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大儒朱熹,絕對是個職場怪胎。

他一生歷侍四朝,在南宋集團起伏進出五十年,但真正任職時間卻不到一半,而在朝廷任職的時間不到兩個月。其餘時間呢?那就很戲劇了——要麼辭職了,要麼被辭職,要麼是在絞盡腦汁拒絕offer。在《宋史·朱熹傳》中,關於朱熹辭官的表述,隔幾行就要出現一次,「辭、力辭、又辭、辭不拜、以疾辭」,類似字眼,幾乎隨處可見。

很多人會納悶:對於朱熹這樣一個科舉入仕的古代儒生來說,做官,難道不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選擇嗎?他何必跟這份工作過不去呢?


初生牛犢不怕虎

這一切還要從入仕之初講起。

朱熹有一位優秀的父親,名叫朱松。朱松是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在朱熹很小時,他就開始引導朱熹學習儒家經典,為其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不過,朱松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貶,抑鬱而終。臨終前他將妻兒託付給好友劉子羽。劉子羽乃一介抗金名將,也曾因反對議和而遭到報復,最後乾脆辭官歸鄉,隱居崇安五夫里,同時悉心教育少年朱熹。

十九歲,朱熹考取進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期滿後,他拒絕了新的任命,全身心撲到了學術上。這一時期,他拜了一位名師——理學家李侗。李侗是理學大家程頤的二傳弟子。朱熹也因此成了「二程」的三傳弟子。當時的李侗「退居山田,謝絕世故餘四十年」。他的思想、學說和經歷,都對初出茅廬的朱熹產生了深遠影響。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宋孝宗即位後,試圖扭轉朝堂風氣,於是廣開言路。三十三歲的朱熹,先是上書《三札》,後又應召到京入見,當場向皇帝提出建議——

首先,他建議宋孝宗留心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之學,以應天下時務;其次,希望宋孝宗立紀綱,厲風俗,近君子,遠佞臣,勤勉治國,銳意進取;再次,力陳南宋與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想恢復中原、振興國家,必須內修政教,外御強敵,並說:「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強調抗金是南宋的唯一出路。然而,彼時,恰好「隆興北伐」失敗,南宋被迫再次向金割地賠款、俯首稱臣,所以朱熹的主張未被採納。

滿腔報國熱情的朱熹被現實澆了一盆冷水。

辭官路上不止步

雖然宋孝宗沒有採納朱熹的建議,但還是對他頗為賞識,不久任命他為武學博士。可就在朱熹準備就任之時,執政錢端禮等人正力主和議。朱熹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於是還未就任便憤然辭官。

朱熹回到了崇安。兩年後,崇安大水,朱熹遍走山谷十餘日,了解水災情況。沿途所見,令他更加心寒。他在 《答林擇之》一信中說:「大率今時肉食者漠然無意於民,真是難與圖事。」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在失望和憤怒中,朱熹對做官的興趣越來越淡。

儘管不斷有朝臣推薦他做官,但他總是找各種理由予以推辭。

最初理由是為母守喪,過了三年喪期,他又說「祿不及養」,就是薪水不夠養活家人。後來宰相梁克家推薦朱熹出任樞密院編修官,他表示拒絕。宋孝宗覺得他安貧樂道,值得褒獎,於是又給他一個輕鬆又有俸祿的祠官:主管台州崇道觀。朱熹怕別人閑話「求退得進」,於是再次推辭。直到皇帝三番五次任命,朱熹才勉強接受。不久,宋孝宗又擬提拔朱熹為秘書郎,朱熹力辭,並自請主管武夷山沖佑觀閑職。

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任命朱熹為南康軍知軍,為了使他能夠接受此任,宋孝宗特許他「便道之官」,意思是不用入朝謝恩,由家直接赴任就好。朱熹以身體有病為由推辭,又四上《免知南康軍狀》,但依然未得到宋孝宗的許可。朱熹只好接受。

對於政事,朱熹要麼不接受,一旦接受任務,就會盡心竭力。在做好本職工作的情況下,他還是斷不了辭職的念頭。此後兩年,他又先後六次上書請辭, 兩次申省自劾,一次請賜罷黜……

不就是給南宋集團打份工嗎,他何至於這麼為難?

辭官並非享清閑

朱熹對辭職的執念,其實不僅來自於他對南宋集團的失望,還來自於他對教育和學術的熱忱。

在不做官的日子裡,朱熹主要精力都在講學和埋頭著書立說上。十六年間,他總共成書 22 部,占其所有著作的60%。而這一切,都需要投注大量時間和精力,不是抱著兼職玩票兒的心態就能搞定的。朱熹在談及編《資治通鑒綱目》時說:「《通鑒》功夫浩博,甚悔始謀之太銳,今甚費心力。然業已為之,不容中輟。須來年春夏間,近入山僧寺,謝絕人事,作一兩月,期畢力了止乃可。」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在賦閑的日子裡,朱熹對前人理學思想做了系統梳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其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被奉為科舉最權威的參考書。

然而,朱熹在學術上的影響力,到底是嚇壞了當政者。慶元二年(1196),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朝廷以此掀起了一場對朱熹和理學的清算,斥理學為「偽學」,朱熹為「偽學魁首」,朱子門人流放、坐牢者甚眾,史稱「慶元黨禁」。慶元六年(1200)春,朱熹在憂憤中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你做好辭職的準備了嗎?

在南宋一朝,熱衷辭官的可不只朱熹一個。像我們熟悉的陸遊、楊萬里、辛棄疾等大咖都有過一言不合「撂挑子」的經歷,只不過他們遠遠沒有朱熹這般頻繁和執著。尤其到了南宋末年,文人辭官幾乎成為一股風潮,不過後世多認為,這一切跟朱熹脫不開關係——他以及他代表的理學所推崇的「清譽」都對這場風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南宋大儒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職時間不到兩個月,還把辭職演變成了一種風尚

對於朱熹這種「一言不合就辭職」的做法,我們可以理解,畢竟他早已無心於仕途,而是醉心於學術。不過對於今天的職場人而言,我們並不建議盲目效仿。

首先,辭職務必考慮風險。不管怎麼說,朱熹辭官是有底氣的。仕途之外,他有自己的事業和圈子,也有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哦,對了,南宋官員之所以敢這麼任性,也跟當時的「祠祿」制度有關——他們辭官回家,是可以領工資的。

其次,即便要辭職,也應該盡職盡責的完成當時的工作。別看朱熹天天嚷嚷著要辭職,人家對待本職工作可是一點不含糊。比如在知南康軍期間,天逢大旱,他帶領軍民安然度過災年,還重建了位於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這也是為什麼皇帝一次次召他回來的原因。

在現代社會,辭職需要任性,同時也需要理性。如何將每一次辭職的風險降到最低,甚至讓辭職成為事業的助力,你,想清楚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平民皇帝」宋理宗:三十歲時,他想征服世界;五十歲時,卻只想泡妞。是什麼讓他放棄理想,走向墮落?
奸臣?能臣?「蟋蟀宰相」賈似道應該為南宋滅亡負多少責任?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