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冤枉趙括了?他在長平之戰中,是怎樣使用兵法的
趙括因為「紙上談兵」的典故,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不過,也有不少人為趙括打抱不平,覺得他的失敗有些冤枉。為什麼說他有些冤枉呢?
一是要求趙括全力出擊,和秦軍決一死戰的是趙孝成王。趙括不過是執行趙孝成王的命令而已。但是,戰爭失敗後,所有的責任都由趙括來承擔,沒人指責趙孝成王的不是。也就是說,趙括實際上是為趙孝成王背了黑鍋。
二是在趙括率領趙軍之前,廉頗已經和秦軍對抗了很長時間,不但沒有取勝的跡象,而且廉頗還損失了兩座城池。也就是說,廉頗其實也是失敗,但沒人指責廉頗的不是,反而把他當成千古名將。為什麼同樣失敗的趙括,卻就被後人那樣鄙視嘲笑呢?
三是趙軍的實力本來就弱於秦軍,趙軍和秦軍作戰,失敗是必然的結果。只不過一些喜歡做夢的人,幻想趙軍能夠打敗秦軍,改變歷史的進程。正是有這樣的意淫,因此才會對趙括有太多的指責。
總之,就是覺得趙括受到了歷史不公正的對待。
那麼,趙括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核心的東西是要搞清楚,趙括究竟會不會用兵?如果他會用兵,他努力後依然失敗,那麼,說他是「紙上談兵」,確實就有些冤枉他。
那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究竟是怎麼用兵的,有沒有什麼計謀呢?
無疑,趙括是讀了不少兵書的,而且還以會談論這些兵書出名。否則的話,趙孝成王也不會對他講的那些東西那麼著迷,最後撤換廉頗,用他當大將了。而且,趙括會談兵一事,還不只是國內出名,在國際上也很出名。不過,連國際上也都知道,他雖然會談,但是大約很不切實際,否則的話,范雎也不會派間諜在邯鄲散布流言,說趙括比廉頗厲害,讓趙孝成王把廉頗換成趙括。要是范雎認為趙括是有真才實學的,怎麼會讓趙括替代廉頗呢?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趙括看過很多兵書,懂得很多用兵的道理,那麼,在長平,他是怎樣使用兵書的呢?
我們來看看趙括到長平後做了些什麼。
他去以後,第一件事是換將。趙括換將的標準是什麼?因為史書上沒有具體說,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所換的將領,應該是那些主張積極主動出擊的人,替換那些主張死守不出兵的人。
趙括這樣做,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讓軍隊上下一心,同時,讓他在軍中建立威信。畢竟他一個新兵蛋子,在軍隊中沒有威信,是沒辦法指揮作戰的。
趙括的換將的措施,如果是在平常的軍隊建設中,這樣做沒有問題。但是在前敵戰場上,這樣做的危害就非常大了。臨陣換將,本身就是兵家之大忌。同時,換將後,會造成軍隊內部不團結。再一點,那些被換上去的人,帶兵能力如何?相信趙括一概不知。這種軍心浮動的軍隊,怎麼打仗?
由此可見,趙括確實不怎麼會帶兵。
除了換將外,趙括的第二步行動,就是全力出擊。
當白起在和趙括交戰,假裝敗退,從而誘敵深入,把趙括的軍隊帶進一個河谷地帶,接著又派出2萬5千人截斷趙軍的退路,再接著派,5千騎兵,衝到趙軍大本營前,攔截趙軍糧草運輸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全都是白起在用計,在調兵遣將,根本看不到趙括在這場戰鬥中用了什麼計策。
當趙括40萬大軍被秦軍包圍起來以後,白起不斷派出輕騎兵,襲擾趙軍。趙軍打不贏(這也是換將造成的惡果),因此就地修築營壘,等待大本營的救援。
實際上,就算是我們這種沒讀過什麼兵書的人,都知道,趙括當時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打通主力部隊和大本營之間的聯繫,以便大本營能夠把糧草運到主力部隊來。要知道,完成這個任務並不是特別困難。秦軍截斷趙軍退路的,只有2萬5千人馬,加上那5千騎兵,最多3萬人馬。趙括當時可是40萬人馬,就算分一半來對付前面的秦軍,另一半全力和這3萬人馬交戰,難道還打不贏嗎?趙括反而不這樣做,而是就地修築壁壘。你軍隊裡面糧草都沒有,大家都在餓肚子,你修築壁壘來做什麼?當墳墓啊?
有人說,也許秦軍派到趙軍後面,截斷趙軍退路的軍隊不只是2萬5千人,司馬遷可能記錯了。否則的話,為什麼趙括最後階段,組織人發動了五六次衝鋒,都沒有沖得出去呢?
不過,我覺得司馬遷應該沒有記錯。當時派去的第一批部隊,可能只有那麼多人。不過,後來秦軍源源不斷地增派了人馬,這樣一來,趙軍才打不過。再說了,最後階段趙括衝鋒的時候,趙軍軍隊已經餓了46天肚子,疲弱不堪,軍心浮動。但是,加入趙括在第一時間裡就發動衝鋒,那時候兵強馬壯,以多打少,難道還衝不出包圍圈,退回自己的大本營嗎?
肯定是趙括覺得那樣打沒有面子,才不撤退。但戰場是以勝利為目的,要什麼面子呢!
總之,趙括在指揮趙軍作戰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兵法的運用。他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沒有一樣用到了實際作戰中。說他是「紙上談兵」,其實並沒有冤枉他。
(參考資料:《史記》)
※海燈法師是一代高僧,還是人造神話,真實的他究竟是怎樣的
※雍正繼位當皇帝了,為何他的生母反而很不高興,竟然抑鬱而終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