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辛苦最終落淚辭職,特雷莎·梅值得同情嗎?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宣布決定辭職時,情緒非常激動,說到最後哽咽落淚,隨即迅速轉身回到首相府。
看著特雷莎·梅的落寞背影,不禁讓人覺得她真的很不容易。
戴維·卡梅倫出於政治考慮,開啟了「脫歐」公投這個潘多拉魔盒,梅在接任首相後,註定面臨極其困難的任務:所有的人都知道,梅政府的任務就是要帶領英國脫歐,但英國選民中主張留在歐盟和主張脫歐的人幾乎各佔一半,脫歐怎麼可能順利?
於是在她將近三年的任期內,梅不斷地在議會解釋,連續奔波於英國和歐陸之間,忙忙碌碌,常常盡顯疲憊。但幾年下來,她三次提出脫歐方案,三次被議會否決。最後導致保守黨內越來越多議員對她表示不滿,近日更是連自己的內閣成員也開始反水。
這名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首相,最終幾乎變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含淚辭職。
回顧這三年的經歷,看看她面臨的難題,梅是不是很值得同情?
一些西方不少媒體給出的答案是:她不值得同情!
《紐約時報》24日的一篇評論認為,梅的結局雖然有些慘,但屬於「咎由自取」。
文章認為,2016年6月的脫歐公投,從根本上說,就是脫歐派蠱惑了民眾,把脫歐描繪成一件非常簡單而又前景美好的事情。作為一名留歐派,梅上台後的任務就是要揭穿這個謊言。
而且當時雖然英國公投贊成脫歐,但究竟什麼是「脫歐」卻沒有一個共識:和歐盟一刀兩斷叫脫歐,還是保留共同市場保留關稅同盟也叫脫歐?
《紐約時報》的文章認為,作為首相,梅是有權力對脫歐下個定義的。她可以定調:保持英國和歐盟的密切關係,也叫脫歐。
但是梅既沒有揭穿「脫歐派的謊言」,也沒有給什麼叫脫歐定調。反而是為了迎合強硬脫歐派,聲稱「一個壞的脫歐協議還不如沒有協議」。
她縱容硬脫歐派,而不是在保守黨和工黨的溫和派之間尋找共識。結果隨著硬脫歐派一步一步強硬,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梅又沒有及時調整戰略,一步一步陷入被動,等到想起在兩邊溫和派中尋找共識時,時機已經逝去,局面不可收拾。
英國的《衛報》對此的看法也差不多。該報24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回想當初,特雷莎·梅能夠當上首相,實屬「運氣好」。由於脫歐公投的意外結果,保守黨內重量級人物中,卡梅倫和奧斯本已經因為「誤判公眾」(以為不會脫歐)而喪失權威,鮑里斯·約翰遜則誤判了黨內對他本人的支持,所以梅才「意外」地成為最佳人選。
但是,在就任首相的三年里,梅過於固執,過於聽從自己小圈子裡的意見,最終失去大部分議員乃至公眾的支持。
該文認為,「皇冠意外地落到梅的身上,但她沒有抓住」。
英國《獨立報》的一篇分析也認為,2016年7月,英國保守黨當時根本不知道怎樣脫歐,首相一職意外地落到梅的身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19年5月,梅最終被迫決定辭職,原因還是因為保守黨不知道怎樣脫歐。
可見梅這三年的首相,在脫歐這個主要任務上沒有取得什麼成績。也就是說她的無奈辭職,很難讓人同情。
TAG:錢克錦外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