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滿族春節習俗

讀史札記:滿族春節習俗

編者註:滿族民俗專家趙福祿先生曾出版書籍《讀史札記》、《民間笑話》等,但當時交付出版後就沒留電子版,最近趙福祿先生將已經出版的書籍文章重新整理,授權我們在這裡陸續發表,在此表示感謝。

讀史札記

—趙福祿著

4月30日發文章第一部分《滿族的歷史名稱有哪些?》,

5月2日發文章第二部分《滿族文化中的滿族八旗》,

5月3日發文章第三部分《讀史札記:創立滿族文字的始末》,

5月5日發文章第四部分《讀史札記:滿族的姓氏與名字》,

5月12日發文章第五部分《讀史札記:滿族宗教信仰和柳條邊》,

5月14日發文章第六部分《讀史札記:滿族肇興之地與長白山神祭祀》,

5月17日發文章第七部分《讀史札記:滿族髮式》,

5月20日發文章第八部分《讀史札記:滿族服飾》,

5月22日發文章第九部分《讀史札記:天足與旗鞋》,

5月23日發文章第十部分《讀史札記:糊窗戶紙和悠車》,

5月24日發表文章第十一部分《讀史札記:姑娘叼個大煙袋》,

今天發第十二部分。

十三、滿族春節習俗

滿族春節習俗與漢族春節習俗基本相似,已融入於現代春節文化之中。而過去:

一、到了臘月淘米蒸豆包、做豆腐、殺年豬

豬是東北農村飼養最普遍的家畜。早在東漢至三國時期被稱作挹婁的滿族先世就以養豬了。(後漢書《挹婁傳》)載:「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油塗身以御風寒。」可見滿族養豬也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了。因豬的適應性強,長肉快,繁殖多,所以,東北農村一直把養豬作為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人家都在院門之側壘砌豬圈,少者共自用,多者則可出賣換錢,圈裡養著幾口大肥豬,被視為家道殷實的標誌之一,「肥豬滿圈」也是普通農家的美好願望。但過去一般人家一年到頭卻難得吃幾回豬肉的,原因是養的豬起碼得一年時間才長到一百二三十斤才出圈(殺或賣),在平時殺了豬,一家人一時半會還吃不完,一般是賣了換錢花,只有到了冬天,進了臘月殺豬,一則好放,東北冬季寒冷;二則緊接著就過年,認為勞累一年了,過年這段時間,正是冬閑地時候,該吃點喝點兒了。所以流傳的東北俗語中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祈盼殺年豬吃肉的心情。殺年豬灌血腸是必不可少的,血腸味道好壞要把好兩關:一、倒洗腸子水不能熱,二、血、油、面(最好蕎面)菜、佐料要配伍得當。灌血腸時,當灌出一根後先煮熟讓在場人先嘗嘗。味道行,接著灌,不行,油、面、菜、佐料,做以調整。殺年豬這天,主人還宴請近親至友吃「殺豬菜」,既為聯絡感情,又表示慶賀。

二、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

灶王爺不只是「爺」一個人,還有「灶王奶奶」。他(她)們的神像過去都是貼在廚房鍋台邊的牆上。並有一副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橫批是「一家之主」。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戶的使者,每年要回「天宮」一次,彙報所在之家的忠奸善惡情況,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他「上天」的日子。所以人們在這一天舉行祭灶,也就是為他送行。二十三這天天黑之後,人們在『灶王爺』神像前擺上供桌,點燈焚香,供桌貢品通常是:一、用糖稀加麥芽或江米制的糖;二、穀草一把,炒豆或高粱一蝶、清水一碗。另,還有用秫秸做成的馬、狗、雞。據說:糖要粘和甜,在祭灶時人們要用它抹在灶王神像中灶王爺的嘴上,俗話說:「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意思是讓他上天后『「嘴甜」,多說點這家好話。為此,有順口溜:「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據說:草、高粱、:水是給灶王爺上天時的坐騎預備的;馬、狗、雞是給灶王爺領路和代步之用。在焚香、跪拜、抹糖等諸項儀式結束後,就把灶王爺神像取下,連同馬狗雞一同焚燒「升天」,並放鞭炮為之送行。

三、除夕夜燒包袱、祭祖、祭索羅桿

1,燒包袱。

除夕夜,在年夜飯前給已故的先人們燒些紙錢,寄託後人對已故先人們的懷念。即:請有文化人按包袱摺子寫包袱。包袱摺子就是記載先世各代人們的名單。各家根據自家燒紙多少而定,最少一個先人一張燒紙,燒紙都是提前用打制銅錢木鑿子,列印上銅錢的燒紙。多者不限,寫完後把所有要燒的燒紙摺疊後再用黃紙包裹成一個包袱,哪家的包袱大燒紙多為好。當寫到最親近的親人,如父母親時,要多包一些燒紙,以表孝心。等到亥時(11點)多鍾時,各家的包袱都拿到河邊或十字路口上,在放包袱的周圍劃個圓圈,以示是先人領地,不許外鬼界入。一家一堆同時點著,在燒包袱前要燒幾張提前預備好的單張燒紙,施捨孤魂野鬼。還要放一些鞭炮,告訴先人,過年了都來取錢吧!等紙燒完了嗑個頭各自回家,開始放鞭炮,接神祭祖。

2,祭祖。

滿族供奉祖宗跟漢人不一樣,講的是供西不供北。過去,屋中西牆什麼東西都不允許張貼或擺放,只有在大年三十晚上才能在西牆上供上祖宗牌位和張掛祖宗懸影畫像及家譜或觀士音菩薩與聖帝關公像。有的家族因不是長門沒有以上這些,就在西牆上張貼一張大福字,以示為祖宗祭祀。在下面擺上香火碗,下面再拉上橫繩,繩上要掛上黃布口袋。祭拜黃布口袋,屬於祈求平安福祿,子孫滿堂;所橫一繩,稱為子孫繩,也叫做長命繩。在祭拜中,拜祖宗是有講究的,首先要洗手、洗臉,尤其是婦女都必須梳洗一下才能拜祖宗。拜祖宗先是長輩拜,後是晚輩拜,先是男子,後是女人,拜完祖宗,煮餃子,吃年夜飯。西牆供奉祖宗要供奉到正月初五,才能請去(撤掉)。

3,祭索羅桿。

「索羅桿」俗稱「祖宗桿」。即一棵小碗粗細,一丈多高的木杆子插於石座之上,桿上有一錫斗,斗內放有五穀雜糧或動物五臟。從斗往上大約一米是桿頂,桿頂插所隸屬的旗幟。「索羅桿」一般都置放在大門後頭(左側)或影壁牆後。為什麼斗里要放五穀雜糧呢?說是給老鴰(烏鴉)準備的。

傳說:清朝皇帝汗王(努爾哈赤)小時候叫小罕,在遼東總兵(李成梁)府上當差,伺候總兵。有一天,李總兵接到朝庭「密旨」,說天上紫微星下降人間,東北地方有天子象,要造反,便派他輯拿。光陰似箭,很快半年過去了,未能發現未來「天子」的蹤跡,因而使李總兵整天悶悶不樂。這天,小罕給總兵洗腳,發現總兵腳心有五個黒痦子,就說「總兵您腳心上有五個黒痦子?」總兵得意地說:「咳!你看我能當上總兵,就因為我這腳上有五個黒痦子」。小罕聽了不以為然地說:「不瞞帥爺,我腳上還長有七個紅痦子呢!」李總兵聽了,大吃一驚,但末動聲色,心想,我尋找多時的「要犯」,就在身邊,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很高興地回到後宅向他的小妾(梨花),要把小罕押解進京的事說了。梨花平時就對小罕好,梨花知道此事後趕緊告訴了小罕,小罕得知此事後,乘著黒夜從城牆底下狗洞爬出去跑了。等李成梁發現愛妾梨花用白綾弔死,又不見了小罕,立即明白了一切,勃然大怒,叫人把梨花解下來,將全身脫光,重重打了四十大板,然後派兵連夜就追。當追兵追到第二天天大亮時,追到一個去處,就見路旁有一座廟,廟上廟下都落著烏鴉,追兵心想,這廟裡不可能有人,要不然,不可能落著這些烏鴉,如果有人早把烏鴉驚跑了,還是到別處找吧,追兵走了。其實,小罕就在廟裡,因一路奔逃勞累昏睡了過去,是烏鴉讓他躲過一刧。後來,小罕當了皇帝,「祭桿」是滿族人不忘「烏鴉救主之恩」。

四、拜年

吃完年夜飯,晚輩都要給長輩行叩頭禮拜年,長輩給小孩發壓歲錢。即使同輩長者,年小的也要給其行叩頭禮。叩頭禮,即:要脫去帽子,先跪左膝,後跪右膝,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如果初一,在大街上男子相互遇見,都要行「請安禮」表示拜年問好。也就是,用右手中指、食指觸及右腳面,彎腰起來後雙手作輯;女人要行「撫鬢禮」,也就是,以右手撫鬢,點頭為拜,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處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對方。

滿族文化網原創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昔日的烏拉街有多麼的繁華?
「烏拉八景」之一的「鳳閣春情」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