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忤逆先祖平反多爾袞 得到的是歷史肯定還是非議
作為努爾哈赤的後代,多爾袞和乾隆帝(弘曆)都是清代歷史上的重量級人物。一個開基立業,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不世之功;一個續寫輝煌,是康乾盛世的當朝君主。
兩人生活的時段相隔一百多年,按理說除了同宗同源沒有任何直接交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但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皇帝作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把被其曾祖順治皇帝定罪嚴懲的多爾袞的案子推翻,追復睿親王多爾袞封爵,補入《玉牒》,補繼襲封。就是說。為多爾袞平反並恢複名譽,重新納入功臣之列,給其子孫恢復待遇。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為大清王朝建立懷有首功的多爾袞,在意外死亡不久即被追罪懲罰,不僅尊號被虢奪,還慘遭掘墓戮屍。案件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幾乎成了沒人敢碰的鐵案。
歲月悠悠過了一百多年,誰也不敢料想多爾袞名譽還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但順治帝的重孫-----當朝的乾隆皇帝弘曆,就果敢決定,給多爾袞翻案平反。
這年,乾隆帝頒布了一道詔書,表示多爾袞當年雖然確實有作威作福、目中無人的不軌行徑,但在入關之初的危難時刻,他全力穩定京城局勢,進而統一了中原大地,功勞是巨大的,這一點絕不應該忘記。
乾隆在詔書中稱「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邊疆。創製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乾隆皇帝自封為「十全老人」,是整個清代自視甚高又自信滿滿的皇帝。在甄別多爾袞的問題上,他有自己不動搖的看法,即便推翻父祖輩的定讞,也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並認為他應該承擔起這樣責任。明確表示:「朕若不言,後世子孫,亦無敢言者」。
乾隆認為,多爾袞的功績首先在於他平定邊疆,使清朝在沒有入主中原以前,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緊接著又在攻佔北京之後,毫無二心地將順治皇帝迎進了新都北京,建立了真正的大清王朝。
據此,乾隆帝覺得,多爾袞的功勞無人能比。並稱多爾袞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他的遭遇是由宵小奸謀,純粹是奸臣的誣陷。
他在詔書里指出,當年在議定多爾袞罪責時,自己的曾祖父順治帝還沒有親政,多爾袞的一切罪責都是當時的議政大臣彈劾所定,並不能真正代表自己曾祖父的意見(其時世祖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
乾隆這樣一說,就為多爾袞的平反奠定了政治基礎。即,之前對於多爾袞的處罰,只是代表了部分大臣的意見,並不代表自己曾祖父的意思。
(多爾袞畫像)
中國古代一直沿襲後朝為前朝修史的傳統,用以證明正統。多爾袞作為滿清入主中原的首功,需要等明史修訂完畢,完成對明末歷史的當朝評價後,才能給出符合滿清利益的評價。而明代歷史,正是在乾隆年修訂完成的,可見,故乾隆給多爾袞平反或許是水到渠成的歷史必然。
乾隆皇帝親自給多爾袞平反這一舉動,引起後人諸多議論和猜測。很多人不解乾隆為什麼要給多爾袞平反,到底是他為了尊重歷史事實,還是為了穩固自身統治的需要?
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的時代背景是,早年經過其父皇雍正對滿洲宗親的一系列嚴厲打壓,到了他這一朝,皇家宗親大多對皇帝敬而遠之,沒有誰願意真正伸出援手去幫助當朝皇帝治國理政。
精明的乾隆皇帝心中清楚,當初順治帝懲治多爾袞勢力是為了鞏固政治;雍正帝打壓滿洲宗親也是為了鞏固皇權,這在當時都沒有錯。但到了他這一代,為了穩固統治,恰恰不能繼續打壓了,而最好的辦法則是為宗親們過去蒙受的冤屈平反,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
時至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感到自己已經把大清帶到了開國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邊疆穩定,政通人和,並且修書修史。乾隆帝覺得自己應當做一點以往皇帝沒有做過的善事,來為自己創下的盛世錦上添花。
比較前幾朝皇帝恩行的大事,乾隆帝發現,當下體恤皇家宗室疾苦,才是最能引起好評的皇恩。
順治帝追罪多爾袞,父皇嚴懲皇家兄弟,結怨了諸多宗親,使之形成了一股潛在的反對勢力和抵觸情緒。這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是多爾袞的追懲。
所以,乾隆帝決定為一百多年前的多爾袞事件平反,讓朝野和宗親看到他的魄力和不同凡響。
乾隆帝斷定,當年多爾袞之所以得到那樣凄慘的下場,是因為當時朝野的政治形勢不利於他,才最終被別人落井下石,構成冤獄。自己一定要讓他沉冤昭雪(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青史留名。
(劇照)
他更知道,當年多爾袞三兄弟南征北戰,清朝一統天下,他們三個功勞最大。而這個一統天下,是多爾袞用原本屬於他的皇位換來的。要不是多爾袞擁立自己曾祖順治為皇帝,這皇帝之位只會出自多爾袞或者是豪格這一親脈,那裡還會有他乾隆今天的存在。
乾隆反覆翻閱了那段史實的記載,得出的結論是:多爾袞手握朝廷大權長達七年,手中擁有絕對軍權,如果他想要謀反,早就反了,沒必要等待八九年後再謀反(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
在給多爾袞平反的詔書中,乾隆帝還引用了《順治帝實錄》中的一些段落,來表明多爾袞當初並沒有稱帝的想法,為他洗白。
其中,多爾袞有一句話,讓乾隆帝很是看重——「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當自刎。」
意思就是說,當初太宗皇帝(皇太極)駕崩時,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我的兩個弟弟英親王和豫親王跪在地上讓我來繼位稱帝,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再這樣逼迫我的話,我就死給你們看。」
除此之外,乾隆帝還引用了《順治帝實錄》中,多爾袞稱讚當年皇太極是如何疼愛、照顧自己的一些話。乾隆帝表示,每當自己看到這些話,都感動到流淚(朕每覽《實錄》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淚)。
找到這些依據,乾隆帝才毫不猶豫下詔,宣布恢復多爾袞的睿親王爵位,讓他的牌位重新放進太廟,而且還按照親王的待遇重修了他的墳墓。就連當年過繼給多爾袞為子嗣的多爾博一支,也重新劃給了多爾袞。
也有人從乾隆帝自身需要原因,分析了他為什麼他會給一百多年前的多爾袞平反昭雪。
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不僅只給多爾袞平了反,還眷顧了之前被雍正帝打壓削爵的宗室。比如多鐸、豪格、允禩等人,給他門恢復了親王地位。
在乾隆統治中後期,國家全面穩定,經濟進一步繁榮。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皇帝,有閑暇心情對所有存在爭議的事情做出一次全面重估和決定,以達到穩定皇家宗室內部團結,調解歷史矛盾,全面收穫美名的個人目的。
因為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是盛世君王,但是卻還沒有立太子,政局不穩定的因素是存在的,那怎麼辦才好呢?
乾隆為了抗拒中原地區的「法統」,也是為了穩定自己的皇位,走出了三步好棋:
其一,給朝野一個承諾。將自己當年繼位時的承諾再重新複述一遍,並保證不會超過康熙在位的年限,讓官員百姓先信服自己是開明之君;
其二,竭力拉攏滿洲宗親,平反歷史冤案,消除不利因素,壯大皇族勢力;
其三,加強思想文化控制。不顧及文字獄的危害,避免文化對自己統治的干擾。
這大概是大清王朝最具傳奇的多爾袞案件,最終在一百餘年後被徹底翻案的原因。
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帝對此也有擔心。他為避免此案日後再度惹起非議,特地在上諭中說:「為後世徵信計,將從前關於此事之上諭,均不得載入國史。」
於是,在乾隆朝就將有關多爾袞案的主要記載進行銷毀,直接造成了後世研究多爾袞案件的撲朔迷離。
不光如此,在持續翻轉雍正時代的幾個案件後,尤其是給康熙朝的鰲拜及皇八子、九子、等翻案後,乾隆又做出相關的輿論解釋:「我皇考(雍正)晚年屢次和我談論過去的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遺憾,就是有意將這些事情留給我做。」
完全可以斷定,乾隆帝給多爾袞平反的舉措,既是尊重歷史事實,更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乾隆皇帝已經看清,前幾朝那些遭到處罰的政治失敗者,確實參與了皇位或皇權的爭奪,但這些都是清朝愛清覺羅家族內部的爭鬥。爭鬥自然有些人勝出,有些人失敗,但這些失敗的人,都還有自己的家族和諸多人脈,這些家族和人脈,依然還是清朝統治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統治秩序著想,給他們恢複名譽有利無害。
當然,還有些歷史客觀原因,比如康熙不能平反鰲拜、多爾袞,雍正不能平反自己的八弟九弟十四弟們,這些責任自然而然就轉移到他乾隆的身上。時過境遷,隔代之後處理起來也比較容易。
許多研究清史的人認為,乾隆朝是清朝盛極而衰的開端。假如乾隆皇帝在當朝時不平反涉及多人的歷史冤案,或許清朝的內亂早起,其統治年限會不會延續到二百六十多年也不好說。從這一點看,乾隆的舉動還是有戰略意義的。當然,這也是推測而已。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
※著名演員郭振清 被觀眾定格的游擊隊長李向陽
※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與三國小說的情節有何本質區別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