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靜夜思》共20字,三個字卻是未解之謎,你可能學了「假李白」

《靜夜思》共20字,三個字卻是未解之謎,你可能學了「假李白」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詩,卻蘊含三大未解之謎,學術界至今爭論不休!

李白的一生,或許只能冠以失敗,但李白詩歌的一生,卻不得不標榜成功:一身輕狂,摯愛詩與酒;游弋四方,無愧劍與友。任何人都可能在現實世界擊敗他,照面之後喊一句:「嘿,哥們兒!」但於詩歌王國之上,即便是九五之尊也要俯首高呼:「我高貴的王!」人生最舒適的完成方式是不斷的重複,可李白卻只知道一往無前,他嗜酒如命,他不斥權貴,他敢令貴妃研磨,他敢使紅人脫靴,他敢應戰孔夫子和一眾儒生,他更敢寫下發人深省的千古絕唱!

李白最為暢銷也最為簡單的一首詩是《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自兒提時代就了熟於心的經典,似明月之光一般留存於每個中國人的心間,緩緩流淌。然而你知道嗎?雖然這首詩人人倒背如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中三個字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眾所周知,李白是即興創作型選手,一位拿酒精換取靈感的人,所以他寫詩往往一蹴而就,下筆後基本不會再加修飾。據說他酒醉之後曾寫下一個上聯,可酒醒之後卻怎麼也對不出下聯,因此只能作罷,該聯亦成絕句。由此可見李白之隨性,所以《靜夜思》在剛剛被寫成之際,與而今我們讀到的有很大不同。

在宋人編輯的某些詩集之中,比如比較著名的《萬首唐人絕句》,就記錄了原汁原味的原版《靜夜思》:

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月,低頭思故鄉。

然而還有一部分宋人編纂的書中卻又有不同,比如有的版本中「看月光」被改為「明月光」;而到了明清之際,「望山月」又演變為了「望明月」。根據學者們的共同研究,學術界更傾向於《萬首唐人絕句》中的版本是李白的原作。

不要覺得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其實它們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很大,或許被後人改過的版本更具詩意,但若想了解真正的李白,只有看原版才行!這麼多年,或許你一直讀的都是一個「假李白」!

首先,「明月光」比「看月光」更完美,為何?因為如果前面是在「看」,那麼後面又怎麼會「疑」呢?而「明月光」有一種突然乍現的感覺:李白起身站起,眼前突然映入明亮的光芒,他懷疑是地上結了霜。如此一來,合情合理。這一改動是加分的,有更好的意象效果,然而卻失去了李白的真實。

李白為何會用「看」呢?小解認為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大醉的李白遁入夢鄉,半夜醒來後的他仍舊朦朦朧朧,遠方的明月映在地面,李白不知它到底是月光還是霜,又不知是在現實還是夢鄉,突然抬頭的一瞬,想起了故鄉。所以「疑」字的原因應該是醉,這樣解釋也很入理。

再來說「山」。這個沒什麼深意,只是唐朝時的一種約定,「山月」是文人筆下的固定用法。換句話說,唐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寫月就寫成山月,因為這樣寫才夠文藝,如此文藝的李白就隨手寫下了「望山月」。不過「山月」的意象太過狹窄,局限性太強,而「明月」則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任何地方都可以思念故鄉,因此這一改動也算是奏效。只不過倘若李白知曉了,那麼他必定會不滿意:難道非要剝奪老子的文藝嘛!

《靜夜思》的第三個未解之字是「床」,這可謂是最具爭議的一字,也是後世討論的焦點,至今仍有五大流派,分別是:一,井台,也就是說李白半夜沒事兒干,跑到水井邊遛彎去了;二,井欄,與井台沒什麼差異;三,「窗」的通假字,窗檯之前;四,取其本義,即睡覺所用的卧具;五,「胡床」,即一種流傳自胡人的可以摺疊的坐具,類似於馬扎,李白來自西域,當然有這個可能。

李白最簡單的一首詩,卻蘊藏著三大未解之謎,不知當看完小解的解讀之後,是否對李白的真身更近了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開山炸出西漢大墓,室內滿是「現代化家電」,專家:又一個穿越者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明白其道理的,助你早日成功!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