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英博物館中有種「詭異」銅面具,其用途成謎,它竟是干這個用的

大英博物館中有種「詭異」銅面具,其用途成謎,它竟是干這個用的

古代人的文化觀念與現代人不同,在眾多出土的古代文物中,有不少現代人都無法叫上名字的東西,甚至連它的用途都猜不到。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是一副銅面具,可該面具卻不是給人戴的,至於它是給誰戴的?作用又是什麼?小編這就來為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藏品達到了800多萬件。

在眾多的藏品中,有一件器物看起來十分吸引人,該物正是青銅區的一件周代青銅面具。該面具為鏤空的獸面造型,頭上有兩支彎曲的角,眼睛圓睜呈怒狀,鼻口都頗為巨大,且在口中露出了獠牙。青銅面具整體造型看起來十分恐怖,猙獰之態盡被顯現出來,稱得上是真正的「青面獠牙」。

不少人都認為,該面具應該是古代士兵所戴之物,就如同電影《復仇者聯盟》中蟻人、蜘蛛俠與死侍的面具一般,具有威懾敵人的作用。可惜事與願違,專家們曾試圖將其戴在臉上,卻發現面具的尺寸與人臉毫不相符,面具的寬度和長度基本一致,且二者的眼睛位置也不契合,因此專家們斷定,該面具並非是給人類佩戴的。

青銅面具究竟是給誰佩戴的呢?專家們對其進行了推測,古代戰場上參加戰鬥的生物無非有兩種,一為人類,二為戰馬。難道它是用來給馬佩戴的?想驗證這個結論還是很容易的,專家們隨便找來幾匹馬,將青銅面具佩戴在馬頭上。果然不出所料,面具所有的位置都嚴絲合縫的對接馬頭的上部,看來它就是古代戰馬所佩戴的面具。

此時問題來了,好端端的戰馬為何要佩戴如此猙獰的面具呢?專家們進入了更深的研究。有專家認為,給馬戴上這種青銅面具,是為了保護戰馬而設計的,其理論根據也很充分。

該專家認為,古代戰爭中,戰馬是騎兵的靈魂,也是將士們作戰時最好的合作夥伴。一旦戰馬受傷跌倒,等待騎兵的命運只有死亡。

據史料記載,從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開始,戰士們就開始為自己的坐騎披上了戰甲,所謂的「甲騎具裝」就是如此,「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到了唐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能力也開始凸顯出來,因此對戰馬的保護更加重要。《水滸傳》中呼延灼所倚仗的「連環甲馬」正是重騎兵的一種,馬身上的鎧甲不但加大了戰馬的衝擊力,也對戰馬自身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可是另外一部分專家卻不同意以上觀點,認為該面具銅質淺薄,難以抵擋刀戈的襲擊,根本不具備防禦性,且繁雜的鏤空雕飾還會阻礙戰馬的視野。同時該專家對它的作用提出了另一種看法,認為該器物應該是馬當盧的「祖先」。

什麼是馬當盧呢?馬當盧是游牧民族文化特有的戰馬馬額裝飾物,雖然不具備任何實用功能,但是將其鑲嵌在馬頭上,可以讓戰馬看起來更威風,甚至還可以起到震懾敵人的作用。

遼寧省西部的三官甸子的東胡貴族墓葬中,就曾經發現了一尊「蛇蛙馬當盧」,其造型詭異複雜,似乎帶著某種少數民族文化特有的象徵意義,也詮釋了馬當盧的主要作用。

如果綜合起來看,這個周代青銅面具應該就是「早期的馬當盧」,面具被佩戴在馬頭上後,其猙獰之態就是為了讓敵方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以此來對其進行武力震懾。《孫子兵法》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換句話說,給馬佩戴面具的做法是一場心理戰。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與支持。

可是為何這種青銅馬面具最後消失了呢?當然是其實用性太低,畢竟雙方士兵都是拎刀玩命的主兒,死人堆中都爬出了幾個來回,誰還怕一匹佩戴面具的馬呢?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青銅馬面具漸漸的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成為了後世的傳說之物。

考古真的是一項有趣的工作,它能讓文物自己「說話」,並揭開千百年前的未解之謎。對於後世來說,文物的出土不僅僅歷史的再現,其傳承價值和文化價值更是延續華夏文明的金紐帶。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慈禧的「玉容散」可不簡單,方子里有兩味葯已經無法復現了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