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太祖去世前三問「朱棣來否」,原來是朱棣的政治手段?
靖康之難是明初期頗具轉折意義的一次事件,這次事件後朱棣上位,開啟了又一盛世,而朱允炆不知所蹤,成為了歷代文學小說的常用素材。
朱元璋為避免大明出現前朝皇子爭權奪利的行為,提早將諸皇子分封在地方,他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忠實守護者,從小就悉心培養太子朱標,但朱標不幸英年早逝,他就把全部希望放在皇太孫朱允炆身上。朱允炆性格文弱,不像他的爺爺和父親,做事乾淨利落,殺伐決斷。但朱元璋認為,他做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
在《明太宗實錄》中記錄著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說朱元璋在臨終前,三問身邊的大臣,「朱棣來否?」在場大臣無人應答。這本史書是仁宗在位時修繕,仁宗是朱棣的兒子,這不免讓後人猜想,這是故意美化朱棣篡位事實的言論。
連喊三聲「朱棣來否」,還是在太祖臨終前,這明顯是讓後人遐想,太祖原本是想傳位給朱棣。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給朱棣私自帶兵入京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而朱棣皇位得來的合法性也就有了。
但我們仔細推敲歷史,會發現,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首先,太祖病重時,就下過諭旨,說自己死後,天下臣民哭悼三日即可,不要耽誤嫁娶喜事,各地藩王也不用進京奔喪,且三年內不得帶兵入朝。顯然,這是朱元璋在給自己的皇太孫鋪路,讓朱允炆有站穩腳跟的時間。既然藩王不得入京,也就沒有朱元璋臨終要召見朱棣的事情了。
其次,皇帝將逝,繼位皇帝不在宮中,肯定會引起大亂,一向謹慎的朱元璋不會不知道,他若真想傳位於朱棣,肯定早早將其召入宮中。前朝歷代皇帝無子嗣,都會把哥哥弟弟的兒子提早接進宮中培養,更何況是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如果說朱元璋怕他立朱棣為儲君,會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滿,這完全不用擔心。朱允炆一文弱書生,沒有朱棣厲害,而其他皇子遠在各地方,況且是父皇的命令,誰敢不從?
因此,雖然這個故事出自史書,但其真實性幾乎為零,這只不過是朱棣為確認自己上位合法性的一種政治手段罷了。
※英使者友好來訪,乾隆卻讓他帶回一道聖旨,現在看來貽笑大方
※這個末代皇帝,為何辦了兩次葬禮?還一次比一次盛大
TAG:歷史永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