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多個國家向明朝俯首稱臣,為什麼說這是明朝之恥
古代王朝強盛之時,往往會有兩個顯著標志,一是武備強大,對外戰爭屢戰屢勝,屢克強敵。二是所謂的「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周邊國家爭先恐後前來朝貢,俯首稱臣。看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各國使臣,匯聚一堂跪在金鑾殿下,各種膚色外貌、各種外語口音令人眼花繚亂耳目一新,大概是每個古代皇帝都喜聞樂見之事。
這兩個標誌雖然被公認為盛世王朝的標配,但比較而言,皇帝們還是更喜歡第二條。因為第一條必須依靠進行大規模戰爭才能取得,萬一打輸了一世英名付諸流水,即使贏了也很容易背上「窮兵黷武」的惡名,漢武帝、唐玄宗都吃過這樣的虧。
而第二條則不然,雖然也是依靠國家的實力和武備作為後盾,但表面看來大家一團和氣,歡聚一堂,外國使者們畢恭畢敬,皇帝則予以盛情款待,盡顯「懷柔遠人」的大氣風範,非常符合儒家「以德服人」的立國理念,再挑剔的人也無話可說。
要論起俯首稱臣的藩屬國的數量,明朝那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創下了空前絕後的歷史記錄。歷代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少的十個八個,多的也不過幾十個,而明朝則不然,居然突破了一百個大關,有一百四十餘個。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明朝的藩屬國中,「東南夷上」部分有19個,「東南夷下」部分有45個,「西戎」部分合計達49個。《明史》中,又列出西域小國29個,合計一百四十多個。即使是漢唐盛世,即使是強大無比的元朝,也從未有哪個朝代達到如此之多的藩屬國前來稱臣。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擁有如此之多藩屬國的明朝,卻經不起推敲。如果細細考究一番,就會發現,明朝藩屬國雖多,卻一點都不值得自豪,反而是明朝之恥。原因有兩條。
一是明朝的這些藩屬國中,位於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有很大水分。眾所周知,西域一直是屬於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域,在漢、唐、元、清之際莫不如此。但明朝開國之後,朱元璋卻實行了保守收縮的國防戰略,把一直屬於中原王朝的西域部分棄之不顧,導致這一地區四分五裂,軍閥小國林立。
明朝把一直屬於中原王朝的西域地區視為藩屬國,當然會導致藩屬國一下子多出來幾十個。以犧牲領土為代價換取藩屬國的增多,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棄地行為,是漢唐元清所不齒的,不但不值得自豪,反而應該予以譴責批判。
二是明朝為了鼓勵促進這種「萬國來朝」的盛況,可謂不惜血本,耗財買臉,投入耗費了巨額人力物力財力。國家之間友好往來,本應是禮尚往來、平等互利之舉,但明朝為了顯示泱泱大國財大氣粗,硬要實行所謂「厚往薄來」的外交國策。
所謂「厚往薄來」,一是指外國使臣帶來的朝貢禮品,明朝必定加倍奉還,使團成員每人都能獲得一筆豐厚賞賜。二是外國使臣只要進入明朝境內,立刻會受到國賓待遇,吃住行全免費,免費住宿明朝的驛站,免費使用明朝的驛馬,逢州過縣地方官都會親自出面,大擺筵席,隆重招待。西亞帖木兒汗國的使臣曾經寫過一本《沙哈魯遣使中國記》,對這種情況進行了詳盡描寫,明朝皇帝的「大方」讓他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如此一來,原本是正常的外交活動,在藩屬國看來卻變成一趟「薅羊毛」之旅。來明朝進貢稱臣完全變了味,簡直成了「吃大戶」,那些藩屬國受利益驅使,當然要一趟趟往明朝跑,次數、人數越來越多,連各國商人都能頂著「使臣」的名義來大發橫財,最終讓明朝幾乎不堪重負。
明朝大臣中的有識之士紛紛上書,建議朝廷嚴格限制這種所謂「進貢」,「調御人役,日需供億,以光祿有限之財,充人獸無益之費」,應當果斷「返其人,卻其物,薄其賞」。而明朝皇帝卻痴迷於「天下共主」的感覺不可自拔,不為所動。
由此可知,明朝能享有140多個國家前來俯首稱臣的待遇,根本不是什麼國力強大的象徵,完全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非正常之舉,於國於民完全是弊大於利,不值得引以為榮,反而是明朝之恥。
參考史料:《明史》《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
※古代的農民起義中,第一個起義者為什麼往往當不上皇帝
※朱元璋手下少有人知的武將陳亨,為何成了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人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