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小朋友這四種常見奇怪行為背後原因,就別說你懂小孩了
最常困惑父母的一些兒童現象。
大毛、小木、旦旦是三位好朋友,有一天他們跟父母去爬山,但是由於出門時間不同而沒能同行。這座山不僅風景優美,山上動物的分布也很有規律。山腳是成群的鴨子撲騰嬉戲,山腰是一堆堆的山羊擁簇吃草,山頂上是一撥撥的大雁在棲息。大毛跟隨父母從山腳一直爬到山頂,依次看到了鴨子、山羊和大雁,最後盡興回家;小木和爸媽爬到山腰,看到了鴨子和山羊,但在山腰就因為過於疲倦而沿途返回了;旦旦最遺憾,他和爸媽只來到山腳,看到了成群的鴨子就回家了。
回到家後,有人問旦旦:「你在山上看到什麼?」旦旦說:「鴨子。」
這個人又問旦旦:「大毛爬到了山頂,他在山上看到什麼?」旦旦仍舊說:「鴨子。」
最後這個人又問:「小木爬到了山腰,他在山上看到什麼?」旦旦還是說:「鴨子。」
當別人說「不對」時,旦旦滿臉困惑。
這便是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說的幼兒「自我中心現象」。在6,7歲前的孩子身上尤其常見,是幼兒認知發展的典型特徵。皮亞傑還因此做了經典的三山實驗。在一張桌子上,實驗人員擺了三座大小不一的山,一個孩子在A的位置,其餘三個位置是B,C,D三個娃娃。實驗人員從A,B,C,D四個方位拍攝了4張相片,分別是A相片、B相片、C相片和D相片,每個方位拍攝出的情景是不同的。最後實驗人員讓這個孩子挑選自己所在方位的圖片,孩子能準確地挑出A相片,接著實驗者又讓這個孩子替B,C,D娃娃挑選出他們各自方位的圖片,結果孩子挑出的圖片也是A相片。
結論是,年幼的孩子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別人的立場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這些場景,父母們一定不會陌生:
「鴕鳥式捉迷藏」現象
孩子們在玩捉迷藏遊戲時,常常能讓大人們笑得淚奔,例如孩子可能會用被子只蓋住頭部,露出身子和屁股;例如孩子把上身藏進衣櫃里,下身和腳丫露在衣櫃外面;有些孩子更絕,把一個玩具桶套在頭上站在客廳中間讓人尋找……
另外,在孩子們捉迷藏時,還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大人第一次在某個地方找到他,他在第二第三次……也是藏在同一個地方,他們的想法是——「我看不見你,你一定也看不見我」,他們非常缺乏從別人的角度思考的能力。
「月亮跟著我走」現象
一位小女孩晚上和媽媽在小花園散步,走著走著,小女孩突然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月亮喜歡我,我走到哪裡,它跟到哪裡。」
媽媽說:「不對,月亮不會跟著人走,你的想法是錯誤的。」
小女孩困惑。
母女倆繼續走,小女孩一邊走一邊抬頭看著月亮:「媽媽,月亮真的會跟著我走。你看,我從橘子樹拐到了假山,它也跟著我從橘子樹拐到假山了……」
「我看到車,司機就看見我」現象
幾個調皮的孩子,企圖在紅燈時車輛稀少的瞬間快速穿過馬路,他們要快點到馬路對面的小操場玩耍。
剛走到馬路中間,不遠處一輛汽車快速駛來,這群孩子沒加快速度,仍然以正常速度在走著。結果車輛差點撞上這些孩子,司機臨時緊急剎車才避免車禍。最後,司機歇斯底里從車裡跑出來,把這群孩子趕到路邊,還批評這些孩子「不要命」。
其中有個小男孩用怯怯的語氣大聲說:「你看見我們了,為什麼不開得慢一點!」
司機很冒火:「你怎麼知道我看見你們了?」
還處在「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這些孩子,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看見汽車,司機也就看見了我們」。
「我知道糖果盒裡是蠟筆,別人也肯定知道」現象
一爸爸給兒子麥麥拿來一個糖果盒,問麥麥「糖果盒子里是什麼」,麥麥說「是糖果」,結果爸爸打開時,麥麥才發現沒有糖果,只有蠟筆。
接著爸爸又問:「如果我拿這個糖果盒到你的好朋友豆豆面前,你覺得豆豆會說糖果盒裡面是什麼?」
麥麥說:「蠟筆」。
爸爸說:「他一開始不知道呀。」
麥麥說:「他就是知道,裡面就是有蠟筆啊。」麥麥很堅持。
從大人的角度,小孩子一開始都會被糖果盒的外表欺騙,但對處於「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孩子來說,事實只有一個。
受皮亞傑三山實驗的啟發,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的心理學家Heinz Wimmer和同事後來專門做了一個「巧克力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孩子,年齡跨度從3歲到9歲。接著研究人員給這群孩子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叫Maxi的小男孩,很喜歡吃巧克力。有一天,媽媽買了一些巧克力回家做蛋糕,媽媽還沒開始做蛋糕前,Maxi拿了一根巧克力吃,並且看見媽媽把巧克力放在了一個藍色的櫥櫃里後,Maxi就出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了。媽媽開始做蛋糕,但做完後巧克力還有剩餘,媽媽便把剩餘的巧克力放進了一個綠色的櫥櫃里。
講完故事後,研究人員問孩子:「Maxi玩耍完回家後,會到哪裡尋找巧克力吃?」
結果3,4歲內的孩子都回答是「綠色的櫥櫃」,而年齡稍大的8,9歲孩子,都回答是「藍色的櫥櫃」。「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孩子,他們不能理解「Maxi不知道巧克力被放到了綠色櫥櫃里」,「我知道的,別人也知道」,他們還不能把自己置身於Maxi的角度看待事物。
「自我中心」的思維階段,常常被認為是6,7歲內孩子特有的思維現象,但後來,也有人觀察到,那些從小到大父母陪伴時間較少的孩子,他們認知的發展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時間,他們的自我中心現象的持續時間會更長;那些父母陪伴充分的孩子,「自我中心」現象可能會稍短一些。
但無論怎樣,孩子「自我中心」現象是幼兒們的普遍表現,這一認知特徵,決定了年幼的孩子常常難以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因此也不容易理解父母所說的一些觀點。所以無數父母常常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就像「對牛彈琴」,孩子屢教不改、把爸媽的話當耳邊風……也就容易理解多了。
下面這個笑話足以點出精髓:
一熊娃跟隨媽媽到超市購物,熊娃看中了一隻玩具機器人,欣喜若狂,央求媽媽買。媽媽苦口婆心地勸說,從家庭的經濟狀況,到理財意識的建立,再到孩子的自律品格……媽媽各種理由和道理都講完了。
最後孩子悠悠說了一句話:「媽媽你為什麼見不得我開心?」
關鍵字:幼兒行為、幼兒思維、心智成長、育兒知識、親子成長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男孩小時候愛哭是好事!長大在三方面更有優勢
※詳解6歲前孩子撒謊,父母的育兒攻略!建議收藏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