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遊記:西藏江孜宗山古堡奇觀二
作者:邱承彬
江孜古堡也叫江孜宗山古堡、江孜宗山、宗山古堡、江孜宗山抗英遺址、宗山抗英遺址等,位於西藏日喀則江孜縣城宗山頂上,海拔4022米-4140米,距離江孜白居寺不遠,現今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
古堡建在江孜縣的宗山之上,「宗」 是舊西藏的行政單位,相當於縣,所以這個城堡實際上就是當時的縣政府駐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是政教合一的模式,縣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江孜城堡實際上也是一座宮殿式的寺院。江孜宗山古堡始建於吐蕃王朝時期,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之孫貝考贊曾在江孜「喀山」頂部修建宮殿,後江孜法王帕巴貢桑布在其宮殿舊址上修建「江喀孜」(簡稱「江孜」)城堡,並為後來的江孜宗政府所用,「喀山」遂稱「宗山」。
宗山古堡遺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懸崖峭壁上,整個古堡群錯落有致的雄踞山頂,雄偉峻峭。宗政府周圍建有土、石夯築的圍牆,牆體高4米,厚約1米,牆內現存建築有孜結拉康殿、哲拉康大殿、生寧宗、哲布崗會議廳、宗本官邸、宗府宿舍、倉庫、馬房等,現共有大小房屋193間,總建築面積為7064平方米。江孜最享盛名的是它的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歷史,公元1903年冬天,英國侵略軍從亞東進犯江孜,遭到西藏軍民的頑強抵抗,英軍死傷慘重,被迫逃跑。1904年4月,英軍再次攻打江孜,他們憑著先進的武器,濫殺無辜,西藏軍民在宗山上用土製槍炮頑強抵抗兩個多月,終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武器落後及火藥庫意外爆炸,彈盡糧絕,抗英勇士全部壯烈犧牲。電影《紅河谷》真實的再現了這段歷史。
江孜古堡最頂端有瑪尼桿。
瑪尼桿又稱祭祀瑪尼桿,是藏傳佛教寺廟中特有的標誌之一。瑪尼桿最初只在寺廟中設立,後來,隨著藏傳佛教的廣泛傳播,瑪尼桿的宗教儀式也隨著流傳到民間,並且形成了一種民間的習俗,流傳至今。
瑪尼桿分兩種,一種是寺廟瑪尼桿,一種是民間瑪尼桿。寺廟中的瑪尼桿,一般高約10餘米,桿身粗大,裝飾華麗,頂端綴有彩色筒幡,均為兩根對稱而立。兩桿之間,拉一根繩索,上面懸掛著各種顏色的經旗。經旗,又稱「祿馬風旗」、「風馬旗」等,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它是用手工刻在木板上,然後印在綢布上的一種旗幟。在旗面上,中央印著一匹帶翅的飛馬,四角配有龍、鳳、獅、虎和佛教八寶、十二生肖、日月、八卦以及佛像、藏文經字等圖案,含意很多。寺廟中的瑪尼桿,每年換一次新的經旗,裝飾一新。
民間的瑪尼桿,多設在戶家的門前,高約3米左右,均為單根,無華麗裝飾,較為簡單。僅從桿頭系一根繩子下來,專門用於懸掛布條、經旗等。每逢祭祀之前,人們將舊旗取下,換上新旗,祭祀時,人們圍在瑪尼桿下,將事先準備好的柏樹葉點燃,讓青煙裊裊地升上天空,此時,人們開始望空叩拜。叩拜之後,再將酥油、奶食等投入火中,供祭神靈。最後,人們念著佛教吉祥語,開始圍著瑪尼桿轉。轉過數圈之後,即可離去。後來的人們,則重複上述程序。平時每遇逢年過節,或娶妻生子、大病小災等事時也都要到瑪尼桿前祭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西藏江孜宗山古堡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江孜人民抗英簡介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江孜人民抗英紀念碑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山頂西宗遺址簡介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山頂西宗遺址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山頂西宗遺址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從最高處俯瞰江孜縣城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瑪尼桿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俯瞰白居寺
西藏日喀則江孜宗山古堡,建築奇特,造型俊美,遺迹保存相對完整,海拔高,攀爬困難,是一處理想的軍事要地。登高望遠,祥雲朵朵,視野開闊,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也是一處特色鮮明的人文旅遊景區。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旅遊文化學者,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高山流水頌》、《泰山頌》、《歷山頌》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