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亡國後,有一隊中國人馬逃亡東北建立國家,至今這個國家還在
箕子與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並稱「殷末三仁」,在孔子《論語·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箕子是帝乙的弟弟,帝辛的親叔父,面對日漸腐敗的帝辛,箕子十分痛心,經常勸帝辛改邪歸正,挽大廈於將傾。
有人進貢紂王一雙象牙制的筷子,箕子感慨道:「你既用上了這麼精緻的筷子,想必還會搭配白玉做的杯子。有了象牙筷可玉杯,你就會貪圖享樂,將世界上所有奇珍異寶都收集到王宮中,從此,沉溺於奢侈享樂,國家將會萬劫不復。」紂王一意孤行,聽不進半點勸告。
有人對箕子說:「既然大王不聽你的建議,你還是離開他吧,免得招致殺身之禍。」箕子說道:「我雖是他的叔父,但也是他的臣子。為人臣子勸諫君王,君王不採納意見,臣子遠離君王,這種做法只是為了向百姓展示君王的過錯抬高自己的身價,我不會對帝辛這麼做的。」
後來,同樣的事又發生了多次,箕子心灰意冷。
紂王厭惡箕子,對其動了殺心,箕子不得不裝瘋賣傻,四下無人時敲響鼓瑟獨自悲歌。哀哉,殷商數百年基業即將斷送在這個不肖的弟弟手中,箕子只能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悲憤。有人告發箕子深夜悲歌,紂王覺得箕子裝瘋,惱羞成怒,將其投入大牢,貶為奴隸。
隨著時間的推移,紂王的統治被周族推翻,武王上位後,特地拜訪箕子,向他請教綱常的道理。箕子說道:「毋偏毋黨,王道蕩蕩。毋黨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側,王道正直。」箕子向武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一個國家必須做到公平、公開、公眾。天子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所以一定要善待臣民。為人臣子,千萬不能恃寵而驕,也不能貪圖衣食,否則必定會危害國家。
武王又向箕子請教殷商覆滅的原因,想吸取前車之鑒,誰知箕子竟不發一語。武王這才意識到,箕子不想提起自己的故國。武王認為,箕子是真正的賢人,打算請他出山,委以重任。箕子拒絕道:「如果殷商滅亡,我不會為新王朝效命。」箕子心意已決,武王只得悻悻而歸。武王求賢若渴,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箕子明白,只要自己不走,武王仍會再次來請。
於是,箕子召集了殷商遺族,一行人離開箕山遠走海外。
箕子在路上聽說,膠東灣對面的朝鮮與殷商有族緣關係,於是,便前往朝鮮,建立侯國。還有一種說法是,箕子與前朝遺老乘著小船漫無目的地飄蕩在海上,幾天後登上一座陌生的小島,見此地鳥語花香,山清水秀,便在此地常住,繁衍生息。箕子教當地人修建房屋、開墾良田,還制定了八種基本的法令,解決了當地人的爭端。當地人覺得箕子非常偉大,便尊他為箕侯。
當時,消息閉塞,過了十多年武王才聽說箕子遠渡海外,武王非常想念箕子,便派使者東渡朝鮮,認同了箕氏侯國的合法性,並且,將箕子封為朝鮮王。武王希望箕子回故鄉看看,所以,才封箕子為諸侯,並不違背箕子「不為新朝臣子」的原則。
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且,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這時的箕子已經五十多歲了,何嘗不想回家看看?箕子乘船返回中原,拜見天子姬發。在歸國的路上途經朝歌遺址,只見早年輝煌的宮闕早已破落,朝歌城故址種滿了莊稼。箕子黯然神傷,想哭卻哭不出來,只好以詩當哭: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箕子恨,弟弟不聽自己的勸阻,一意孤行,將大好河山葬送在驕奢淫逸中;箕子悲,早年貴為一國之王子,如今居於人下;箕子痛,多少代商王建造的宮闕,如今長滿了莊稼,由盛極轉衰極,不過幾十年時光;箕子嘆,世事無常,自己的明天又在哪裡?
箕子的複雜情緒,我們無法理解,不過,有一個人一定能對箕子的遭遇感同身受,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國破家亡後,李煜有感而發:「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箕子的故國遺址,李煜的亭台樓閣,並無本質的區別。
只不過,李煜要背負南唐亡國的責任,殷商滅亡卻不是箕子的錯。除了這一點不同外,兩人回首故國輝煌的情感,他們的心理活動,可謂如出一轍。類似的故事不斷重演,封建時期朝代更迭實屬常事,故國之子沒有機會重整河山,只能寫下詩篇流傳於世,讓後人汲取教訓。
多年以後,箕子朝鮮為衛氏朝鮮所取代。漢武帝伐朝鮮,裂其地為四郡,為漢的邊疆轄區。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鮮是為中國東北史之開端。
參考資料:
【《史記·朝鮮列傳》、《三國遺事》】
※商、周時期,有名的四大昏君,其中有一個竟然被流放到了「豬圈」
※秦檜作惡多端,但卻有一個人對他一直非常敬仰,終成他的鐵杆盟友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