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敵國破謀臣亡,謀聖張良為何卻能在劉邦大殺功臣時獨善其身?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載,韓信被處死前曾發出哀嘆:「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誠然,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是亘古不變的歷史規律,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大多逃不過如此結局。
漢高祖劉邦,既是知人善用的開國英主,同時也是心狠手辣的一代梟雄,他之所以能從泗水亭長躍升為九五之尊,離不開身邊一眾文臣武將的輔佐,但是,大漢王朝建立後,韓信、英布等功高蓋主的能臣還是先後被誅殺。
(《鴻門宴》張良劇照,扮演者:張涵予)
敵國破,謀臣亡。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的第一謀臣無疑就是張良,但值得探究的是,處於風口浪尖的張良,卻在漢初的腥風血雨中保全了自己。
漢初三傑中,韓信慘遭屠戮,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曾被劉邦猜忌,好在他足夠有智慧,後來用自黑的方式逃過一劫,唯有張良,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終,非但沒有被清算,甚至未曾被懷疑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楚漢傳奇》劉邦劇照,扮演者:陳道明)
難道是張良的功績不夠大?不足以引起劉邦的警惕?顯然不是!劉邦曾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從鴻門宴脫險,到聯合英布、彭越,到重用韓信,再到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得以贏得楚漢戰爭的所有謀略,幾乎全部出自張良之手。張良的功績,不輸大將韓信,亦不輸國相蕭何。
如果說,蕭何善終靠的是智慧高,那麼,張良善終靠的則是境界高。
(《楚漢傳奇》張良劇照,扮演者:霍青)
張良出身於先秦韓國貴族,五代先祖都是韓國國相。秦滅六國後,身負國讎家恨的張良開始了反秦大計,並設計刺殺過秦始皇,刺殺失敗後,方投劉邦。張良追隨劉邦,目的在謀國而非謀私,他要的只是顛覆秦朝,報仇雪恨。這一點,張良自始至終都非常明確,從未動搖。
所以,漢朝建立,大業已成,張良毅然選擇了功成身退,專心修道,不問政事,跟隨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
(《王的盛宴》張良劇照,扮演者:奇道)
不同於蕭何在漢朝建立後仍不遺餘力,幫助劉邦剷除了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張良的事業幾乎只到滅秦為止,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做到了不聞、不問、不參與。
劉邦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時,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齊國是西漢初年最富饒的封地,張良能獲此殊榮,可見劉邦對他的恩寵。但是,張良卻堅決拒絕了劉邦的好意,請求改封留地(今江蘇沛縣)。留地遠不及齊國富庶,不過這裡遠離紛爭,又是張良與劉邦相遇的地方。最終,劉邦同意了張良的謙請,所以張良又被稱為「留侯」。
(留侯張良畫像)
劉邦不殺甚至不猜忌張良,首要原因就是張良不爭名、不圖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張良的無野心、無追求,是由內而外的,而非裝出來的。多年共事,劉邦非常了解張良是什麼人品、什麼性格,所以對他十分放心。這是其一。
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張良雖然謀略高、能力強,但他只是一個謀臣,既不像韓信那樣手握重兵,又不像蕭何那樣羽翼豐滿,他一直都是單打獨鬥,無集團,無實權,所以根本對劉邦造不成威脅。這是其二。
綜上,劉邦不動張良,不是不能,也不是不敢,而是不需要。因為了解,所以放心。
參考資料:《史記·留侯世家 》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有一種智慧叫孫叔敖:恪守兩大原則,可保子孫世代平安
※狄仁傑如何說服武則天還政李唐?他用三寸之舌掩蓋了對李唐的忠心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