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固鎮:淮河岸邊漢興之地 精美石壺玉質金聲

固鎮:淮河岸邊漢興之地 精美石壺玉質金聲

CCTV-10

2019.5.28 12:41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安徽省 固鎮篇

固鎮篇 預告片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垓下歌》,留下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末路嗟嘆,也演繹出「霸王別姬」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古歌涉及的楚漢之戰,正是以淮北平原、安徽省境內這個叫垓下的地方為中心而展開的。2000多年過去,延用了垓下地名的村莊,依舊保留著當年的痕迹,用古老琴書一遍遍吟唱著久遠的傳奇。

為了紀念這場戰事,漢高祖劉邦在垓下設立了谷陽縣,後來,人們根據「谷」字的音、意結合,為這座小城取下了新的名字——固鎮。

2013年,經國務院批准,「垓下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當地近60個有關垓下的民間故事彙編而成的《垓下傳說》,則在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擎漢文化,俯首探前史

「伸手摸著秦磚瓦,抬腳踢著漢文化。」

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百姓家家收藏著漢磚瓦當、古錢幣,甚至兵器。大量漢代遺迹的發現,吸引了眾多考古研究機構的目光。

2009年,安徽省開始新一輪針對垓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該工作意外發現了一處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城址,是淮河流域該時期城址的首次發現,距今約有4800年。

隨著垓下古城址的探明,它的城址布局、房屋結構以及當時人類生活形態,便清晰地呈現在了今天人們的面前,這為大汶口整個文化階段的發展、社會發展水平的判斷又增添了一項極有力的證據。

「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因其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位置,被評選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今天,包括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在內的眾多高校和考古研究機構把固鎮作為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地,並在這裡相繼發現了307座不同時期、保存完好的文化遺址。

文脈源長誕佳話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典籍。

他的作者,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許慎,曾在固鎮為官,著書立說,並寫下了《說文解字》。

文化的種子被許慎播種在固鎮這片土地上,耕植出固鎮世代的文脈相傳。文化故事在這裡不斷上演,傳為佳話。

2011年,由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語言學專家組成「天津方言尋根調研組」,先後多次赴安徽調查,獲取了大量的錄音及調研資料,並最終為天津方言的尋根溯源找到了答案。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奉旨鎮守北境。從安徽鳳陽一路北上,他沿途徵募了大量淮北地區的士兵,正是這些兵將將自己家鄉的語言帶到了北方。

這些研究成果被收錄進了新版的《天津通史》中。

烽火雖滅,勿忘堅韌

1938年2月,日軍開始沿津浦鐵路向徐州推進,在固鎮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戰鬥一直持續到5月。儘管在日軍的殘暴行徑下最終淪陷,但固鎮,在烽火里的堅韌與不屈值得銘記。

歐興田,固鎮人,參加過淮北抗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離休幹部。為了實現對戰友的承諾,他用30年的時間尋找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戰友遺骨,並親手為烈士們建起了一座陵園。

2016年,歐興田過世,他的兒子接過了父親的陵園守護工作。按照遺願,老人的骨灰被撒在了陵園內。臨走前,老人說,要讓後人記住歷史。

石壺:出自天然,成自雕琢

固鎮石壺是安徽特有的民間工藝品種,最早出現在清代晚期。一些石雕匠人,為了將選用了當地特殊石材的作品與其他地區的石雕藝術品有所區別,開始將石雕的藝術想像賦予在一些生活器物上。樂器、石杯、石壺,成為匠人們精湛技藝的另一種表達。

石雕藝人王世祥沉醉於此40年,只為做出一把「玉質金聲」的好壺。

距離固鎮縣30公里的石磬山,是全國唯一出產磬石的地方。這種能發出金屬聲響、存量極為有限的神奇石材,正是製作固鎮石雕茶壺的原料。

精心選料,再經一月的精雕細琢,當王世祥在壺底刻下「谷水之陽」的印跡時,一把嶄新的固鎮石雕茶壺便開始了它今生的傳奇。

固鎮,用蘊藏著的豐富文化寶藏呈現出淮北平原的歷史變遷。這裡是漢興之地,它見證了一個盛世的崛起;這裡是勝利之城,它銘刻著民族復興莊重的誓言。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固鎮篇》

播出時間:5月28日 12:41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李林倩 丁月(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零食這麼選,讓你解饞又健康,吃貨福音!
山西千年大墓重見天日,墓主人竟是身懷六甲的女子?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