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三四歲開始已經晚了
趁早立好規矩,
孩子長大後也會感謝你的
文 | 軒軒媽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1
前些天為了給軒軒的爺爺過生日,全家其樂融融地聚在了一起,本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餐桌,卻鬧了一個好大的不愉快。
開席之前,我們都笑著讓壽星爺爺站起來講兩句,但一上桌後,軒軒的小堂哥壯壯就開始上躥下跳。
一會喊著自己餓了要吃蛋糕,一會又嫌棄自己位置不好,竟然想跟爺爺換座位!
全家齊上陣都哄不住他,最後壯壯媽媽也發了脾氣,把孩子拽出包廂一頓訓斥,這出鬧劇才落下帷幕。
吃完飯後,壯壯媽媽拉著我好一頓訴苦:「壯壯現在都七歲了,我從他四五歲開始就教著立規矩,怎麼教都沒用,難道以後只能靠著打罵才能管教他嗎?」
看著壯壯媽媽苦惱的臉,我實在沒忍心說出這句話,「孩子四五歲才開始立規矩,可能已經晚了。」
絕大多數家長不知道的是,2歲以後就是孩子行為規則形成的關鍵期了,立規矩最好從2歲就開始。
大家可別小瞧了走路還晃悠的2歲孩子,在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了「客體自我」階段,能夠審視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為,並且熱衷於通過觀察、模仿去學習生活經驗。
也是從這時起,他們學習社會技巧和行為方式的速度空前發展,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都會想跟著學一學。
這就是為什麼兩三歲的孩子,學規矩快,學會不守規矩、任性妄為也很快的最大原因。
看到這裡肯定很多家長疑惑了,「兩三歲的小孩子,大人說話尚且理解困難,怎麼教規矩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思維誤區,行為規則不應該是由大人口頭說教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學到的。
想要輕鬆教會孩子立規矩,你得這樣來!
1、定規則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水平
別看我現在能夠在給孩子立規矩的問題上侃侃而談,當年我也曾一腳踩入「深坑」。
軒軒三歲多的時候,我曾經給她立過一條規矩,每天吃小零食的數量不能超過三份。
帶孩子出去玩耍時,不論軒軒的眼神有多失落,只要那天已經吃過三份小零食,其他寶媽分享給軒軒的小零食就會被我拒絕。
但沒過多久,這條規矩就被軒軒自己打破了,當我不在家時,軒軒就會用哭鬧的方式去威脅大人,獲得更多的零食。
那時的我忽視了軒軒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徵,以及孩子容易餓這個生理特徵。
兩三歲的孩子,見到小零食就會犯饞,這是忍不住的天性!
如果大家像我一樣去強行壓制住孩子的慾望,那麼在脫離監控後,孩子勢必會打破規則。
所以定規則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水平,家長切不能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獨斷專行。
對於三歲前的孩子來說,日常小規則主要有以下幾類:
用完的物品要放回原處,最常見的就是玩具整理,要求孩子每次玩完之後,自己歸位
禁止行為粗野,不能隨便打人、罵人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懂得排序,玩具和其他要跟小朋友共享的東西,都需要遵守先到先得的原則
不傷害別人,做錯事之後要主動道歉
不打擾別人,當爸爸媽媽在忙工作時,不應該大喊大叫
2、讓孩子成為規矩制定的參與者
作為家長,有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成年人的傲慢,認為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制定規則是大人的事,孩子只要乖乖聽話就好。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只是簡單粗暴地把規則直接告訴孩子,讓孩子遵照執行。
其實,孩子才是規則培養活動中的主體,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那規則就可能演變成一種強迫命令。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本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突然咣當砸下來一套規則,你會願意乖乖遵守嗎?
只有孩子參與了規則的制定,感受到了尊重,才會願意執行規則。
所以定規矩不應該是家長單方面的,而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著來制定規矩,在商量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家長的態度中感受到尊重和愛。
並且不止孩子一個人有規矩要遵守,爸爸媽媽也同樣有自己的規矩。這樣孩子更易於接受規矩,不容易產生抵抗情緒。
3、不要把規矩掛在嘴邊
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特別明確的一點是,規矩不是純用嘴巴教出來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也會發現這種現象:
越跟孩子說:「多吃蔬菜,不許剩飯」,孩子挑食越厲害;
一出門就說:「慢點跑,要一直牽著爸爸媽媽」,孩子反而越會把手甩開;
見到熟人就逼著孩子打招呼,孩子可能迴避地更厲害:
……
這種不斷地提醒和重複,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更容易讓孩子把規矩當做「耳旁風」。
在教孩子學規矩時,家長並不是監督者,隨時挑孩子的毛病,我們更應該做引導者,恰如其分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注入規則意識。
而且對於年齡比較幼小的孩子來說,我們更應該「抓大放小」,不要用過於繁瑣的規矩將孩子限制在條條框框內。
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曾經明確指出:「一個規矩太多的家庭,遲早會崩潰。」
4、家庭規則要有一致性
在遵守規則的問題上,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具有一致性。當我們在要求孩子用完東西歸位時,自己也要做到不隨手亂丟物品。
當我們要求孩子行為不能粗魯,不可以隨便打人罵人時,我們嘴上也不應該再出現髒話。
只有家長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通過耳濡目染地方式引導孩子,規則意識才能內化為孩子的行為。
並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全家人要保持統一戰線,如果有一個愛拆台的「豬隊友」不停地跟孩子說「算了,沒事,不用寶寶動手」,那麼媽媽教孩子千萬遍規矩也是無效的。
5、接受孩子的抵觸心理
立規矩就意味著限制,這對獨立意識蓬勃發展的孩子來說,需要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
所以在已經跟孩子明確規則之後,孩子如果違反,不管他有多麼抵觸、哭鬧、發脾氣,我們都不能退讓。
因為這可能是孩子在故意試探我們的底線,一旦我們屈服了,那麼孩子勢必會「得寸進尺」。
當孩子為了對抗規則而撒潑打滾時,我們家長不要急於訓斥,不妨先安靜下來,靜靜在旁邊守著孩子。
等到他恢復冷靜的時候,再與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完成規矩後及時給與鼓勵和肯定,讓他親身體會到遵守規則並沒有那麼困難。
如果孩子哭鬧不休,那麼我們也不妨「戲精」上身,學著孩子違反規則、撒潑打滾的樣子,讓孩子直觀感受到這樣做給別人帶來的不適感。
曾經有一次,軒軒在飯後不願自己收拾餐具,在我引導無效之後還嚎啕大哭了起來,於是本老母親也直接開啟裝哭大法,跟著軒軒一起乾嚎。
不過2分鐘,軒軒就一邊喊著「媽媽你別哭了,這樣太丑了!」,一邊自己抹去了淚水,還悄悄地用紙巾擦起臉來。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雖然小,但總是會一天天長大的,每長大一點,就會多接觸社會一些。
規則意識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石,從小讓孩子學會面對規則,接受規則,遵守規則是父母的責任。
孩子在懂得遵守規矩後,才會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心中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為人處世的界限。
越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越能使其內化為孩子的行為準則。
願有更多的父母,能夠從孩子幼時,就以愛和悉心的教導幫助孩子學會規矩,而不是等孩子長大犯錯之後,再惡言惡語地斥責他是「熊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少不了「規矩教育」,只有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小時候立好的規矩,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的習慣,影響孩子未來的選擇。
別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把臟牙齒放大1000倍的圖片給孩子看,從此天天主動刷牙,攔都攔不住!
※單親爸爸帶大的孩子什麼樣?他用一組插畫贏得31萬媽媽點贊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