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從漢隸的構型筆劃與地域風格來看,漢隸文字將原來文字字型的長圓而勻稱變為扁方且有稜角的字型,降低重心,變縱勢為橫勢,使文字的行氣更加穩定,體現了樸質寬厚的漢代對「行行重行行」容納的人心品德。

西漢初期的有些隸書結字還較多保留著篆書縱勢的特點,字體較長,波挑往往先縱向運動後再挑出,有些作品甚至還大量使用金文時代大篆的斜向用筆和環狀用筆,如長沙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戰國縱橫家書》局部

但還有許多作品已顯露出了橫勢更加強烈的趨向,如馬王堆帛書中的《老子》乙本,波挑用筆明顯地表現出橫向的展開,字形愈趨扁方。同時,馬王堆、臨沂銀雀山、江陵鳳凰山等地出土的竹簡木牘,許多字也都有一兩筆延長,超出 了單字結構的需要,明顯帶著對布局章法的追求。

此外,隸書在筆划上化繁複為簡潔,橫劃的「一波三折」「撇」和「捺」的發生與形 成,其筆劃的出行與出格生髮出了更多的筆墨意趣,體現了人心對於書法出路的選擇,進一步形成了中國書法的基本特徵。

戰國時期,波挑的用筆就已經出現,但沒有形成固定筆法,漢代隨著「隸變」的不斷進行,章草的出現,才形成了固定的用筆方法,並不斷改進。在馬王堆帛書中,如果不論其尚未脫盡篆書構形而僅就筆法而言,那麼《老子》乙本所反映的波挑用筆,已經十分強烈地表現出了漢隸所具有的用筆特徵。波挑所造成的節奏感也使人感受到一種迥異於秦隸的、典型漢隸的審美特徵。其筆法中還有一種「掠筆」相當於反向的波挑,這也是將篆書圓勢的用筆逐漸發展為上輕下重、上粗下細的隸書的特定用筆方式。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老子》甲本局部

同時,不同地區和不同書寫材料的漢隸也呈現出鮮明的地域風格與不同的書寫風格,為書法用筆的進一步解放和書法審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不僅碑刻神韻各異,如《曹全碑》飄逸秀美、《張遷碑》蒼勁高古、《石門頌》雄奇恣肆,不同材料上的隸書如簡牘、帛書等,也是另有一種自然渾厚的筆墨之美。

例如,西漢早中期的漢簡,出土於江淮一帶,帶有明顯的由秦隸向漢隸演化的痕迹,大多保留著篆書縱勢的筆意,字體多呈長方形,如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等,古代典籍佔有很重的比例。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帛書《周易·六十四卦》

墓主人亦多屬上層社會,所留書跡顯然出自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文人之手,書風溫雅、沉穩,用筆講究,結構嚴謹而富變化。馬王堆帛書的《老子》甲本,用筆近篆,字型亦大量保留篆書的痕迹,但波挑和掠筆已很鮮明,其中還多有連筆,已可窺見章草的端倪。

西北的漢簡大多是從西漢中期到東漢末期的作品,由於多出自駐守邊疆的中下層官吏與將士之手,以粗獷、率真為主要特徵。其用筆多變,點畫跳躍呼應,波挑放縱,中還夾以草意,多具一種率真天趣之美,相較江淮地區的漢簡,書風更為質樸,書體表現出激進的簡化意識。

隨著「隸變」的不斷進行,漢人筆下的隸書隨著用筆的自覺和對筆法的更加重視 也逐漸初現了草書、楷書等筆意,為用筆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打下了基礎。

筆法的自覺與書法審美意識的萌生

漢隸筆劃的形變還體現了筆法的自覺與這一時期書法審美意識的萌生。這期間,漢隸構型和筆劃在「隸變」過程中的草化,是對中鋒用筆的突破,也體現了人們對於書寫方式逐步走向自覺的追求,以及對筆畫線條自身筆墨情趣、生命節奏、個性情感的逐步重視。

草書用筆的成型,風格流派的增多,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自覺,用筆也隨之進入了自覺發展的時代。

草書在實用中產生,本是文字演變「以趣約易」的產物,但從西漢草書的構形和書寫方式來看,仍是秦漢時期書寫實用觀念的延伸。然而在漢代書法家史游所編的《急就章》中,筆法卻大大豐富了,對於筆法的重視與留意,是西漢人大異於前代之處。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急就章》明拓本

其中的用筆雖有隸書筆意,但轉折處以圓代方、曲轉連筆的處理方式,和撇捺之筆呈現的雁尾之勢,在隸書用筆、行氣的處理上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東漢時期,隨著朝野好書之風對書法的重視和書家對自身生命意識的追求,草書成為宣洩個人情感、追求自由心境的思想載體,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草書由實用到審美轉變的關鍵所在,這一時期的書法進而變得更加自由流動、異彩紛呈。

例如,東漢章帝時,皇帝就特批齊相杜操可以用草書上奏。張懷瓘《書斷》稱:「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還有同時期的張芝,取《急就章》的草法,一方面保留杜度的「瘦硬」書風,強調骨力;另一方面又在運筆上發展出了腕的動作,即所謂:「命杜度運其指,使伯 英回其腕。」

「隸變」:為什麼變成「橫勢」?

▲張芝草書《冠軍帖》

張芝對草書的進一步加工,使草書的結字和筆法更加成熟,並形成了一種書法的語言模式,還被確立下來,成為了獨立於實用書寫以外的純書法藝術,即在書法審美世界與道德倫理世界的分離——在天道與人心之間,張芝選擇了人心。這種追求自由象徵和內在精神的書法在草書中的體現,更直接反映了那個時期社會整體文化思潮的轉變。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Anna

責編 | 凌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何紹基家藏宋拓本《柳州羅池廟碑》
書法才是國畫的底子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