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十二藝節晨藝錄|原創崑劇《顧炎武》「一戲兩版」唱響傳承之音

十二藝節晨藝錄|原創崑劇《顧炎武》「一戲兩版」唱響傳承之音

十二藝節晨藝錄|原創崑劇《顧炎武》「一戲兩版」唱響傳承之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個周末,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山當代崑劇院聯合出品的原創崑劇《顧炎武》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齣劇目之一,在復旦大學相輝堂感動上演。

這是該劇繼亮相第七屆中國崑劇藝術節、2018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二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第二屆江蘇發展大會等盛會之後,再一次在盛會發聲。

集結當代崑曲精英,注釋博學碩儒一生

十二藝節晨藝錄|原創崑劇《顧炎武》「一戲兩版」唱響傳承之音

顧炎武是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千燈鎮人,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崑劇《顧炎武》將「崑曲」和「顧炎武」兩張崑山文化金名片有機結合,藉由崑曲藝術向當代觀眾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

為創作精品劇目,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山當代崑劇院特邀國內最新銳編劇、兩度「曹禺獎」獲得者羅周撰寫劇本,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盧昂擔任導演,國內文武老生第一人柯軍扮演顧炎武,集結國內戲曲中青年名家加盟,組建創作團隊,其成員均為今日戲劇界、崑劇界和音樂界的俊彥。

他們以創作者的身份推動劇目從無到有創排成型,共同打造「名家版」,起到了良好的教學示範作用。

「一戲兩版」為崑曲培養後備力量

十二藝節晨藝錄|原創崑劇《顧炎武》「一戲兩版」唱響傳承之音

與此同時,崑山當代崑劇院以80、90後為主的青年崑曲從業者,與「名家版」同步創排「青年版」。

「一戲兩版」同時排演,也是崑山當代崑劇院在人才培養上的創新嘗試,一方面填補了新生院團在創作上的短板,讓青年演員全程參與整個創作過程,積累經驗,另一方面緊緊圍繞「齣戲出人」的總目標,通過「以戲帶功」,為崑曲發源地培養起一批舞台經驗豐富的崑曲從業者。

本次《顧炎武》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演出兩場。其中,5月25日晚,「名家版」主演柯軍、李鴻良、施夏明將與楊陽、張靜芝、曹志威、林雨佳、王盛、陳超、田陽等優秀青年演員同台呈現, 5月26日晚則由「青年版」演員挑梁主演。

通過為青年一代崑曲人提供廣闊的展示舞台,展現崑山崑曲的傳承成果和發展動力。

【劇情簡介】

十二藝節晨藝錄|原創崑劇《顧炎武》「一戲兩版」唱響傳承之音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顧炎武有心還鄉,啟程時卻因年老體弱,摔下馬背!臨終的昏迷中,他回憶平生:南明滅亡時他面對絕食殉國的嗣母,發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復明」身陷文字獄,卻因《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輕生;雖然自己堅持要做明朝遺民,卻將唯一的弟子送進清朝「博學鴻儒科」的考場;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顧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讀生命叩問:「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

編劇羅周的話:

「初別母、再別友、三別妻,我今真箇伶仃了。」我喜歡這句話,不僅因為從編劇技法上說它提示了受眾全劇「三別」的結構方式,更因它在孤冷中使我感到一種灼熱。

顧炎武承受了輿圖換稿的切膚之痛、承受了摯友死難的泣血之悲、承受了與妻子迢迢千里幾乎終生不得團聚的離別之苦,看上去命運的手將他生命里至寶貴的部分一點點拿走了,然而他:這煢煢的行者,不但沒有因之衰頹,反倒越發堅朴地站在了天地之間。

破碎的家、絕望的抗爭、被文明文化撫慰的孤獨心靈、延續中華文脈的自覺擔當、直面朝代更迭的矛盾心態、自浩渺歷史中扶搖而上的磅礴氣勢與求真求實的治學精神……這一切,糅成一個「顧炎武」。

他不斷認識自我、超越自我、認識天下、承擔天下的過程,既是《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日知錄》等等的誕生過程,也是引領我們接近、觸摸、走入他內心的過程。

我並不奢望能用戲劇為顧炎武做一部詳盡的傳記,卻渴望能通過崑曲這一載體,完成對這個獨一無二偉大人格的致敬。

導演盧昂的話:

顧炎武所處的時代,是極其動蕩和血腥的。所以他一生堅守「遺民」身份,始終不肯仕清,保持了一個大明臣民最大的忠誠與氣節。

而當他面對被殘酷戰爭和朝代更替所整體性毀滅,幾近消亡的中華文明的破碎與危機,他依憑著自己瘦弱身軀,隻身孤影,跨馬遠行,歷盡艱辛,求道四海,真真是「行踏幽燕、叩過京畿、盤桓青齊」,「考證典籍兩萬卷,手錄數十帙……以復興經史、繼存絕學。」

這是一項文明補遺和傳承的浩浩工程,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朝代更替、戰亂紛飛的動蕩時期,生命的劫難、路途的艱辛、記錄的浩瀚、考證的艱難……顧炎武無時無刻不承受著離家的孤寂、「遺民」的苦難、身心的疲憊、不斷地別離,而義無反顧地正人心、撥亂世、續文脈、保天下,也就是義無反顧地救護中華文明殘存的碎片,續寫中國文化華彩的篇章。

這似乎是一場不見刀光與血腥的博弈和戰爭——大清的鐵騎雖然摧枯拉朽般地滅絕了大明王朝,而最終以康熙、乾隆為代表的大清政權卻臣服於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這是文化的力量,是文明的勝利。

之所以如此「乾坤倒轉」、「起死回生」?就是因為在這片瘡痍的土地上一直擁有一批批、一代代象顧炎武這樣義無反顧、捨身取義的文化志士。正是由於他們地堅守、救護、犧牲、殉難,從而保全了中華文脈的康健與永恆,這也就是中華民族終究沒有失去自己寶貴的民族品性的根本原因。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這一聲振聾發聵的文化宣言,數百年來激勵了多少文人志士堅守文化使命的責任擔當?!而今,我們有幸在顧炎武當年出生之地——江蘇崑山做這樣一出崑劇《顧炎武》,既是對他人格、情懷最誠摯的敬意,更是為了喚醒當代國人所應具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律。

讓我們一起走進崑曲,走進顧炎武,走進我們浩大、精粹的中華文明……

顧炎武扮演者柯軍的話:

在我的生命中,有兩個家園。

一個是崑山,生我養我;一個是崑曲,塑我成我。崑山是我的故鄉,崑曲則是我生命的寄託。一直以來,將生命中這兩個最重要的歸屬地連接起來始終是我所念所想。

能夠有機會與300多年前的崑山人顧炎武心靈相遇,是我這個當代崑曲人的福氣,因為他不僅僅是崑山的文化象徵,更是中國文人家國情懷的縮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喊出這振聾發聵聲音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身處怎樣的一個時代?他的靈魂有著怎樣的苦痛和煎熬?他有著怎樣的大悲憫和大情懷?他作為一個先人與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對話?這些都需要我在創作過程中用心細細揣摩。

當我藉助崑曲的表演傳統來體驗顧炎武這位先賢時,其實無時無刻不戰戰兢兢:一怕,先賢的痛楚與孤獨,自己體悟不夠深刻;二怕,在創造與轉化中對崑曲的純正有所減損。所以,努力用心感知曾經行走在中華文明版圖上的顧炎武,努力用崑曲原汁原味的表現手段來刻畫顧炎武,始終是我腦中緊繃的兩根弦。在這個戲中,我從武生到正末、老外,跨行當、跨家門出演,不僅年齡跨度大,而且精神層次多。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崑山人以及世人了解這位清學「開山始祖」,也期許《顧炎武》能夠成為新時代的經典,永遠演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