身擺尾狀,曲線極具張力,充滿靈動的氣息,飽含著一種內在的精神韻律。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神人執龍玉佩·四庫全叔 攝影

與上面那件龍形玉佩的造型不同,這件龍形佩作回首、挺脊、擺尾、騰飛形。背脊中部打有圓孔,便於系佩。龍首刻有眼睛鼻子,龍身飾淺浮雕谷紋,整個軀體呈多曲狀,造型上更為流暢,構思奇巧大膽而又富於變化。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龍形玉佩·四 庫 全 叔 拍 攝

楚人崇巫、信鬼,而玉器因其色澤溫潤瑩澤、質地縝密堅韌,具有純潔性與通靈性,迎合了巫術溝通人鬼,取悅神明、祭祀祖先的需要。這件神人乘龍玉佩正是巫師溝通天地的體現,反映了楚人的價值觀和獨特的民族文化。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神人乘龍玉佩·四 庫 全 叔 拍 攝

由於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玉龍的雕琢更加得心應手。這件雙龍形玉佩不僅製作精細,線條流暢,而且充滿了動態、和諧與對稱之美,彎曲盤繞的身體所散發出的活潑氣息,充分展示出楚國的精神風貌,堪稱楚式玉龍雕刻中的佳作。

千禧年後湖北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周時期文物精粹

雙龍形玉佩·四 庫 全 叔 拍



注1: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2:文字參考展覽說明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