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專業迎來了「京師社會學講壇·民俗學系列」第二十六講,題目為「中國人的時間制度——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亞洲民間敘事文學學會(中日韓)榮譽會長,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俄羅斯科學院《傳統文化》雜誌編委劉魁立先生。

劉魁立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民間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工作,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對中國人的農耕文明有著巨大的影響。本次講座以二十四節氣為話題展開了中國人對時間制度的討論,介紹了中國人的時間制度的產生及發展,闡釋了二十四節氣在時間制度中的特殊性,並全面梳理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同時結合當下人們對於「年味兒」淡了,以及新年名稱的重要意義等問題進行闡述,講座生動有趣,現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和笑聲。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蕭放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朱霞教授、鞠熙副教授以及校內外諸多學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一、中國人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劉魁立先生從二十四節氣講起,詳細闡釋了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制度的產生和發展。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人們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進行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家庭和個人的衣食住行等各項活動。我們的生活方式看起來是人們的習慣,但其中有著充分的科學根據。時空本身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所以時間的測定需要一個參照物,而這個參照物一定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大家都能夠平等的看到它。第二,它是恆定的。第三,這個參照物應該是周期性的。所以我們的先民將太陽、月亮以及穀物成熟的規律作為了時間的參照物,由此產生了日、月、年等時間的概念,並且通過對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黃道的等分劃分出了二十四個節氣。我們不僅創立了二十四節氣還標識出了七十二候,早在漢代《淮南子》中二十四節氣的構架就已經十分清楚了,從漢代到現在,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其中,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生產生活的標準,這個制度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圍繞二十四節氣每一個時令節點,人們在組織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同時,還使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傳統知識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相關儀式中得到保存、保護和傳承。「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祖輩發明的時間制度,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一直指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也是親善自然、道德修為,提升認同,構建和諧的有效手段。

二、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節日體系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劉魁立先生提出中國的節日是一個體系的,在研究中需要把節日放到整個體系中來進行研究,才能更好的發掘其深意。世界上很多民族的節日是根據聖人活動來制定的,例如復活節、聖誕節、情人節等,具有一定的可變性。而中國的節日是依據與自然的關係來制定的,是客觀恆定的。中國人對於月亮的情感遠勝世界上大多數的民族,節日體系也是依據固定的、對月亮的觀察最終形成的。例如元宵節、中元節、人日、臘月二十三、臘八節幾乎都是逢月圓或月半的時候。我們把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結合了太陽曆和太陰曆的獨特的方式。所以我們說二十四節氣研究的時候,一定是要把二十四節氣放在一起,才能發現他其中的意義。所以,劉先生呼籲要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各地聯合起來保護二十四節氣。

在我們對節日的研究過程中很容易忘掉體系的存在,節日是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把人的活動放進去研究才行。我們講「天人合一」,以人為中心,常常會違背天時,自然的規律是一定的,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是長久之計。

恰逢國務院發布2019年五一放假新辦法,劉先生還就傳統節日與如何放假這一問題上進行了設想。劉先生建議將五一長假改成清明長假,認為祭掃,踏春、先烈的敬仰、家庭教育的問題都可以在清明節里得到伸張。十一長假可以變成中秋節長假。被我們看作是中國的「鬼節」的中元節在節日體系也有其重要意義,其重要的含義在於孝親、慈善、普惠。所以把中元節的特性發揮出來的話,對於建設和諧社會有著深遠的意義。過節的重要意義不是在於放假,所謂放假其實是給人們一個空閑的時間,讓人們來進行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

三、「年」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意義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劉魁立先生在講座中,對「新年」和「春節」兩者之間的區別進行了闡述。如今人們腦海中的新年指的是1月1日,而把傳統的新年稱作「春節」。「年」作為我們節日體系中最為特殊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日,「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集中表達深厚民族情感的莊嚴神聖的日子。

我們的新年是舊的時間周期的結束,和新的時間周期的開始,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第一,在這之前,就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來說,要理髮,要沐浴,要更衣,意味著這是人的重生。其次,要把居住的空間,和活動的環境,里里外外打掃乾淨,要重建我們的生存環境,要調整我們和自然的關係,這意味著是環境的重建,人和自然的關係重建。第三,在這時期,我們要請有關的神和我們的祖先,回來和我們一起過年,要給我們的長輩行禮拜年,要走親戚去拜年,長輩會給晚輩一些,壓歲錢,這意味著是親屬和社會關係的重構。這就是年,其他節日是沒有這樣莊重和神聖的,如今將「年」稱作「春節」,在一定意義上是消解了年的重要內涵。現如今人們都覺得「年味兒」淡了,年味兒在哪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在我們對於過年的認識,以及人際關係的重建中。

四、提問與討論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講座結束後,在場的同學和老師們還就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提問和討論。

首先,中央民族大學的民俗學博士生就關於傳統節日假期的問題中什麼力量是其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節日重構的過程中需要經過怎樣的路徑?

劉魁立先生認為,在今天的幾種力量中,有時是相互協作的,有時則是各自為政的。一種力量是商業的力量,當然希望節日假期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拉動消費。而民眾的需求,則是各有不同。國家的政策則是根據全國的需要來制定的。這個問題是十分複雜的,要進行多方的協調來制定。蕭放教授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分享,他認為各方面的力量都在相互制約,現在確定的節假日體系是多方協調的結果,對於現階段而言當下的節日體系是相對穩定的。

鞠熙副教授就「中國人」的時間制度的定義進行發問。她認為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很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節日並不相同。「中國人的時間制度」這一說法具體包含哪些內涵?

劉魁立先生回應道,某些意義上來講,中國人的時間制度指的是中國的大多數人的時間制度,而不能夠概括所有的群體。我們所說的伊斯蘭教的節日體系與中國的節日體系有很大差別,中國很多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很難用一個名詞概括。我們用「中國人」這一名詞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北師大民俗學的畢業生林加同學就脫離了農耕環境的當下,如何開展傳承二十四節氣的校園活動的問題進行提問。

劉魁立先生認為,二十四節氣對於我們今天不像過去那麼密切,但是我們現在要強調的意義是我們現在離自然越來越遠,對於孩子們來說可以採取這樣的方式為他們提供接觸自然的機會。什麼時候花會開?什麼時候鳥會來?這都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係的。通過觀察自然的方式,來補償孩子們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以及同自然密切接觸的機會,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漫說廿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講座合影留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