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醫學科學屬性是中醫學的根本屬性!聽國醫大師張大寧談治學與臨床

醫學科學屬性是中醫學的根本屬性!聽國醫大師張大寧談治學與臨床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 編 導 讀

中醫治學與臨床道路怎麼走?中醫學的雙重屬性是什麼?國醫大師張大寧給出了答案。

張大寧,國醫大師,中央文史館館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後導師,現任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全國中醫腎病學會)終身榮譽主任委員,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名譽院長,天津市中醫藥學會終身榮譽主任委員。

1990年8月,張大寧作為首位大陸傑出學者赴台灣講學會診,架起海峽兩岸溝通的一座橋樑,受到中央領導表揚。

認識中醫學的雙重屬性

在天津中醫藥研究院的門診大廳中,一個巨大的花崗岩上鐫刻著一段文字:「中醫學,從學科的屬性上講,屬於自然科學中應用科學的範疇,即屬於醫學的範疇。但由於它在形成和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具有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條件,使其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內涵,這就是它的傳統文化屬性。前者屬於中醫學的根本屬性,後者即文化屬性,屬於中醫學的輔助屬性,這就是中醫學的雙重屬性。」這是張大寧對中醫學雙重屬性的經典論述。

張大寧自小受家庭影響,國學修養深厚,學貫中西。在多年的中醫藥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中,他對中醫學屬性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說,中醫學是一門防病、治病、預防、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科學,與西醫學同屬於生命科學範疇即醫學科學,這是中醫學的根本屬性。但由於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如古代哲學思想的引入、大量臨床經驗的積累等,使中醫學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和內涵,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精氣元氣等古代先進哲學理論架構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這又賦予了中醫學文化屬性。張大寧強調,中醫學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沃土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正視中醫的傳統文化屬性,學好中醫、用好中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史哲功底。

張大寧認為,中醫學的雙重屬性中,文化屬性主要反映在中醫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對待人體生命活動的認識和診病治病防病的臨床思維上等,既可以獨立存在,更主要是為醫學屬性服務即為防病治病服務。輔助屬性要為根本屬性服務,即傳統文化屬性要為醫學科學屬性服務。所以說中醫學是獨立於西醫學之外的完整的醫學科學體系。

熟讀經典還要勤於臨床

「一個醫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學者,中醫尤其如此。」張大寧自小能熟練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熟讀《論語》《中庸》《老子》等。學習中醫後,對中醫經典更是爛熟於心。1964年他學習中醫時,祖父給他的一幅字「天才來自勤奮」成為他終生的座右銘,至今仍然掛在書房正中。醫聖張仲景的「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也是張大寧治學行醫的最高準則。

張大寧家中藏書一萬多冊,幾十年來他經常手不釋卷,幾乎每天讀書至深夜,評上國醫大師後依然如此。儘管他現在已經是一位75歲的老人,但每天仍讀書不止、耕耘不輟。作為國醫大師,他何嘗不知道要「睡子午覺」,但卻做不到,深夜對他來說是個讀書、寫作的好時機。他說:「中醫學博大精深,是一門由眾多人文學科內容組成的綜合科學,它需要學習者具有更多、更廣泛、更紮實的功底和廣博深厚的知識,尤其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和歷代名著都要經常反覆學習。」張大寧和弟子近年出版的《醫經必讀》一書,彙集了張大寧對中醫四大經典的學習心得、研究內容,其中所選的經文是「習醫者必讀之經典、必讀之經文、必讀之內容」。張大寧叮囑學生們一定要系統、認真地一篇一篇學習,只有仔細揣摩品味才能有所體會和收穫,才能真正提高中醫療效。

「從個體上、現象上講,是病人求醫生;但從整體上、內涵上講,是醫生求病人。世界上是先有的病人,後有的醫生,醫生的經驗都是從病人身上獲取的,脫離了病人,醫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張大寧對學生和弟子們常說,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要勤於臨床,結合臨床學習經典,才能體會其中的深刻內涵,才能有所進步。正如清代名醫喻嘉言說過:「讀書三年,沒有不治之病;行醫三年,沒有可治之症。如此再讀書、再行醫,不斷往複,方知何病可治,何症不治?」

「我是個中醫大夫,任務就是給病人看病。每個病人也都是我的老師。」張大寧常年堅持門診,至今仍然每周兩次門診,常常從早上8點看到下午3點多鐘。十幾年前,他周三的門診甚至從早上8點一直到次日早晨四五點鐘。張大寧說:「所謂大醫精誠,實指心術誠,醫德當慈懷;醫術精,技術當上乘。精誠相合,方可為大醫生、大專家也。」他準確、科學地詮釋大醫精誠,也是這樣躬身踐行的,正是在這種不斷學習、不斷臨床、反覆思考、反覆體會中成為一代名醫的。

堅持中醫療效是根本

第一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曾評價說,張大寧教授多年堅持在中醫臨床工作第一線,以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顯著的療效,贏得廣大患者讚譽。張大寧認為,廣義的療效包括防病、治病、康復、養生和延年益壽的效果,療效是醫學的根本宗旨與歸宿。醫學若沒有療效,就沒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中醫學兩千多年的發展,靠的就是療效。

「哪裡療效好病人就去哪兒。」張大寧說,「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現在比張仲景、李時珍時代要難。那時只有中醫,現在不同了,病人可以選中醫或西醫,誰的療效最好、最快、最方便、最省錢,就找誰看。現在還有許多先進醫療設備,提供詳細的檢驗報告,許多病人也都懂,這更加大了中醫臨床的複雜性和艱巨性。」那種「不承認西醫檢驗」的觀點,在臨床實踐中是不現實和行不通的。所以中醫學要存在要發展,療效是根本。

張大寧指出,中醫與西醫競爭的五個層次中,首先和最根本的一條是療效,在此基礎上要考慮副作用、療效速度、診治方法的簡繁和經濟性。張大寧提出和實踐的「補腎活血法」,在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慢性腎衰等腎臟病上,都有著卓著的療效,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他用實踐證明了只有堅持療效才能得到病人、社會的認可,才能持久發展。

關於中醫「治未病」問題,張大寧也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醫的「上工治未病」是一種理念,即要重視防病養生,而不是說「好醫生是搞防病的,一般大夫才治病。」這種理念如同我們常說的「預防為主」一樣。中醫自古以來就是既治未病,又治已病,只有會治已病,才會治未病。試想一下,一個連疾病都不清楚的醫生,何談預防疾病?所以中醫學必須從未病、已病上同時發展,以療效為根本,才能與現代醫學同步。

堅持臨床與科研相結合

各種原發性和繼發性腎病,尤其是慢性腎病是西醫的劣勢,甚至是西醫的「盲點」。張大寧從青年時代開始從事中醫腎病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幾十年來在各種腎臟疾病尤其是慢性腎臟疾病、性功能障礙和中醫「腎虛」研究方面成果突出。20世紀80年代,張大寧在系統繼承了中醫學經典著作、古代名醫論述和近現代中醫大家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實踐,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實用中醫腎病學》和《中醫腎病學大辭典》,科學嚴謹地闡述了「中醫腎病」的概念、範圍和辨證論治的基本規律,以及常用方劑、藥物和腎病的預防、養生等,從而使「中醫腎病學」從中醫內科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系統、完整的中醫臨床學科。他提出的「腎為人體生命之本」「心—腎軸心系統學說」「腎虛血瘀論和補腎活血法」等理論,已被學術界所公認,被稱為「中醫腎病學奠基人和領頭人」。尤其是補腎活血法理論,經過幾十年的多學科共同研究,現已在100多種病症中得到廣泛使用,獲得良好效果。

對於科研,張大寧強調「在臨床實踐有效的基礎上,從事基礎研究」。他堅持臨床與科研相結合,在中醫腎病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臨床科研中,張大寧查閱了數以萬計的古籍文獻,拜訪了眾多名醫專家,進行了數以百計的反覆實驗,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曲折。有時為了一個方劑、一味葯、一個病例,要查上百餘篇文獻典籍,要做幾十次臨床實驗。他研製的新腎康寧膠囊、補腎扶正膠囊、活血化瘀膠囊、補腎止血膠囊、腎衰排毒膠囊、糖腎康膠囊等二十餘種成藥,療效顯著,馳名國內外。

張大寧說,中醫靠療效,療效是根本,在有了好的、高的臨床療效後,還要進行基礎研究,臨床與科研相結合,拿出讓西醫、讓社會信服的數據,我們才能更有話語權。他在腎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作為首席專家負責國家多項「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課題,研究證實中醫藥對於腎小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以及血管病變等,都有著良好的效果,從而打破了西醫「不可逆」的理論,也為其他臟器硬化和纖維化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其領銜研究的「腎衰系列方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等,先後榮獲國家各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近二十項,發明專利多項。這些科研成果再一次證明了中醫藥的顯著療效和優勢特色。

張大寧說,我們生活在好時代,中醫藥遇到了發展好時機,要「坐下來,安下心,念好書,多臨床,多總結,多研究」,傳承發展好中醫藥。

書籍是中醫學流傳、發揚的主要媒介之一,讀者通過閱讀可以借鑒名家對中醫的認識和已有的經驗。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本關於中醫臨床方面的好書——

《 劉文峰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集 》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本書)

《劉文峰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集》的主要內容是較全面的總結國家名老中醫劉文峰教授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典型醫案等,系統闡述劉教授以中醫診治疾病的辨證論治思維,並將劉老的成才之路、業醫簡史、主要貢獻的相關內容一併納入書中,以供讀者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刮痧易學,可你會「讀」痧嗎?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葯?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