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堅持做這8件事,告別空想和吹牛,做幸福生活掌舵者!

堅持做這8件事,告別空想和吹牛,做幸福生活掌舵者!

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其主要思想都收錄在《論語》一書中。《論語》詳細記載了很多孔子及其門人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智慧,其中,成就理想人格,塑造君子與聖人的教育目標,人格為先、知識其次的教育內容,以及學行並重、學以致知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智慧和做人準則對我國的傳統教育,以及後世的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改變。

為了更好的認識孔子的教育思想,了解《論語》中的精華教育理念,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此文,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益,多多學學,補齊自己的人生之短板。

1,孔子論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時代解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本意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做才是真正高效的學習方法,很明顯,孔子認為一定要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才行,光學習不思考就會迷茫,光思考不學習也會不切實際。

孔子曾以自己為例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思而不學則殆」

回到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真的就會陷於這種學與思脫節的困境,怎麼辦呢?個人的體會就是要學會在行動中反思,有許多工作,不能夠僅僅埋頭苦幹,更重要的是邊工作邊學習邊反思,在行動中不斷提升對該工作該領域的認知,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程子提出的這五個步驟就是真學習的基礎,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博學;其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審問;同時還要深入認真的慎思;當然,真假難辯的是非問題要能夠明辨;最後,懂了許多大道理就一定要行動要篤行!這才是真學習。

2,孔子論君子。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時代解讀:

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住條件,而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做事認真勤快,言語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總而言之,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

3,孔子論人的動機。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在安心乾的事,這樣,這個人怎能隱藏得了呢?」

時代解讀:

這句話主要討論如何了解別人的問題。孔子認為,了解一個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了解他做事的目的和志向,全面觀察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那麼這個人的真面目就無所藏匿了。

4,孔子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時代解讀: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豐富多彩的,人心不易懂,所以容易產生誤會或者矛盾,一旦發生矛盾,如果雙方都責怪對方不理解自己,那麼矛盾永遠無法解決,只有主動去了解別人,才能讓矛盾有化解的可能,才能使彼此的關係保持和諧。

5,孔子論修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時代解讀: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出理想人格。而自省,就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已經為當時的人們所懷疑。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構建理想人格。《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自省,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道德修養,認識個人言行中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曾子在這句話中提出了自省的三個方面——忠、信、習。忠的特點是辦事儘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大儒朱熹所說的「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意思就是要對所有托自己辦事的人都儘力把事情辦好。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於君臣關係。到了漢代以後,忠字的含義才逐漸局限為忠君。信的含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信的意思是待人誠實不欺,在交朋友時能做到信任朋友。在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時,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要說真話,要言而有信,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基。所謂習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對待學業,學過的知識要保證能真正消化吸收,為己所用,就要經常複習,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

6,孔子論做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種情況吧?」孔子說:「你呀,已經能從我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時代解讀: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證社會的安定了。而且孔子非常欣賞能獨立思考、有發散思維的學生,因為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不僅理解了孔子的觀點,還能從這個觀點出發聯想到其他學習方法,因而得到孔子的讚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我的哲學筆記,好不好你說了算!
為什麼要讀點哲學?這位網友的回答驚醒無數人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