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強化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打造更具競爭力國際大都會——大灣區城市畫像之香港篇

強化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打造更具競爭力國際大都會——大灣區城市畫像之香港篇

編者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落地,綱要突出科技引領,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業中心定為重要方向。灣區各政府和創新創業企業皆已在行動中,為一探這個世界級城市群,證券時報聯合人民日報、人民網推出「走進大灣區」系列報道,帶你走進灣區城市,讀懂各地的發展。

a

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處理全球超過七成的人民幣支付交易,也是最活躍的人民幣外匯交易中心之一,同時還是全球最活躍及流動性最高的證券市場之一。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獨特,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試驗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予了香港較高的定位,包括強化香港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依託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台,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等。

在大灣區發展中,香港如何發揮金融領頭羊的作用,構建科創中心,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證券時報記者就此專訪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聶德權就香港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香港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問題,與記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過政策創新和突破吸引優秀人才

證券時報記者:香港有很多優勢,香港的高校在全球、亞洲的排名都很靠前,有大量的國際人才,也背靠中國龐大的市場。在兩地人才流動方面,香港政府未來有哪些規劃?

聶德權: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約7000萬,經濟總量約1.6萬億美元,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亦將會是世界人才的集中地。香港特區政府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通過政策創新和突破,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包括促進區內人員的便捷流通,擴大香港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空間。

另外,香港特區政府亦會通過提升自身發展,吸引海內外優秀的人才到香港工作。

在促進區內人員便捷流通方面,中央有關部門自2017年8月起已陸續出台多項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就業、創業等範疇。舉例來說,國務院於2018年7月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需辦理許可的要求,此外,為促進區內的人才流動和經濟發展,香港特區政府亦一直就稅務事宜與中央積極磋商。

2019年3月,中央公布了《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居住時間判定標準的公告》(2019年第34號) ,根據公告,無住所個人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累計居住天數,按照個人在中國境內累計停留的天數計算,而在中國境內停留的當天不足24小時的,不計入中國境內居住天數。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今年3月召開第二次會議後,公布了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即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工作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自2019年至2023年,由地方政府按內地與境外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給予補貼,並對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積極發揮香港在專業服務和專業人才方面的優勢。目前正在研究擬推出進一步開放措施,使香港專業人士與企業在內地有更多領域享受國民待遇。《規劃綱要》亦支持推動對香港在金融、敎育、法律及爭議解決、航運、物流、鐵路運輸、電訊、中醫藥、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並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香港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准入等限制。

內地與香港已經就下一階段開放服務貿易的工作目標達成共識,包括進一步擴大內地對香港在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並推動服務貿易開放措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率先實施。香港特區政府正與內地共同探討具體措施和落實安排,希望可以儘快取得實質成果。

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一直通過不同的人才輸入計劃,吸引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企業家和優才到港工作。《規劃綱要》提出在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擁有一定優勢,包括世界級的科研能力、4所世界100強大學、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等。我們更在去年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輸入內地和海外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提供快速處理安排。在培育和挽留人才方面,我們去年8月開展了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就業和培訓機會。

我們相信,吸引世界各地更多人才匯聚在香港和大灣區各個城市,並且促進區內人員更便捷流通,將有助整個大灣區的協同發展。

香港科創融入國家創新發展體系

證券時報記者:此次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也重點提到了科技創新,形成科技創新走廊。接下來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是否有大的規劃?香港未來將如何結合灣區發展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又如何將香港的科技創新融入國家的創新發展體系?

聶德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帶來難能可貴的機遇。事實上,在創科領域上,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和優勢非常突出。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健全的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位造的能力。香港能匯聚內地以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一方面將國際創科企業「引進來」大灣區,另一方面幫助內地創科企業「走出去」,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未來香港特區政府將推進下列工作,積極配合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醫療科技」和 「人工智慧及機械人」兩個國際科技創新平台;

2、支持香港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及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並在港使用由內地直接撥付的項目資金;

3、促進內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向香港開放;

4、優化管理科研項目所需的醫療數據和生物樣本能跨境在香港使用;

5、推出「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以鼓勵兩地科研合作;

6、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與深圳科創園區加強合作,發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7、支持科技初創企業,促進科技人才培育和交流;

8、與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推動「再工業化」發展;

9、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和合作等。

我們會繼續與科技部及廣東省等相關部委緊密合作,推進在大灣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工作,落實各項配套措施。

證券時報記者:香港金融業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卻面臨製造業的空心化。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沒有製造業,粵港澳大灣區是否為香港的製造業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契機?

聶德權:香港具備堅實的科技基礎,擁有世界級的大專院校及優秀的研發人才,加上健全的法律制度及嚴謹的知識產權保障,為工業家在本地應用研發成果、創造高增值產品、發展高科技製造業提供強大支持。

香港可藉助大灣區內的龐大市場、科研成果轉化實力和先進位造能力,與香港創科發展優勢互補,為香港創科企業尋找更多合作機遇,匯聚人才,促進技術合作、產業互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不需用地太多的先進位造業,以刺激研發需求,並為香港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為加速香港「再工業化」的實體發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會在資金和基建設施方面為業界提供更大的支持。我們會成立20億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同時會向香港科技園公司增撥20億元,在香港的工業區物色合適的土地,興建專項製造業所需的生產設施。

推動灣區經濟協同發展 發揮三地互補優勢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您認為香港可以在其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使得灣區經濟協同性更強?

聶德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就香港的優勢而言,我們既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亦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同時在專業服務上享有明顯優勢。

作為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香港可以將國際聯繫經驗延伸至大灣區,協助引進外資,也可以與大灣區內地企業共同開拓海外市場、尋找發展機遇,促進區內的經濟發展。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在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正是要充分用好香港的國際聯繫和國際網路,向海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吸引資金和人才落戶大灣區。就此,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廣東省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去年和今年分別前赴法國和日本聯合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鼓勵當地企業把握大灣區的機遇。

《規劃綱要》亦提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包括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等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但可以借大灣區建設促進大灣區內生產要素(特別是人才及資金)高效流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亦可把握大灣區的龐大人口和經濟規模,推動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包括跨境人民幣業務、保險、資產及財富管理等行業。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及航運中心,在建設大灣區上將擔當重要角色。

就航空發展而言,《規劃綱要》提出一系列發展策略,在大灣區內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並強化航空管理培訓中心功能;進一步擴大大灣區境內外的航空網路,積極推動開展多式聯運代碼共享;加強空域及空管的協調協作;穩步發展跨境直升機服務;以及發展高增值貨運、航空金融及飛機租賃等等。就航運物流方面,《規劃綱要》提及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支持香港發展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等高端航運服務業;依託香港高增值海運服務的優勢,攜手開拓國際市場;以及推動商貿物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等等。香港特區政府會積極配合相關的發展策略,並與不同業界攜手合作,推動大灣區航空及航運的發展。

香港的服務業優秀完善,金融、基建、運輸,以至法律、會計、信息科技、環保等一應俱全,無論是國際化程度、服務深度或專業水平都在亞洲數一數二。《規劃綱要》支持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研究推出進一步開放措施,使香港專業人士與企業在內地更多領域享受國民待遇。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在《安排》框架下促進本港專業服務進入內地市場,並積極研究和爭取以「先行先試」方式實施更多開放措施,使香港的專業服務可以在大灣區發揮所長。

證券時報記者: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金融開放面臨挑戰也存在機遇,那麼香港和內地在金融合作方面未來有何規劃?

聶德權:香港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優勢在於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市場、監管制度與主要海外市場接軌、施行法治、專業人才鼎盛、基建配套設施完善,以及信息與資金自由流動。

在這些優勢下,香港已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成功發揮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相繼開通,一方面加強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亦吸引國際資金進入內地資本市場。

大灣區內的金融服務措施建議大致可分為四方面:

在個人層面,我們已在落實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便利化措施方面取得初步成果:自去年起,香港個別電子貨幣包運營商已實現試點跨境使用,香港居民可以在內地指定商戶使用手機進行支付,而營運商亦陸續推廣該服務至更多的內地商戶;自2019年3月起,香港銀行獲批推出試點計劃,讓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在有關銀行的香港分行,以見證開戶方式辦理內地開戶手續,毋須親身前往內地。我們會繼續與內地有關部門探討進一步簡化開戶手續,擴大上述試點範圍,以及推出更多跨境財富管理措施。

在金融機構層面,我們會探討拓展大灣區內跨境人民幣業務、擴大保險業務的規模和範圍,同時為港資金融機構爭取更多在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開展業務的機會。

在企業層面,香港會與廣東省政府合作推動粵企在拓展業務時使用香港的金融服務,包括融資(上市募資、發債等)、綠色金融、風險管理等。

在金融基建層面,我們會善用已建立的互聯互通機制,研究進一步擴大金融產品種類,以進一步發揮機制對兩地市場的效益,亦會繼續優化、探索及開發更多跨境金融服務。

大灣區發展交通先行

證券時報記者:基礎設施「硬聯通」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要素高效聯通的基礎,各方都高度關注,當前大灣區內部「硬聯通」存在短板,比如通關方面還是不夠方便,因此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聶德權:在交通基建方面,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已於2018年9月投入服務,貫通廣州、深圳、香港三個高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龍頭城市。除了使大灣區的快速客運網路更臻完善,推動區內經濟、社會和文化交流之外,更通過京廣客運專線和杭福深客運專線,將香港連接至首都經濟圈和長三角區域,有助增強區域之間的協同效應,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此外,港珠澳大橋亦已於2018年10月開通,車輛取道大橋可縮減往來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行車時間,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可達的範圍,減省陸路客運和貨運的成本和時間,亦可加強粵港澳三地的經濟、貿易、金融、物流、旅遊業等合作。

隨著大灣區內大型基礎建設相繼落成,包括即將開通連接香港和深圳的蓮塘/香園圍口岸,由香港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將會更為便捷。這些基建不單縮短出行時間,拉近兩地的距離,更逐步形成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理想布局,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極為有利的良好基礎。

我們亦希望通過各項政策和措施,利用各項交通基建方便市民往來。例如,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不同省市多個港人購、取票流量較大的火車站,設置了可識讀回鄉證的自動售、取票設備,包括廣東省境內高鐵車站,以及京廣客運專線和杭福深客運專線所有高鐵車站,省卻以往要在櫃檯排隊購票和取票的時間。目前,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連接西九龍站和44個內地站點,包括6個短途站點及38個長途站點,未來我們會爭取連接更多內地站點,例如同屬大灣區內的佛山及肇慶等。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今年3月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後,宣布推出八項政策措施,當中包括分階段、有序實施港澳非營運小汽車經港珠澳大橋口岸出入內地的便利政策。此外,香港特區政府亦一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使用港珠澳大橋的跨境車輛配額數目,除了目前1萬個經大橋往來香港和廣東的跨境小汽車配額外,持常規配額行走落馬洲(皇崗)、文錦渡、沙頭角的約1.4萬輛粵港跨境私家車,已可免手續試用大橋往返珠海口岸,而餘下行走深圳灣口岸的約1.9萬輛粵港跨境私家車亦已於4月開始可以試用大橋。同時,香港特區政府已於今年4月15日開始,增加額外4500個粵港跨境私家車香港配額,以期進一步發揮大橋的經濟、交通和社會效益,積極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主力資金凈流入近132億元 龍虎榜機構搶籌3股
我們不是記錯賬,我們是真的在造假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