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簡史:功勞卓著位極人臣,鳥盡弓藏終得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簡史:功勞卓著位極人臣,鳥盡弓藏終得善終

(說歷史的女人——第787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秦國虎狼之師在諸侯中脫穎而出,問鼎中原。離不開秦國歷代君王和大臣們的不懈努力,然伴君如伴虎,英雄們的結局大多不是很好,而有一位卻功勞卓著位極人臣,鳥盡弓藏終得善終,他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今天就來簡單看看王翦的簡史。

那麼王翦是何許人也,又有哪些故事為後人所稱道?

史記記載到: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富平東北人,是秦國名將。

他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為大秦帝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最大的光榮史是攻打趙、燕、魏、楚,樹立了一代威名。王翦一生戰績傲人,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就是七字概括:「王翦為秦將,夷六國。」(《史記》)七個字中涵蓋了六個國家的命運,王翦之功可見一斑。

功勞卓著位極人臣

一、攻趙。

當嬴政統一戰爭的號角吹響時,此時的韓趙魏雖然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銅牆鐵壁,但其中的趙國餘威猶在。對於秦的統一大業,趙國著實是根頭疼的刺。

巧的是,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趙國大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秦國乘機派大兵伐趙,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陘。

當然,趙國也不敢掉以輕心。遙望當年,白起敗趙括滅數十萬趙國降卒,讓可是血淋淋的教訓,因此這次絕對不敢掉以輕心。最終派大將李牧、司馬尚迎戰。

眾人皆知,這兩位也不是省油的燈,尤其大名鼎鼎的將星李牧,這讓一向威風凜凜的秦軍也苦不堪言。

儘管王翦老辣,秦軍與趙將李牧周旋良久,但不管秦軍如何彪悍,在李牧面前也很難佔到便宜。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際,王翦腦洞大開用起了反間計:那根可以壓倒李牧的稻草是誰? ――女人。

當然,這個女人可不能是一般的女人,必須是和李牧有仇,並且能夠吹動趙王枕邊風的女人。於是秦國的卧底,就把關係發展到了趙悼襄王的王后那裡。

這位王后為什麼如此願意效勞呢?《史記》里說,這個女人曾經嫁過人,而嫁人後因為生活不檢點惹起了宗族的內亂,成了寡婦後又淪落為倡女。只是運氣可能太好了,不知怎麼竟被悼襄王給看上了,還要帶回宮。

這樣不合乎禮的事兒,大臣們怎能苟且同意,其中反對最激烈的代表就是李牧。

說來這個女人幸運的很,不久就給趙王生了個兒子――趙遷,她也母憑子貴,順理成章地成了王后。

她原本就對李牧懷恨在心,又收了郭開轉送的秦國珠寶,自然要時不時找機會給趙王說李牧壞話,勸趙王早日除掉這個眼中釘。

但趙王即使再昏庸,對李牧再不滿,也知道李牧對趙國重要性,終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嬴政十一年秦軍攻打趙國,一口氣拿下了閼與,鄴等九城。趙悼襄王本卧病在床,聽到此消息一個激動一命嗚呼了,而被改立的太子遷順利即位,那位王后也成功榮升為太后,只是,這個女人依舊不忘報李牧當年差點毀了自己前途之仇。

嬴政十六年,趙國發生了大地震。在天災,外敵的雙重夾擊下,百姓惶惶不安,全國上下如履薄冰。

在趙國如此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它的統治者們卻顯得很白痴。王太后和郭開先是散布出了李牧要賣國的謠言,並進一步製造誣陷李牧的計謀。

嬴政十八年,王翦和李牧進入了相持階段。此時,王翦給李牧書信一封,在表達了對李牧的欣賞外,透露出了想要和解之意。李牧雖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或許是對戰爭的厭倦,希望談和,又或是出於對同是英雄的心心相惜,也回信一封表明自己心跡。卻不知自己正在一步一步陷入秦國和趙國太后設下的圈套。而趙王遷以為李牧要投敵賣國。在驚恐之餘便立刻下了一道渝旨:撤去李牧、司馬尚將軍職務,由趙蔥和顏聚接替。

李牧選擇了抗命,他顯然知道趙國命運現在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自己一放手,整趙國就全完了。只可惜,趙國統治者可不這麼想。可憐李牧一生英雄烈士,卻以叛國罪被收繳兵符。《史記》上說「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李牧不明不白地死了,秦國如願以償地換掉了趙國主帥。王翦便浩浩蕩蕩,鋪天蓋地的殺向趙國首都邯鄲,而新換的主帥太過窩囊,完全抵擋不住,雖然趙國軍隊誓死抵抗,但也無濟於事。不到三個月,秦軍便拿下了邯鄲,蕩平了趙國全境。趙王遷也成了俘虜。

趙王遷的異母兄公子嘉率其宗族數百人逃到代,自立為代王,依附於燕國,之後秦滅燕國後,就把這個不值一提的趙國餘孽代國也滅了個乾淨。

對於滅趙,王翦勞心勞力,費了很大的心思。許多人認為滅趙之功是因前有白起敗趙括滅數十萬趙國降卒,而王翦不過是撿功。但是實際上要滅趙是難度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趙國民風彪悍,尚武好戰;其二趙國因白起坑俘,對秦仇恨,故雖力量不足,但是誓死一戰之心卻有。在如此艱難之下,王翦能夠大破趙國,不得不說他勞苦功高。

二、討燕。

秦軍橫掃趙國的寒流滾滾而來,相鄰的燕國也早已感受到了瑟瑟寒意。

就在燕國危亡時刻,燕太子丹挺身而出,他結交天下有識之士,志在破秦護國,於是,便有了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只可惜,這場轟轟烈烈的行刺最終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解燕國燃眉之圍,還徹底激怒了秦王嬴政,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對燕國恨之入骨的秦王嬴政,立刻增兵趙國舊地,援軍與在那裡的王翦部落會和,集中了40萬大軍。跨過易水,要立刻掃滅燕國。

次年,取薊城,燕王喜逃至遼東。秦將李信率兵緊追不捨,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喜不得不殺太子丹獻秦。

秦王得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心裡雖然平衡了一些,但到底不自在。

燕王苟延殘喘了五年後,秦滅了楚國,騰出手來,就派王賁去遼東,把燕王生擒了回來。名義上的燕國也徹底滅亡了。

這一仗,他打得痛快,打得實在,也更加贏得了秦王嬴政的欣賞。

三、打魏。

自古以來,便有「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說法,這王氏父子更是對這句話做了完美的詮釋。這滅魏奇功,便在這小小少年王翦之子的領導下完美收關。不過今天的主角是王翦,就不細說此段王翦之子王賁痛打魏國的淵源了。

四、攻楚。

魏國被滅,眼下該集中力量對付的就是楚國。只是楚國是六國中實力最大的一家,要打起來,還真是個大麻煩。

誰料。天公作美,楚國內部發生了內訌,新君楚哀公上台才兩個月,就被自己弟弟殺負芻給殺了。現任楚王負芻不是很得民心,根基不大牢。

楚國畢竟是大國,在攻打楚國之前,嬴政專門召集文武百官開了研討會,來徵求大家意見。當時,主角是王翦和李信。

話說。這位李信也是個人才,他是王翦的副將,在滅趙,滅燕戰爭中,屢建奇功。尤其是在抓太子丹時,只帶幾千輕騎,便把燕王父子追的無處可逃,這一點很受秦王讚賞。也正因此,年少輕狂的李信也就飄飄然了。

秦王問李信:「如果攻打楚國,將軍認為需要多少人?」

李信不假思索:「不超過二十萬。」

嬴政又問王翦老哥,王翦回:「非六十萬不可。」

在對比這一老一少後,嬴政大笑:「王將軍果然老矣,竟膽怯至此!」

於是很快敲定,由李信和蒙恬帶20萬軍隊伐楚。

王翦老哥受到如此輕視,心裡自然很不爽,便因病辭官,告老還鄉去了。

誰知,楚軍在老將項燕指揮下,尾追李信軍三天三夜不停頓,使得秦軍大敗,又丟城池又失將,浩浩蕩蕩的虎狼之師以狼狽收場。

秦王嬴政得到消息,大怒之後,親自趕到頻陽,向王翦道歉,並誠心邀請老將軍出山。

秦王嘆息:「寡人不聽將軍之計,果然兵敗。楚軍日益西進,將軍雖然有病,能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

王翦說:「臣年老糊塗,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

秦王嬴政說了很多,但見王翦還是沉默,於是問道:「將軍可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王翦說:「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萬兵不可。」

秦王手一揮:「沒問題。」這件事就這樣談成了。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萬大軍出咸陽,秦王政親自到灞橋餞行。酒酣之際,王翦請求朝廷賜給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園池。

秦王政不解地問:「將軍出征,還擔心貧窮幹什麼?」

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他不予封侯。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作為兒孫的產業。」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賜給良田。

手下的將領們都困惑不解,王翦這才吐露心跡,說:「大王驕矜,而不相信人。如今將全國的甲兵都交給我指揮,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讓他認為我胸無大志,豈不是讓他懷疑我嗎?」它的將士們聽後,不得不更加感嘆老將軍的機智了。

王翦在帶領浩浩蕩蕩的60萬大軍來到楚國邊境後,楚人由項燕率領前來迎戰,出動全部軍隊,看上去那叫一個威風凜凜,士氣高漲。只是王翦並沒有沒有激動或者驚恐的意思,只命令部隊構築堅固的壘壁防守,不與楚軍交戰。楚軍多次挑戰無效,只得向東撤退。就在這時候,王翦揮動了戰旗,秦軍一擁而上,而可憐的楚軍就好比驚弓之鳥,在慘不忍睹的戰亡後,楚王負芻投降了。一向驕傲的楚國就這樣被這位老將軍給拿下了。大戰歸來,秦王政數里相迎,親自給老哥接風洗塵。

王翦在此次攻楚之戰中的巧計,可是說是「以逸待勞」的典型了。他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一直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直到大獲全勝。不得不說他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帶兵打仗奇才。

鳥盡弓藏終得善終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在秦統一六國的大戰中,除了韓國外,其他六國都是在王氏父子的的領導下完成的。相比於蒙氏家族,秦王心裡更打結的是王翦。

王翦又豈不知秦王政的心思,前輩白起的沉痛教訓至今還歷歷在目。他清醒地知道,了卻君王天下事的他,的確不該貪慕這身後名了。

老哥回想起自己的大半生。竟然都是在馳騁沙場中度過的。這些年,他一直爭強好勝,出生入死,但又有誰是永久不敗的呢!想著想著,門前的一片樹葉落在了自己的頭上,他突然想要回家了,於是,鋪蓋一卷,說走就走。

歷史的風沙還在峰迴路轉,迷煞路人。只是人們不知道,在日暮遲遲之際,頻陽南山腳下多了一位健碩的農夫。

總結:王翦是一位實打實的沙場英雄,更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智者。在戰爭中,他懂得靈活變通,在戰爭結束後,悄然循隱。正因為他張弛有度,不但明哲保身,還贏得了生前身後名,一度成為後世之人為官學習的榜樣。(文/劉小勤)

參考史料《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此人屢試不第卻自比諸葛亮,後因收復失地被贊500年來第一偉人
一般盛世都用仁治 為何漢武帝武則天處於漢唐盛世卻用殘酷吏治?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