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五味入髒的補瀉法則

五味入髒的補瀉法則

前面《簡述對辨證施治有指導性的五味理論(2)》中,提及了五味在病症施治中,還有做引經葯的功用,就是引諸葯入邪氣所侵或虛弱之臟及經絡,共奏驅邪、補虛、扶正氣、平和陰陽氣血之功效。中醫上「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也完全可應用五味而實現,這也就是《黃帝內經》臟腑苦欲、虛實的補瀉原則。

這裡的苦欲,為所苦、所欲,比如在肝病治療中,需發散則用川芎等辛味葯,需補時也可用細辛等辛味葯補之,若需瀉可用白芍等酸味葯邪之。施藥中需用補藥或需用瀉藥,完全用辯證中決定,只適合補瀉用藥的法則鏈接,就可以恰當地用藥了。再如治脾病,有需緩需補需瀉等治法,甘可補可緩,苦味葯則可瀉脾,等等。

五味入臟補瀉,還可糾正中藥方劑中君臣佐使的不足,這在《素問·至真要大論》詳述了五味相配的治療原則:「五味陰陽之用何如……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兩種味道合用化合增強調理和治療效果,也是五味入髒的現代應用,這種兩味或多味化合,有兩類規律,一是相輔相成,二是相反相成等,相輔相成的諸如辛甘發散為陽、甘淡利濕等,如治心陽不足的桂枝甘草湯(桂枝炙草取甘溫,四桂二甘葯不煩。叉手冒心虛已極,汗多亡液究根源),相反相成的,諸如辛開苦降、辛散酸收、甘苦補瀉等等,如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黃連芩,乾薑草棗人蔘行,辛開苦降消痞滿,治在調陽又和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番時代 的精彩文章:

人之皆需認識五臟六腑氣機及協調性(2)
簡述對辨證施治有指導性的五味理論二

TAG:禹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