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國防軍後人眼中,德國在二戰被唾棄,只因做錯2件事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徹底將英法主導的一戰戰後秩序給擊打的支離破碎。直接致使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再一次捲入殘酷的戰爭,史稱「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這場戰爭距離上一次數億人混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僅僅過去20餘年,一代人的時間都沒有,親手將德國推向戰爭的納粹元首希特勒,即為一名一戰時期的老兵。
不完全統計整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約9000餘萬人非死即傷。正因如此每當談起二戰,歷經過那個年代的軍迷,往往都會唾棄德國,認定它是「劊子手」。
對於軍迷們如此評價二戰中的德國,在朱維毅學者所著的《尋訪二戰德國兵》中,一位叫馬亨唐茨的德國老者給出了一個跟我們曾經找出的原因,不那麼一樣的原因。
馬亨唐茨的政治身份是德國小城花山市的前市長,雖然他沒有直接從軍參與二戰,但是他的父親參加了,任職於國防軍,最後在1941年12月戰死於莫斯科戰役之中。
可能正是因為有自己最親的人,直接喪命於那場瘋狂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當馬亨唐茨退休之後,立馬一頭栽進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探究之中。
雖然很多人將德國於二戰中犯下的惡行,全部歸咎給獨裁者希特勒,認為是他讓德國人瘋狂,進而使全世界都如同人間煉獄。
但是馬亨唐茨通過自己的深究之後,得出結論致使德國以及全世界「瘋狂」的罪魁禍首,遠遠不止獨裁者這一批人,時代大環境也難辭其咎。
而當具體提到二戰中的德國或者說是納粹,到底為什麼會被唾棄?馬亨唐茨提出只因做錯了2件事,分別為「在全球厭戰的情況下發動侵略戰爭和把種族滅絕政策融入軍事行動之中」。
對於馬亨唐茨這個觀點,從歷史事實出發來看說的比較一針見血,整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數據上看,讓約3000萬為此付出了生命或者是身體殘疾。
其中英國在一戰中犧牲約90多萬人,法國則更是高達約124萬人。而此時英國、法國的總人口分別為約4500萬人、約3900萬人,二國各自扣除人口中老人、婦女、小孩,能拿出的18歲以上青年,不會超過500萬。
簡而言之英國、法國可能每5個青年,就有一個死在了戰場(還不算因戰殘疾的),大量英法家庭都沉寂在喪子之痛中。同時由於一戰中機槍和坦克等新型武器大規模使用,人類在這些鋼鐵火龍的攻下,表現出了毫無招架之力的脆弱。
同時人類意識到了再打戰爭下去,家庭、國家乃至地球都將不復存在。於是一戰結束後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出現了厭戰情緒,納粹崛起時,英法政府一個勁的妥協,即是基余民眾厭戰的情緒。
因而當納粹在大家都不想打仗的情況下,打破和平帶來傷亡,不唾棄德國唾棄誰?再而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雖然歷史上歐洲有排擠猶太人行為。
但是基於世間萬物平等原則,歐洲各國都只是驅趕,並未進行大規模且以國家軍隊為執行人的「大屠殺」。而納粹一上台就對猶太人各種欺負,乃至最後發展為了對猶太這個種族的單方面屠殺。
欺負、消滅一個其他種族,對於強調平等的歐洲國家,無疑是不可接受的道德罪行,理應受到應有的譴責。
※印度當年能吞併錫金,卻為何不吃掉它三面包圍的尼泊爾
※東德足足有17萬軍隊,90年德國合併後,他們結局如何?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