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來自生活,是人民喜聞樂見的
他的畫來自生活,題材貼近生活,
是人民喜聞樂見的。
他稱白描之線條為筆條,
白描的筆條作為一種藝術語言,
向你細細敘說的不僅僅
是花卉的造型結構、
生長規律、
最根本的是藝術家與花木精神往來、
情感交流的信息。
陳子奮對用筆格外重視,
他認為:
「筆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現,
沒有好的筆條,
不能畫出好的畫。
沒有畫家自己獨特的筆條,
也不能畫出倚傍別人
而且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畫。」
陳子奮:(1898-1976年),字意薌,原名起,號無寐,晚年別署水叟。以誕生於宿月埕,因名所居曰宿月草堂,後移居月香衙,因又名曰月香書屋,畫室曰鳥石山齋。福建長樂人。生前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聘為館員、美術界又推為國畫研究會理事長、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主席等職。著有《壽山石小志》、《甲骨文集聯》、《籀文匯聯》、《古錢幣文字類纂》等。
父業塾師 ,雅擅篆印。
家風所染,童年即習繪畫篆刻,
少年老成,有聲閭里。
十六歲即執教小學圖畫,
後又擔任中學及職校教席,
弱冠便以鬻印售畫自給。
1928年夏,
徐悲鴻應邀來榕參加福建省美術展覽會。
會上,徐悲鴻慧眼識賢,
對於陳子奮的作品獨表傾注,
並造訪陳子奮。
兩位富有才能的畫家
一見如故,促膝談藝。
他們話語不同,
未能盡情表達時就作筆談,
臨別之際徐悲鴻即席為陳子奮造像,
陳子奮也給徐悲鴻刻了3個印章,
互為紀念。
20世紀30年代以後,
陳子奮創作逐漸旺盛,
出現不少成熟作品,
先後參加了巴黎、莫斯科、列寧格勒
等地舉辦的中國繪畫展覽。
抗日戰爭時期,
陳子奮經常作畫參加省內外的籌賑畫展,
為抗戰出力。
新中國成立後,
陳子奮被選為福建省人民代表、
省政協常委、省美協副主席、
省文史館館員等職,
有關部門還在福州西湖為他設立陳子奮畫室,
讓他更好地創作和研究。
他的詩句
「智慧與心皆許國,
中書雖老尚斑斕」
表達了他的心聲。
曾歷時十八個月完成的《白描花卉冊》
收入各色花卉一百三十餘種,
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59年印行,
幾十年來,
至今仍為習畫花卉者奉為入門善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