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畫家 王保安教授

王保安

1964年生,江蘇徐州人

現為西安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陝西省文史館研究員

陝西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陝西國畫院山水畫院副院長

西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陝西省人文千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評審委員會評委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延綿西嶽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初識華山·王保安中國畫作品展

策劃:許曉生

受訪:王保安

採訪:當代院風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初識華山之一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問:老師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我們知道對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考察,寫生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關鍵詞。現代山水畫寫生是近百年來逐漸完備起來的現代繪畫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國時期,在諸如李可染、傅抱石、石魯、趙望雲、關山月、黎雄才等藝術大師的努力下,山水畫在「寫生」這條道路走上了高峰。那麼,如何去突破前人的範式,架構起自身的風格語言譜系,我想這是當代山水畫家們共同面臨的問題。您能否談談對此的思考?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初識華山之二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答:寫生是繪畫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對於山水畫創作而言更是如此。從遺留的古代山水畫作品中就能夠看出古人寫生的端倪,但寫生的具體方式很難考證。近百年來,在經過不斷的變革與創新後,中國畫自身的成果還是有目共睹的,這些都與畫家深入生活、研習自然密不可分。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初識華山之二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局部

自明清以來,山水畫臨古、擬古之風盛行,從形式到內容都缺少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丟失了師造化的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起,李可染、傅抱石、石魯、趙望雲、關山月、黎雄才等畫家紛紛到大自然中去寫生,掀起了中國畫寫生的熱潮。對於我個人而言,寫生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多年的奔波中我對寫生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加深。這個過程需要積累,要連續不斷地觀察大自然和記錄生活,從生活和自然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和符號,只有這樣才能架構起自己的繪畫語言。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庭院系列之一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現代社會發展之快有點令人應接不暇,這也意味著很多事物都會以更多面的形式出現。這種新面貌需要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如你剛才所說,寫生的「高峰」是在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下創造出來的,那麼當下我們需要做的應該還是向經典學習,與前輩一樣——「走出去」。只有將地域、人文及精神層面的理解和感受轉換為筆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創作出更有生活、更有高度的作品。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庭院系列之二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山水寫生這一創作方式在您的當代山水實踐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請您談談自身藝術實踐中的工作方式以及個人的「寫生觀」。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答:寫生是對自然進行再認識的過程。面對客觀自然,首先要尊重它,並且要從認識和體會自然中逐步尋找新的表現方法。身處自然之中會有不一樣的觸發,走入生活、貼近自然,即是為創作找尋靈感和提供素材的源泉。在行走的過程中把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隨時記錄於心,帶著感情出來走一走,吸一吸泥土的味道,讓土地厚重、淳樸的氣息印到骨子裡去,那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東西,也是最感人的。自然蘊含有非常豐富的語彙,必須要深入觀察才能獲取。在這個過程中,常常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觀照,對於景物的觀察理解將決定著自己藝術風格未來的取向。其實,觀察自然注重的不是與物象外表的遠近,而是物象與畫理的真實。用線的視角去提煉自然,把控對象的本質和意境,除了表達它本體的自然形態與肌理之外,更要抓住自然中「形」之外的意趣。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庭院系列之三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庭院系列之四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我教授的學生,對於寫生始終堅持「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觀」相對於「看」更為深入,是一種有思想和理性的認識,它使客觀事物在意識中構成形象,同時也是自我世界觀的體現。山水畫的學習離不開「行」,走入自然、走入生活,在行走的過程中把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隨時記錄於心中,也可以看作是心的「行走」,感知自然對於內心深處的召喚,不斷地行走也是為了保持對繪畫的探索和創作激情。光看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是畫。因為對於自然細節的表現一定要走進自然並深入自然,歷史上的畫家重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不言寫生,但生活對於畫家的藝術發展卻有著重要的影響。重視細節在畫面中的呈現,要從整體的繪畫關係上出發,處理時要注意細節部分與主體部分的協調關係。最後的「寫」和「作」是最為關鍵的兩步,由寫生向創作的轉化是需要突破的,在寫生的過程中已經從自然中提取了一部分元素,在創作時應當理性地繼續完成。第一手素材固然可貴,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絕對不能當作唯一,只能是參照,如果照抄它將會阻礙自己思維的自由發揮,更會失去山水畫中自由度的展現,從繪畫的形式和主觀意象上入手,理性的表達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一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二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創作出發點——「我始終在思考自身被華山打動的問題所在」

問:這次展覽很有意思,它關注的是造化自然與繪畫之間的關係這一命題。展覽通過「華山」和「黃山」這兩個由古及今探索不止的山水畫創作主題,把您的「華山」主題創作和蔡擁華老師的「黃山」主題創作放在一起進行對話。接下來,請您圍繞「華山」主題的實踐經歷,談談您介入「華山」主題創作是源於一個怎樣的出發點?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答:提起華山心中還是會有止不住的嚮往,這座龐大、雄偉的自然奇蹟還需要我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了解。將納蘭性德曾說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用在我對華山的情愫之上也毫不誇張,懷揣著最大的熱情去結交一位永遠無法探索完的自然「朋友」是我莫大的榮幸。它所展現出的震撼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正是這種情緒讓我堅持要把華山向大家講述出來,所以這次展覽我將「初識華山」作為主題。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黃山和華山雖一字之差,其指向的卻是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山脈,它們更代表了兩個地域和兩種文化。因其地理結構的不同,所以在表達方式上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我和蔡老師對大山的敬畏和執著。把這些南北差異和不同特點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覽,既可以相互比較和借鑒,又能使觀者在同一空間中感受到中華大地上兩座大山的雄偉。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宋朝宰相寇準在登華山時曾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這讓我想起了在孩童時代初登華山時的情景,當時隨家人夜登華山,看不到萬丈懸崖,所以毫無恐懼感。快到西峰時聽到喊聲:「鎖鏈斷了,上不去了。」無奈而返,從那時起我的心裡就埋下了一顆要徹底了解華山的種子,所以「華山」系列作品的創作並非偶然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三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古往今來,以華山為主題的創作不勝枚舉。華山之奇雄、瑰怪之觀,非寥寥數筆所能概括,我們易去追求其「形」「神」,過於注重形和程式的表達,而忘記「心」和真實的現場感。對於這樣一個不斷重複卻又難以駕馭的題材我也在不斷思索,所以若想準確表達心中的完美之山並非易事。正如元末畫家王履所言:「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融入、體悟、再現是我在創作時遵守的一貫藝術法則,只有對事物有了感受和衝動,表現出來才會有激情。這座形式自由、性格堅毅、風雨不動、巋然獨存的大山在精神上給予了我太多的啟示。這些年,經過多次並且連續的近距離接觸,我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因華山西峰的陡峭和險峻,無數畫家都被這種氣勢吸引,我認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華山精神的表達。既然以華山為主題的存世創作已經形成固有的語言符號,那麼我在自己的創作思路上就必須要避險就平、避重就輕。但其剛毅的本體語言不能丟失,其花崗岩般的堅實感必須在用筆上得到體現。自以華山為主題進行創作以來,我始終在思考自身被華山打動的原因。在不同時節,我多次上山去寫生,沿著華山山脈一路去追尋。華山周邊的山系無不充滿著詭異,它可以使觀者或創作者隨時進入亢奮和激情之中,可以讓人浮想聯翩,甚至是讓人進入無法喘息的狀態。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四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這次展出的「華山」系列作品,只是我對華山的一些膚淺認識。想要了解華山,找到華山的精神所在,我想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準備。比如在我創作的「華山」系列作品中,下棋亭作為一種符號多次出現在畫面中,這些都是為研究華山的歷史和文脈注入的新元素。這些作品只是我近一段時期對華山的理解,可能還不夠深刻,但讓我欣慰的是有了開始。之後我將通過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再去向大家講述我心中的華山,從形到意、由表及裡,讓自己的華山作品能夠獲得更多的共鳴。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藝術與時代精神——「藝術最終的落腳點是對創造性和表現性的表達」

問:您年復一年地堅持實踐「華山」主題創作,請您談談在「華山」山水母題的探索中所欲追求的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理想?

答:藝術作品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還能參與到時代精神的建構過程中去。藝術最終的落腳點是對創造性和表現性的表達,這也是藝術價值實現的要求。而價值的實現最終會落在文化認同上,如果沒有文化的根基是不可能實現的。陝西是文化深厚的地方,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華山一方面是西部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接點,古代華夏文明傳播的文化通道;另一方面也是道教創始地與首發傳播區域,佛教東傳的重要地域。

這些年我總是重複以華山為主題進行創作,是因為我想借華山之力將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表現出來。因為這與我欲傳達的文化精神是相符的,都包含有正能量。華山那倔強的山體上充滿著摺痕和不屈,高傲的松樹昂胸挺立,彷彿在藐視一切困難險阻,有征服一切的雄志氣場。這種文化精神在中國歷史沿革流變中,不僅熔鑄諸多民族的文化積澱,更是在當下中國文化建設中所欠缺的,它是我們華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五 175cm×1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六 175cm×1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審美追求——「行走於畫前嗅到這種感覺的觀者則會細細去品味,這是一個交流的過程」

問:您的山水畫創作十分注重對意境的追求,您認為山水畫的意境來自於「氣」。這涉及到您對自然的理解以及個人對山水畫的追求問題。那麼,您在當代山水畫探索中的審美追求是什麼呢?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寫生手稿

答:人有精氣神,一幅優秀的作品同樣也應該具備,靜默的佇立是其特有的狀態,行走於畫前嗅到這種感覺的觀者則會細細去品味,這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氣」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理想寄託,包含有一個人的信念、嚮往和將要去努力實現的方向。山水畫重在意境,這是從「手」到「心」的轉化,這種感覺來自於作品的「氣」。「氣」不僅能夠體現出山之魂,且能令人深思。畫山水講求重「心」略「物」,不僅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更多的是對「澄懷觀道」的追求。我們常說的「遊山玩水」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嚮往,是一種品評和體會的過程,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理解和共鳴。我也是經常徘徊于山水之間:一是借取自然空氣;二是觀察自然之結構;三是發現瞬間之美;四是在自然中調整自我的心性。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七 175cm×1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問:在您看來,「山水畫不僅是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更多的是一種『澄懷觀道』的思想」,這是您借山水畫這一載體給觀者傳達出的不同的思想內涵。那麼就「澄懷觀道」這一古訓,請老師談談您的理解。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答:中國畫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涵詠天地、品味人生、視覺感受與哲學思考相伴而行的藝術方式。宗炳將山水畫提升到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的哲學高度,他提出的「澄懷觀道」「暢神」的思想學說與道家「游心物外」的觀點相吻合,都屬於形而上的觀點。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為水性,那山水畫就是水中之水。既然屬於水,那麼就要順應自然,也可以理解為「遁世」精神,是一種經過極進後的大徹大悟。在藝術上表現為個性化的物我兩忘,這就是我的理解,澄懷觀道,可遇而不可求。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八 175cm×1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談創新——「既要求新,又要務實」

問:清代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強調筆墨的時代性,這也為今人普遍認同。那麼在山水畫的創作方面,您在面對多元化的時代時,是如何把握創新的尺度的呢?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答:創新,是藝術家們共同追求的目標,但在理解創新這一問題上會有不同誤區。很多人將「當代性」作為創新的標誌,我認為,如果藝術作品離開了人們的生存現實,那麼就很難有真正的當代性,也就是石濤所強調的「筆墨當隨時代」。創新,既要求新,又要務實;既能反映當下的環境,又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我認為藝術創作不是停留在表皮的形式,不是快餐文化,對中國畫和中國畫材料要有敬畏感,它是神聖的。因為中國畫是我們本民族文化有區於西方文化的藝術,它是東方文化的象徵。由形到意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那些只重視表面形式而缺失文化底蘊的作品是沒有價值的。時代雖在改變,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不可能改變的。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被繼承,本民族的文化精華需要被弘揚,這實際上是對審美的延續。一個藝術家在研究自己的本體藝術時,應該明確其目的和最終追求的目標,體現出應有的價值,這樣才能夠實現持續創新。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系列之九 175cm×1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再談到我這次的「華山」系列創作,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每次上華山心靈都能得到一次凈化。這讓我回想起初識華山時的狀態,內心激動不已,因為它會讓我有創作的衝動。我也經常在總結自己的創作,尋找自己心目中的華山,思考著形和意之間的取捨和升華,在中國傳統文化脈絡及筆墨中找到符合自己精神寄託的華山。最後,我也衷心地感謝主辦方給我這次展覽的機會,讓我的「華山」系列作品得以展出,同時也希望各界朋友多多批評。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華山寫生手稿

談寫生——始終堅持著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Magdalend的《菲利普·漢德森肖像》賞析
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的繪畫、素描、雕塑藝術作品解析(全集下)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