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最負盛名的隱士名山

中國最負盛名的隱士名山

終南山似乎成了中國第一大隱居之地,這其實是一個謬誤。相關專家羅列了中國古代最受隱士歡迎的20大名山,排在前兩名的是廬山與嵩山,終南山雖然榜上有名,僅位列13。

中國最負盛名的隱士名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隱士為何要隱於山?士是有學問、能任事、有做官資格的人。其一生的要義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當天下無道、無法弘道時,士又該如何呢?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隱時又該隱向何處?孔子淡淡的說了一句:「仁者樂山。」

有趣的是,隱士本來是為隱而隱,但其實有時候,有的人選擇什麼樣的山林去隱居,會影響一生的運數。

據《新唐書》等所載,進士盧藏用原本沒有官職,眼見仕途無望,便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結果竟迅速在達官貴人圈中打響名聲,甚至引起帝王重視,很快被當作高人禮聘出山,入朝為官。後來另一位士人司馬承禎想退隱浙江天台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道:「這裡大有妙處,何必到天台去隱居呢!」司馬承禎答:「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捷徑啊!」一語道破終南山的妙處。

天台山清靜深邃,本是隱逸佳地,而在盧藏用看來,卻遠沒有終南山吸引人。其中緣故,正是司馬承禎所說的「捷徑」二字。終南山在長安附近,距政治中心只有一步之遙,既可坐看雲起,又可眼觀魏闕。更重要的是,終南山就像一個大秀場,上面的一舉一動,都能被一旁的統治者看到。所以,對於那些懷才不遇的士子,這裡就成了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

不過,天下人才眾多,僅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就浩浩蕩蕩,難以盡數。皇帝為何還有閒情逸緻,去關注山中的「表演」呢?這就是隱士的魅力所在了。

在中國人心目中,高蹈不仕之人,乃清高之人,睿智之人,其無論是品德還是才華,都往往超出一般人。因此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博大胸懷,愛才之心,不僅通過常規手段網羅人才,而且喜歡上山入林,搜求隱士。

皇帝雖有遍訪名山隱士的雄心,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千里眼,目力所及之地主要還是國都附近。終南山、中條山、太華山,毗鄰隋唐古都長安,仕途不順的士子到了這些山中,能迅速在達官貴人圈中獲得名聲,大大提高了入仕幾率。而在北宋時期,嵩山臨近西京洛陽,距東京開封也不遠,是北宋京畿地區唯一的大山,又取代終南山,成為眾多士大夫官員心目中理想的退隱之地。

這些仕宦捷徑、名利之場,在隱居史上的名聲並不太佳。但反過來說,它們之所以能成為隱士名山,很大原因也在於此。

中國最負盛名的隱士名山

嵩山距離政治中心很近,而且是五嶽里的中嶽,自黃帝至清代,歷代帝王常大駕光臨,巡幸及祭禱此山。一些皇帝甚至選此地為長眠之所,僅北宋一朝,太祖之父、太祖、太宗、仁宗、真宗等等,均下葬於嵩山。這樣一來,人為痕迹過於濃重,自然風物也遭破壞,並非隱居佳所。但在隱士名山中,嵩山的隱士人數和影響力僅次於廬山,這不僅僅是假隱士的功勞,也有一些身份特殊的隱士在起作用,比如皇室宗親武攸緒。

武攸緒是武則天之兄武惟良的兒子。據《新唐書》記載,這位并州男子自小恬淡寡慾,喜好《周易》及莊周之書。待到他的姑姑武則天掌權後,武攸緒也和其他武家人一樣,成了升天的「雞犬」,被封為安平郡王,並歷任殿中監、鴻臚少卿、千牛衛將軍等要職。

公元696年臘月,武則天改元「萬歲登封」,封禪嵩山。武攸緒隨著封禪隊伍來到嵩山。封禪大典隆重而莊嚴,彰顯著皇家的赫赫威儀。而這位正當壯年的皇室男子,卻生出無窮無盡的厭倦感與無力感。史載,在封禪嵩山不久後,武攸緒即向武則天遞交辭呈,決心歸隱嵩山。或許嵩山的假隱士太多,武則天很是懷疑,便佯裝同意。

這一年,武攸緒隱居嵩山,時年41歲。尾隨在他身後的,是則天皇帝派來的密探。密探發現,這位王爺已在岩石下建起房子,就好像是一位隱居已久的人。武則天又派出武攸宣去鼓動他的弟弟出山,結果被一口回絕,武則天這才對武攸緒刮目相看。

武攸緒隱居嵩山,一住20餘年,似乎避開了一切政治紛爭,但唐中宗的複位,卻打破了寧靜。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唐中宗複位,武攸緒被降封為巢國公。但中宗對這位隱士親戚十分仰慕,遂派人去召見他。待到安樂公主出嫁時,又再度宣召武攸緒入朝。中宗欲按帝王問道之禮,讓武攸緒著隱士服參見,既不用稱呼自己的姓名,也不必行跪拜之禮。不想武攸緒到達後,脫下隱士服,換上冠帶,小步快走,站立於群臣之中,行再拜之禮後退去。由此可見,武攸緒雖身處山林,但對政治保持著極高的敏感度。

武攸結也極懂得把握分寸,當朝廷對他諸多賞賜時,他堅辭不受;而親貴大臣前來拜訪時,除了與他們問寒問暖外,他一句話也不多說。最後,他又苦苦哀求回到了嵩山。自此以後的政治紛亂,都未能牽連到他。在武家人後來被血洗的政治風潮中,武攸緒竟得以全身而退,壽終而卒。

而北宋時期,嵩山吸引眾多退隱或退休高官到此隱居,恐怕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最負盛名的隱士名山

隱士在山中傳道授業,在二十四史的記載里比比皆是。從散布中國南北的書院遺址來看,在講學授徒方面,隱士並沒有明顯的地域偏好。或者說,講學授徒,是各山隱士的主要事業。但若要從中選出一座最受隱士歡迎的文化名山,就非廬山莫屬了。

在相關專家的研究中,廬山被排在隱士之山的首位。廬山能成為第一隱士名山,除了自身素質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利。廬山地處江西九江南部,無論何朝何代,與政治中心相距均不算近。在魏晉以前,這裡甚至是虎豹縱橫的蠻荒之地,其後中國南方得到開發,九江成為南朝重鎮,廬山方才人氣大漲,吸引了文人騷客、隱士高人前來探尋。

待到大唐,一對到廬山讀書的兄弟,又為這裡的文化事業再創新紀元。據《白鹿洞志》記載,大唐貞元(785年—805年)年間,少年李渤與哥哥李涉到廬山隱居讀書,隱居之地選擇在五老峰南的一處地方,跟隨他們而來的還有一頭白鹿,被尊稱為白鹿先生。

傳說,白鹿先生原本是一隻神鹿。李氏兄弟在此讀書時,如果需要買文具或者其他東西,只需把袋子掛在鹿角上,往裡面放上字條和所需的錢,白鹿就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把主人所需之物全部買回來。後來,李渤功成名就,出山為宦,而白鹿也功德圓滿,插翅升天而去。

李渤做荊州刺史時,曾多次重遊廬山。對於自己隱居過的白鹿洞,十分懷念,遂命人在此起亭台樓榭,植佳木名花,白鹿洞因此名聲大噪。

白鹿洞於五代兩宋之際轉型為書院。而南宋時期,它更是獲得理學家朱熹的重視,被大力整頓和重建,一舉成為名動天下的大書院。

中國最負盛名的隱士名山

據清光緒《惠州府志》載,有一位五代隱士黃勵,本是南漢國的禎州刺史,但生逢亂世,厭倦政治,遂棄官隱居於羅浮山(今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境內)。到了羅浮後,黃勵在水簾洞旁建一書院,讀書傳道,是典型的文人做派。

然而,居住既久,黃勵聽到羅浮山神仙黃野人的事迹,心生羨慕之情,遂脫下儒袍,「時時服黃衣,系阜絛,腰懸玉瓢」,完全成了道士模樣。

黃野人相傳為東晉道教學家葛洪的弟子。葛洪仙去後,黃野人得到師父遺丹,修鍊成地行仙,居羅浮山,與人相遇時,即更換外形。

黃勵變裝後,模仿偶像黃野人,行醫度人,救厄濟困,很快贏得當地人的好感,名聲不脛而走。久而久之,人們竟把他與黃野人混為一談。而當文人黃勵成為黃野人的化身之一後,黃野人的形象也變得文采飛揚起來,成了一名有文士風範的神仙。

羅浮山乃傳說中的仙山。中國的神話中,有大大小小的神山仙境,而以西方昆崙山與東方海上三神山最著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難找到具體山嶽與這些神山相匹配,羅浮卻是個例外。這座僻處南粵的大山,由羅山和浮山兩部分組成。關於浮山,傳說它本不在此地,而是蓬萊神山的一峰,一夕忽然崩裂,由一頭巨鰲載其浮海來到南粵,最終與羅山合為一體,是為羅浮山。

不過,道家之洞天,不一定是隱士的福地。尤其在崇尚「終南捷徑」的唐代,羅浮山的隱士並不多。對於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來說,它比廬山還要偏遠得多,無法引起帝王注意,也不利於文人聚徒講學。然而,對於醉心黃老之術的隱士,羅浮山卻是不二選擇。

不僅羅浮山,天台山、青城山、王屋山等佛道名山,均是隱士雲集之所。它們的神秘飄渺,為隱士名山增添了又一種色彩。在這裡,隱士不再為廟堂憂心,也不再忙於傳道授業。他們終於與人世完全決裂,走向最洒脫的自然,也走進最玄奧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