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大訊飛的To C 能走多遠?

科大訊飛的To C 能走多遠?

技術的優勢不再過多提及,科大訊飛開始聚焦AI價值落地,產品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已成為關鍵。

撰文 | 寓揚

「我們不是一個技術服務的提供商,我們是一家創新型的IT企業」。

這是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郁給訊飛的新定位。並不奇怪,一個技術提供商想要做成一家巨頭公司是非常困難的,要實現商業成功,必須求變。對於訊飛而言,消費者業務正是這樣一個變數。

註: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郁

本周二,科大訊飛一連拋出6款新品,其中4款都是瞄準C端市場,分別是訊飛翻譯機3.0、訊飛智能錄音筆、訊飛智能辦公本、訊飛學習機,覆蓋生活、辦公、學習等場景。

與過去以技術為主的發布會不同,AI價值落地、發力C端智能產品成為訊飛這場發布會的核心。

從2016年底成立消費者BG,到訊飛翻譯機一枝獨秀,再到如今4款C端智能硬體落地,科大訊飛的To C之路無疑在加速。

但市場的質疑聲依然存在,科大訊飛到底有沒有C端產品的土壤,翻譯機成功的經驗能否複製,都將決定訊飛的To C能走多遠。

1 Nuance的前車之鑒與訊飛的加碼C端

在談科大訊飛之前,我們不妨看一看另一個曾經的語音技術「霸主」Nuance所走過的軌跡。

Nuance曾是蘋果、谷歌、亞馬遜、三星的「寵兒」,為這些科技巨頭提供語音技術,巔峰時刻佔據全球語音市場約70%的份額,並在2011年達到市值巔峰,股價近30美元。

然而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語音技術的壁壘隨之降低,眾巨頭開始著手打造自身的語音技術,隨之而來的就是客戶流失變對手、人才流失。

在技術的天花板下,2012年以後,Nuance開始由語音技術提供商艱難轉型行業解決方案商,其「語音帝國」也搖搖欲墜到當下的不足市場三分之一;其股價也下降到17美元上下,市值穩定在50億美元(約346億元)左右。而這一「波瀾不驚」的市值,正是行業解決方案商的身份限制了市場對它的想像空間。

科大訊飛也曾面臨Nuance相似的局面,但顯然它不想走Nuance的老路。於是,訊飛在從技術提供商轉型行業方案商的同時,也在2016年底成立消費者BG,布局消費者業務,追求更大的商業願景。

消費者BG、教育BG、智慧城市BG構成了科大訊飛的三大業務集團,作為三大業務之一,消費者BG主要布局C端消費品、智能硬體、訊飛開放平台等,直接或間接的瞄準消費者市場。

從2016年財報來看,當時與AI最為密切的兩塊消費者業務,智能硬體產品營收僅為3500萬元,佔總營收比重1.06%;人機交互產品和解決方案營收1.6億元,佔總營收比重4.82%。二者營收總額約1.95億元,僅佔總營收5.88%。

隨後的2017年,伴隨著AI浪潮的風起雲湧,作為國內A股的AI「龍頭股」,科大訊飛的市值也一路攀升,市值突破千億。隨後其市值也飽受質疑,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消費者業務沒起來,盈利能力不足。

兩年過去,從其2018年的財報來看,智能硬體營收已達8.13億元,佔總營收10.27%;開放平台營收為6.84億元,佔總營收8.64%。此時,兩者營收總和約14.97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約為18.91%。

兩年,這兩塊業務營收增長近7倍,佔總營收比重也由5.88%增長到18.91%,AI的落地發展可謂迅速。

註:數據來自科大訊飛財報,機器之心製表

科大訊飛也在財報中提到,2018年To C 業務實現營收25.17億元(除了智能硬體和開放平台,還應包括運營商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業務),同比增長 96.54%,佔總營收比重達31.80%。

這無疑給了科大訊飛信心,也堅定了後來科大訊飛發力智能硬體與C端市場的決心。

2 產品創新、商業創新被反覆強調

在這場發布會後的採訪中,出現了一幅有趣的畫面,除了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郁出席外,還有各個產品線的負責人,構成了「1個科學家 6個產品經理」的組合,這種場景在訊飛還很少見,也顯出訊飛對智能產品的重視。

胡郁談及更多的不是核心技術,而是AI的場景落地、產品創新。他稱,現在企業競爭的關鍵不是技術與技術的競爭,關鍵是要有能力找到應用的切合點,針對某些場景做出對客戶有價值的產品。

他談道,一個公司的創新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源頭核心技術創新、產品能力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相比以往強調源頭技術創新,如今他更加強調後面兩種創新,因為這決定了公司的商業高度。

當談及科大訊飛為什麼要做C端產品時,胡郁從兩個方面表示,一方面C端市場空間很大,利潤空間更高,並且在智能硬體時代有很多顛覆性的,甚至是未知的地方可以開發,大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有機會在這個市場中分一杯羹;另一方面,當要把一個技術更好的呈現在用戶面前時,有時候企業不得不做一個完整的事情,來保證更好的體驗。

一位訊飛業務負責人也告訴機器之心,作為一個平台,當你去支持別人做產品時,你所設想的應用場景不一定是客戶認可的,因為這些產品在市場中還沒有先例,大家對這個市場並不太認可,這時只能自己去把它實現了。

正是從搶佔AI場景落地的角度出發,近兩年科大訊飛加快了在智能硬體、C端產品的布局速度,形成了消費者BG、子公司、生態公司的三圈布局。

在消費者BG下,有訊飛輸入法、訊飛聽見、訊飛翻譯機、訊飛學習機、智能耳機等產品,據科大訊飛公布,訊飛翻譯機的累計銷量已達50萬台。

在子公司下,訊飛讀寫科技推出了智能辦公本,淘雲科技更是圍繞兒童市場推出了兒童機器人——阿爾法蛋、兒童手錶等系列產品。據了解,截止到2017年底,阿爾法小蛋銷量突破50萬台,在兒童機器人市場位居前列。

訊飛也通過投資生態公司布局更多AI場景落地,比如優必選的家庭機器人、雲跡科技的服務機器人、樂森科技的編程機器人、咪鼠科技語音滑鼠都是落地產品。

3 「領頭羊」訊飛翻譯機的推動

一位科大訊飛內部人士告訴機器之心,本次發布的幾款產品只是一個開端,訊飛內部會有越來越多的團隊來做智能硬體。

除了物聯網的大趨勢大環境外,訊飛做智能產品的自信來自哪裡?在我們看來,除了財報上To C業務良好的反饋外,訊飛翻譯機的商業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訊飛翻譯機的誕生可謂是一個無心插柳的成果。早在2015年,在支援西部地區的過程中,訊飛萌生了打造一款軟硬體一體化的翻譯設備,來解決不同民族間的溝通問題,後來就逐漸演化為2016年發布的曉譯翻譯機。

隨後2017年科大訊飛推出訊飛翻譯機1.0,緊接著是翻譯機2.0,再到如今的3.0,基本保持每年一代的更新節奏。以2999元的價格(遠高於同行業),能夠賣出50萬台產品,並且一直保持細分品類銷量第一,這不得不說是訊飛AI場景落地的一個勝利。

在一次採訪中,胡郁曾談道,2016年剛開始做翻譯機的時候,根本沒想到它會有那麼大需求。可以說,在一個看似冷門的賽道,翻譯機教會了訊飛如何打造以及銷售一款產品,它所取得的成績無疑給了訊飛人更多信心。

目前為止,訊飛翻譯機已經進駐約1800家門店,覆蓋國內主流的機場體系、國美、蘇寧、宏圖三胞以及通訊和IT渠道門店等,藉助翻譯機,訊飛也逐漸搭建了自己的銷售體系。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翻譯機產品上有幾個關鍵特性:強技術驅動(對準確性要求高)、效率工具、剛需,而這幾個關鍵特性也貫穿到本次發布的其他產品理念中。

比如訊飛學習機,主打的是精準學習,通過教學數據和知識圖譜為學生提供高效精準的學習,從而減輕學習負擔。再比如智能辦公本主打高效辦公,支持語音轉寫會議記錄、筆記智能檢索、智能管理等,從而提升商務人士的辦公效率。

但這些產品的價格也高於同類產品,訊飛智能錄音筆售價2999元,訊飛學習機售價3999元,智能辦公本4999元。這些產品進入市場後,消費者是否買單,銷量到底如何,翻譯機成功的經驗能否複製,都是一個未知數。

4 To C ,一場艱難的「長征」

從To B端轉向To C端,對任何一個企業都極其艱難。

即使是今天C端手機業務做到國內第一的華為,當初的轉型也異常艱辛。大約2010年底,華為開啟從B端向C端的轉型,將旗下面向消費者的業務整合在一起,發力高端智能手機。

儘管手握比競爭對手還高的研發投入和預算,但當時的華為對面向消費者市場的供應鏈、渠道、工業設計、品牌等,沒有摸著門道,導致工業設計美學不足,產品體驗較差,接連數款手機都不成功。後來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總結,華為終端最難改變的就是團隊的思想觀念,包括在產品設計上的工程師情結,缺乏面向消費者的意識。

經歷兩三年的摸爬滾打與試錯後,直到2013年6月推出P6時,華為手機才逐步獲得成功。

回到科大訊飛本身,這是一群學術與技術人員構成的團隊,早先一直做B端、G端市場,做的更多的是技術實現的工作。而轉型C端業務,首當其衝的是團隊的「基因問題」,即能否形成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思想觀念。

談道To B與To C文化上的不同,胡郁認為To B更多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而To C的文化則是扁平化的,需要最接觸用戶的產品經理來決定產品的結構。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文化氛圍的建立遠非一蹴而就,對於科大訊飛也同樣是個艱難而又需要時間的過程。

胡郁還從創新的維度談道,技術公司做C端產品挑戰非常大,因為要做C端產品,往往需要產品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比如做產品創新,如何吸引更多優秀產品經理的到來;另一方面,在模式創新上,從To B轉向To C訊飛還有許多技能缺失,比如如何搭建市場、搭建渠道,如何打造品牌等,這都是訊飛面臨的挑戰。

成立近2年半的消費者BG,在迭代訊飛翻譯機的探索中,開始對產品、渠道、品牌有了更多的認知,但培育面向消費者的文化氛圍,構建產品能力、商業模式能力,遠非一朝一夕,訊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位資深產品研發負責人表達的對科大訊飛做產品的擔憂,他質疑訊飛到底有沒有做C端產品的「土壤」。

另一位產品總監則認為訊飛切入辦公市場有很大機會,甚至可以擴展到B端、G端市場,比如這類產品如果和政府的無紙化辦公理念相契合,也會獲得不小的市場空間。

無疑,To C成了科大訊飛商業成功與市值想像力的關鍵,做成可能成長為一個巨頭公司,不成Nuance就是前車之鑒。科大訊飛的To C到底能走多遠,隨著產品導入市場,或許很快就會有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心 的精彩文章:

商湯開源最大目標跟蹤庫PySOT,代碼已正式上線!
對抗樣本並非bug,它們只是特徵罷了

TAG:機器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