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集團總編坎貝爾:我不喜歡科技保護主義
全球科技創新正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跨界融合、協同聯合、包容聚合的特徵越來越顯現。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科技創新應側重「單打獨鬥」,還是要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9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以及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中外嘉賓給出了同樣的觀點:加強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應在此進程中代表中國扮演重要角色。
「我不喜歡科技保護主義。」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爵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回顧歷史,當科技大國發生摩擦時,基礎科學常常能成為大國間溝通的一個渠道。因此,國際科學合作是不能停止的。」
坎貝爾說,近10年來,特別是近5年來,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重要論文越來越多。在材料科學、物理學、生物醫學以及許多應用技術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的表現尤為突出。例如,本月出版的《自然》增刊《2019自然指數——生物醫學》顯示,美國在生物醫學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則在迎頭追趕,相關科研產出快速增加。2012年至2018年,中國的自然指數生物醫學科研產出位居全球第二,而且增幅高達140%以上,遠超其他的領先國家。生物醫學領域的自然指數還顯示,2012年至2018年的生物醫學論文涉及國際合作的比例由37.5%增至44%,單一機構產出的論文則不斷減少,所佔比例已降至23%。
談到關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建言時,坎貝爾只說了一個關鍵詞:國際化思維。「上海是擁有國際化思維的城市,需要發揮這一優勢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另一方面,國外城市和地區也需要加強與上海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它們必將從中受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缺乏國際化思維,失去了高速發展的良機。」
事實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是上海近年來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見證者。2015年,他們與上海市科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此後,他們成為浦江創新論壇的首席學術合作機構,已連續3年承辦未來(科學)論壇,邀請多國科學家來滬探討前沿科學問題。明天下午,多位跨學科研究微生物群的中外知名科學家將出席未來(科學)論壇,探討微生物群助力癌症治療等問題,為開展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奠定基礎。
※與社會對遊戲的偏見相比,火熱的電競產業更大的致命傷在於
※馬雲「旋風式」走訪溫州紹興,不止「走走逛逛」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