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林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那麼她是如何死的呢?

林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那麼她是如何死的呢?

林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那麼她是如何死的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林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那麼她是如何死的呢?

近年來,一種關於「林黛玉沉湖說」的理論甚囂塵上,甚至有人長篇大論地寫了整本書來論證這一點。並且有人提出,便有人附論,一時幾成定議。

然而遍查其書,其理由不過以下幾點:

理由一:書中一再將林黛玉比成西施,說她「病比西子勝三分」,而黛玉又曾作《五美吟》,詠西施「一代傾城逐浪花。」故而黛玉也該死在浪花里。

然而回目中亦曾有《埋香冢飛燕泣殘紅》的比喻,是否說黛玉應該是趙飛燕才對呢?

黛玉占花名時,抽中了「莫怨東風當自嗟」的詩句,這句詩原出自宋人歐陽修的《明妃曲》,而黛玉《五美吟》除了西施,亦有詠明妃絕句,那又是否可以認為黛玉就是明妃呢?何以所有的紅學家都把明妃一詩派給了賈探春?

《五美吟》同時還寫了虞姬、綠珠、紅拂,難道黛玉也要一一照搬她們飲劍、私奔、跳樓的命運?

另外,書中還曾一再將薛寶釵比作楊貴妃,難道寶釵將來要死在馬嵬坡,被皇上下令用白綾勒死?何以紅學家們又通通將這段歷史加在元妃身上,不提寶釵半字?

理由二:金釧投井而死,寶玉去水仙庵祭了回來,黛玉諷刺他:「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裡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故而推測寶玉將來也會到江邊去哭黛玉。

可是脂批中早有「對景悼顰兒」的暗示,乃是在瀟湘館中,「落葉蕭蕭,寒煙漠漠」之地,而不是什麼江邊。

況且那個投井死的金釧,死後穿的乃是寶釵的衣裳,如果因為金釧兒是投井死的就要說有人也是死在水裡,只怕那個人只能是寶釵,怎麼也扯不到黛玉頭上吧?

林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那麼她是如何死的呢?

理由三:黛玉和湘雲月下對詩,有「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句,故而可以推斷黛玉死在一個月夜的湖中……

可是「寒塘渡鶴影」明明是史湘雲的句子,書中說湘雲「鶴勢螂形」,可見鶴是用來形容湘雲的。故而,如果因為這樣一個句子就說有人死在寒塘,那也只能是湘雲;黛玉只不過對了句「冷月葬花魂」,與她的《葬花吟》相照應,從哪裡看得出那花是落在水裡的?

更何況,林黛玉葬花時清楚地說過:「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蹋了。」

她連落花都不肯撂在水裡,倒把自己冰清玉潔的身子撂在水裡去聽從糟蹋?

理由四:黛玉聽《西廂》,有「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故而黛玉也是死在水中。

這何其牽強?西廂記的故事說的乃是崔鶯鶯與張生幽歡如夢,事實上寶玉也曾用《西廂記》的句子打趣黛玉,那是不是就代表黛玉也會抱個枕頭去赴寶玉之約呢?更何況,就算將黛玉比作悲劇《會真記》里的崔鶯鶯,那鶯鶯也是病死的,不曾投湖。

……

所以,西施也好,崔鶯也好,飛燕也好,甚至明妃也好,都不過是在某一點體貌性情特徵上,或病,或痴,或體態纖盈,或紅顏薄命,從而象徵了黛玉的某一特點,而絕不能拿對方的模子去硬往黛玉身上套,更不能斷章取義地找論點。

這麼淺顯的一個道理,可是硬有些嘩眾取寵的紅學家們要睜著眼睛說瞎話地推出一種「林黛玉沉湖說」的論調,自欺欺人。其實,這些人往往是先有了一個假定的結局設想,然後再努力在八十萬字中尋找例據支持。想想看,八十回的長篇巨著啊,這樣翻找起來還了得?別說黛玉沉湖了,你就說黛玉遠嫁,也不難找到論據啊。

然而,書中當真沒有關於黛玉死因的蛛絲馬跡,而要勞師動眾地讓紅學家繞遠去尋找論據嗎?

且看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寫湘雲說齡官「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兒」,惹出一場口舌紛爭來。黛玉向寶玉發作道:「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惱他。我惱他,與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與你何干?」其下有一段雙行夾批:「問的卻極是,但未必心應。若能如此,將來淚盡夭亡已化烏有,世間亦無此一部《紅樓夢》矣。」

這裡說得何其明白,那黛玉「將來淚盡夭亡」,而不是什麼含恨自殺。

甲戌本二十八回末還有一句脂批透露:「自聞曲回後,回回寫藥方,是白描顰兒添病也。」可見黛玉病勢日漸沉重,淚盡夭亡是順理成章的。

病死,是一早已經定了的格局,又有什麼理由非要自殺來多此一舉呢?

除了黛玉「一掊凈土掩風流」的志願和脂批「淚盡夭亡」的事例外,清朝文人富察明義的《紅樓夢》二十首也可以作為「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的佐證。

明義乃是滿洲鑲黃旗人,其詩集《綠煙瑣窗集》中有《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序言是這樣寫的:

「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余見其鈔本焉。」

這段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出了「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換言之,明義看到《紅樓夢》時,高鶚和程偉元的偽續本還沒有面市。因為他們是印刷刊行的,等到續書出來的時候,已經不算「世鮮知」,更不叫「書未傳」了。這也就是說,明義看到的絕對是真本紅樓夢,是有結局或至少部分結局的紅樓夢真本。

明義說「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這話有點含糊,可以理解成是曹雪芹親手向他出示了一本書,也可以理解成曹雪芹出了一本書,至於出給誰,對象不定。但他又提到「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可見是知情者,或為世交也不一定。當時的《紅樓夢》是在王室貴族中間傳抄的,所以明義不論是從曹雪芹本人那裡或者是從朋友處借閱而得都不奇怪,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真正的原作。

那麼,他提到黛玉之死的那首詩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那才是黛玉之死的真正謎底: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這首詩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黛玉的結局就像她的《葬花詞》里寫的那樣,是一語成讖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是死在春末,而不是什麼《秋窗風雨夕》中說的秋天。

《紅樓夢》里黛玉寫了大量詩詞,篇篇都有含義,但真正能作為她死亡讖言的,卻只有《葬花詞》,所以勞鸚鵡重複了再重複。可惜的是,有些紅學家就是假裝聽不見。

明義詩的第三句「安得返魂香一縷」,是用了明代才女葉小鸞的典故。《圖繪寶鑒續纂、西泠閨詠、列朝詩集小傳》中載:明末才女葉小鸞,字瓊章,江蘇吳江人。四歲能誦《楚辭》,能詩擅畫,年十七未婚卒。歿後其父仲詔刻其遺作,名為《返生香》。

那葉小鸞生前曾有「勉棄珠環收漢玉,戲捐粉盒葬花魂」的雅舉,有人以為「黛玉葬花」的創意便從此得來,所以這個典故是用得非常恰當的。葉小鸞是病死的,黛玉也同樣是病死,而非什麼投水自盡。詩中最後一句「起卿沉痼續紅絲」已經把她的死因說得很明白,乃是「沉痼」,即病重而死,再怎麼也扯不到「沉湖」上去。

《葬花吟》里寫得明明白白:「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偏執的紅學家,又何必定要違背她「質本潔來還潔去」純真心愿,非要將清清白白的黛玉推進水裡,使她「污淖陷渠溝」呢?

林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那麼她是如何死的呢?


品讀紅樓夢

「新興紅學公眾號 最具人氣的紅樓夢解讀」章回閱讀 | 詩歌鑒賞 | 名家解讀 | 原創解讀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納蘭詩詞 的精彩文章:

孝順的人,更容易成功!(好文)
行盡關山到白狼,相見唯珍重。【卜運算元·塞草晚才青】

TAG:納蘭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