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一位幼兒園園長最近比較頭疼,因為有好幾位家長投訴幼兒園不教寫字、算術,整天光帶著孩子」瞎玩」。一個孩子的奶奶甚至說:「我孫子都上了一年了,交了那麼多錢,也不會寫幾個字,你們這不是誤人子弟嘛!」

現實中,年輕父母們聚在一塊,聊來聊去也都是「孩子」,「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無數父母心中難以動搖的「真理」。於是,孩子小學還沒上,各種學前的拼音班、速算班、識字班就鋪天蓋地而來了。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其實,正規的幼師在崗前培訓的時候,會被再三強調:嚴禁幼兒園教育出現「小學化」傾向;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也明確提出,要糾正「小學化」教育環境。

很多家長這就開始苦惱了:沒有渠道,孩子需要的知識從哪裡來?

01、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表」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有一個成熟勢力理論:兒童的學習能力與生理成熟成正比關係。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為此,他做了一項實驗:「雙生子爬梯實驗」——訓練一對雙胞胎爬樓梯。其中的一個A在第46周就開始學習,另一個B在52周開始學習,第54周看學習爬樓梯的成果,那麼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

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A比只練了2周的B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B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A好,B在10秒鐘內就爬上五級樓梯的最高層,A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中國古代有一個成語——「揠苗助長」,形容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教育也是一樣,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人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比如正常孩子一般3個月時會俯卧,能用手臂撐住抬頭,4~6個月會翻身,7~8個月會坐會爬,1歲左右才會站立或獨立行走。心急的父母們則恨不得讓孩子越過「爬」的階段,就直接學走路。許多兒科醫生就提醒,這種「跨越式的發展」,雖然能早早地學會走路,但容易把孩子的雙腿壓彎,容易形成扁平足,影響形體健美,還會造成孩子日後走路步伐不穩,跌跌撞撞。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到孩子再大一些,在本該發展遊戲玩樂能力的年齡階段卻去學習詩詞歌賦,在學習認字識數的年齡去學習抽象思維,這不僅讓孩子學不了你想讓他學的,也讓孩子失去了本該掌握的能力。本來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卻樂此不疲。

兒童在成人的催促下,童年過得太匆忙;成人對兒童的教導又過於急功近利,以致於犧牲自己的全部時間——雙方都累得不像樣,卻都認為對方「不理解」自己,造成親子關係難以彌補的傷痕。

更可怕的是,哪怕付出這樣的代價,結果仍然差強人意。


02、讓孩子「感興趣」的無趣教育

不少人認為,壓力都是一級一級傳導的,由社會傳給父母,父母傳給孩子,中學生傳給小學生,小學生傳給幼兒園孩子。尤其是高考 「指揮棒」的存在,讓許多家長不敢有絲毫鬆懈,如果讓孩子輸在幼兒園這條起跑線上,那就有可能步步皆輸。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人民網記者採訪家住鄭州的閆先生,閆先生的女兒今年4歲,當別人問起女兒在哪所幼兒園時,他總是很驕傲地回答:在一家雙語教學的幼兒園,而且幼兒園還舉辦了很多興趣班,比如奧數、英語等。就在今年上半年,閆先生還給女兒報了英語興趣班。

在採訪過程中,閆先生表示自己並非不知道孩子學習規律的問題,但是針對這個問題自己的看法卻是這樣:「提前讓孩子學點英語,培養她對英語的興趣,到上小學時就容易跟上課程了。」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杜甫寫過這樣的名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而我們教育孩子,也應猶如知時節的好雨,針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使孩子更加健康成長。

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是適應環境、建立基本的生活能力,主要學習方式應是在遊戲中學習、體驗中學習、操作中學習,而不是端坐靜聽式的學習。讓孩子過早接觸枯燥的語法知識,不僅無法讓孩子「感興趣」,還會透支孩子的學習樂趣、犧牲孩子的思維發展,更會造成厭學的心理問題。

正如學齡前的兒童,手指發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細的動作還需要慢慢練習。讓孩子拿著筆,輕鬆地塗塗畫畫,做一些把虛線圖案描成實線的遊戲,都能很好地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也能培養孩子對「拿筆」的興趣。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而寫字,對孩子的結構把握能力、空間感受能力、手關節技巧都有一定要求,過早接觸的話,很容易養成錯誤的執筆、書寫習慣,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變形,這豈非得不償失呢?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非常優秀,但是上了三年級之後,成績不斷下滑——深究背後原因,往往是過度的「學前教育」惹的禍。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過多地接觸了小學知識,當孩子上一、二年級時,自己覺得什麼都會,於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從而養成了不良學習習慣。而這些潛在問題,往往在三年級集中爆發出來。


03、別怕孩子玩,該怕孩子不愛玩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是幼兒園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形成關鍵期,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讓他們在「玩耍」這種隱形教育方式中認識世界,保持著良好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不斷發展自己的運動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意志力、創造力和想像力,而不應該盲目追求知識的繁雜,從而造就「高分低能」的孩子。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對此,華南師範大學教科學院副院長鄭福明指出,「去小學化」上去和家長的需求有所矛盾,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去小學化」主要是避免機械學習,可以利用遊戲感知讓孩子們收穫知識,自然也並不是文章開頭那位孩子奶奶口中的「瞎玩」了。

兒童智力發育的最佳時期是7歲前,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玩」比學習知識更加重要。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和孩子聊聊天,說說話,良好的表達習慣可以讓孩子口齒伶俐,思路清晰,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

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跳跳繩打打球,運動統合能力的提升也將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擁有健康的體魄;

每天花10分鐘陪孩子畫畫,讀繪本,聽聽舒緩的音樂,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將更專註更用心,審美感和對藝術的感知也會更強。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就會下降?

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模仿能力是學習能力最直觀的表現,可以說,沒有孩子是天生就不愛學習的。

只有當孩子發現即便付出多倍於常人的努力,也不能換來競爭優勢時,他才會把學習作為挫敗感的來源,產生逃避的念頭。

通過提前學習知識換來孩子在學習上的領跑地位,何嘗不是以孩子的能力和自尊作為代價,讓他們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