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手下4大謀士,此人知名度最低,但卻功不可沒

朱元璋手下4大謀士,此人知名度最低,但卻功不可沒

昔日漢高祖劉邦建立巍巍漢朝,手下文臣不僅有張良,還有蕭何陳平王陵曹參等人,都是一世人傑。而唐太宗李世民隨父親李淵建立唐朝時,李世民帳下也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謀士。元朝滅,明朝立,朱元璋麾下的謀臣除了劉伯溫李善長外,其他人知名度並不高。本文小編介紹一位鮮有人知的重要謀臣,在朱元璋創業時期立下大功,朱元璋登基那年就去世了,朱元璋稱評價他為: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此人,名叫陶安

歷史學家吳晗先生曾說過,朱元璋麾下一共有4大謀士,分別是劉伯溫、李善長、朱升陶安。劉伯溫已經廣為人知,而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蕭何」,長期為朱元璋籌備糧草、軍械等後勤工作,是為勤勤懇懇的文臣。朱升的名氣,也十分響亮,當年朱元璋攻打徽州,親自請朱升出山,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9字方針,奠定了朱元璋的霸業。而第四位謀臣,名叫陶安,此人名氣最低,但作用也很大,因為他為朱元璋選定了都城——南京。

朱元璋從濠州(古鳳陽)起兵,大概的發展線路是:鳳陽、定遠、滁州、和縣、太平(位於江南),在朱元璋佔領滁州和和縣之後,朱元璋的首要目標,就是渡江,繼續往江南發展。但朱元璋缺乏水軍,從鳳陽跟著朱元璋來的這些草莽英雄,大多都不善水戰。這時,有三支隊伍慕名來投奔,第一位是年輕將領鄧愈帶來萬餘人,有步兵,也有水軍,鄧愈當年才16歲。第二位來投奔的人名叫俞廷玉,他帶著三個兒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和手下2000巢湖水軍來投奔朱元璋,第三位來的人名叫廖永安,他帶著弟弟廖永忠和近千名巢湖水軍來投奔,此時,朱元璋的隊伍不僅聲勢浩大,而且有近1萬名水軍,然後開始策劃渡江。

朱元璋經過分析,優先選擇了采石磯位渡江的目標,此戰,這幫水軍們大顯身手,操舟若飛,在常遇春、花雲、鄧愈等猛將的參與下,攻下採石,然後進攻太平(安徽當塗)。元朝3萬多軍隊,被打得倉皇而逃。在朱元璋進入太平城之後,讓李善長立即張榜,不準士兵燒殺搶掠,否則立斬。這樣的隊伍進城後,讓百姓眼前一亮,紛紛擁護。《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初,太祖之發採石也。先令李善長為戒飭軍士榜,及入城,揭之通衢。一卒違令,立斬之,城中肅然。耆儒陶安等率父老出迎。

這是謀士陶安第一次出場,陶安,字主敬,太平人。他本來是城中德高望重的儒者,看到朱元璋軍紀嚴明,所以他帶領父老鄉親們來迎接朱元璋。並且陶安對自己的鄉親們說:

「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這句話是他的肺腑之言,因為陶安認為,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梟雄都是為了「子女玉帛」而戰,並不是為了撥亂安民,只有朱元璋為了民眾二戰,是真正的明主。

陶安幫朱元璋穩定了太平民眾,朱元璋任命陶安為幕府參軍,此時,陶安給了朱元璋一條極為重要的建議:奪取金陵(南京)!陶安建議朱元璋,如今東有張士誠盤踞蘇吳、西有徐壽輝(陳友諒上司)佔據漢沔,朱元璋若想立足,必須佔據南京。因為:

「金陵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江之險。若據其形勝,出兵以臨四方,則何向不克!」

是的,因為是南京地勢險要,水系發達,擁有長江之險,朱元璋若想站穩腳跟,必須拿下南京,以此為根據地,才能平定天下。朱元璋聽完陶安的建議,非常心動,按照陶安的建議逐漸謀圖南京。(小編註:元朝末年,南京名為集慶,朱元璋佔領南京後,改名為應天。)

此時,朱升和劉伯溫還沒有投奔朱元璋,朱元璋麾下出名的文臣,僅僅有一個李善長。陶安在此後,幫朱元璋出謀劃策,招攬人才,穩定民心,功不可沒。朱元璋稱帝後,命陶安、劉伯溫、李善長三人制定大明律令,並且讓陶安領導東閣文臣。

可惜,陶安很快病重,當年九月病逝,朱元璋追封他為姑孰郡公。第二年,謀士朱升也辭官回鄉,從此,朱元璋的四大謀士,只剩下劉伯溫和李善長了。從結果上看,先離去的陶安和朱升得以善終,而留下的兩人,結果令人唏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康熙對兒子說了6個字,碰巧被法國人記錄,從此康熙形象盡毀
朱棣放了三聲炮,直接將建文帝的大軍「解散」,勝利在望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