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兒子太聰明,浙江媽媽崩潰大哭:你是否也成為焦慮症侯群父母
作者:千一(爸媽精讀主筆)
不少人回想起兒時的心酸經歷,想必都有共通的一條:別人家孩子。就像前段時間,綜藝節目《少年說》里一位女孩站在高台上對母親所喊出的: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你自己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一樣。
總覺得不管自己做得怎麼樣,在爸媽眼裡,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家小孩。
一度希望自己快快長大,遠遠甩離開這個討厭的小孩。可未曾想,兜兜轉轉下來,才發現即便為人父母,也仍逃不掉「別人家小孩」所帶來的困擾。
35歲的杭州媽媽程璐便是,在和長久不見的朋友聚會回來後,想到朋友的兒子比自己兒子小一歲,讀幼兒園小班,竟認識快1000個漢字,上4個英語培訓班,看得懂英文繪本……
「和別人家孩子一比,落差太大,我好崩潰。」程璐終於還是沒忍住,躲在房間里失聲痛哭了起來。
程露媽媽的心情相信大多家長都曾感同身受過。
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家庭重心也隨之下移,家長們給了孩子更多關愛的同時,也對孩子投射了更多期許。
在「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出名要趁早,恨鐵不成鋼」等爭勝的心理影響下,焦慮也就成了必然。
據「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一旦孩子表現得不好,或是比別人差,便意味著父母的失職,教育的失敗。殊不知,焦慮會傳染,這樣的想法對孩子來說,是毒藥。
01
父母的心態決定孩子的狀態
雅基·馬森在《可愛的詛咒》中寫到:
幼年時期,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與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我們是一直被愛的,被認可的,就會逐漸形成「自己是可愛的」認知。 但若是我們得到的總是否定,或者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些許肯定,我們就會以為「我」本身是不可愛的認知,並且「我」一旦停止努力,得到的愛也會隨之消失。
這也是為什麼,長期生活在善意的期待和鼓勵的氛圍中的小孩大都性格開朗,積極向上。而一直被否定,被打壓的孩子,要麼性格暴躁,要麼小心翼翼、自卑畏怯的原因。
和同事小艾聊天的時候,察覺到她永遠都在附和別人,不管對方說什麼她總是急急忙忙點頭稱對,即便眉頭皺到了一塊,也不會提出任何異議。
在一次交談中得知,在她年幼的時候,父母總抱怨她很笨,樣樣不如別人。導致她一直很自卑,就算自己有不同的觀點,也會潛意識地認為自己是錯的而否定掉,不敢堅持。
許多時候,父母的質疑或許只是無心之舉,是自己不經意間的脫口而出,可在孩子的世界裡,是對自己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曾經遭遇過的打擊,就像利刃刻過的樹榦,就算過去多年,也無法將它撫平。
02
別擔心,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時區
網路上有首很火的小詩: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世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的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的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各自的步程。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很多人都在無處安放的焦慮中煎熬。可人生畢竟路漫漫,孩子的成才與否,在抵達終點之前又豈能輕易下定論?
就像這首詩里所寫,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時區」,有的孩子成熟早,有的孩子開竅晚,有的孩子沉迷書海,有的孩子喜歡繪畫,有的孩子熱衷運動……
擁有無限可能的他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小星球,沿著人生的運行軌跡起伏交雜,又何必著急他們是否衝鋒在前頭?
作為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守護在孩子身邊,確保孩子不會迷失在無盡的航道,而非過度干涉。
在這一點上,楊絳先生的父親可謂是很好的典範,在教育子女上,他推崇順其自然,從來不給他們施加學術上的壓力。
楊絳父親楊蔭杭
當時,楊絳在學校時成績並不突出,上高中還弄不懂平仄聲,著急地問父親怎麼辦?父親卻滿不在乎地說:「不必急,到時候就自然懂了。」結果後來,楊絳真的會分辨四聲了。
有天晚上,父親故意考她某個字是第幾聲,有的楊絳答對了,父親很高興,有的回答錯了,父親也不生氣,而是諄諄善誘。
楊家全家福
反而使女兒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也為她之後的文學道路創立了最初的契機。
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和速度都不一樣,請儘管去相信孩子是優秀的,只要地球不停止運轉,每個孩子該有的精彩,都不會缺席。
03
鞭策孩子成長不如先成為他的榜樣
網路上曾流行這樣一個段子:終日沉迷打麻將的父親命令一旁玩耍的兒子趕緊去學習,並告誡孩子:老爸我不成才,以後就指望你光宗耀祖了。
兒子聽完,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還是先玩,光宗耀祖的事就交給我的兒子吧。
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最為直接且關鍵的作用。
許多家長喜歡以自我彌補的名義,將自身的野心與期望全都疊加在孩子身上,故而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心中所想,便開始責備孩子不夠努力。
可作為父母,捫心自問,自己又是否真的做好了?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道,該怎樣勸說我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玩各種電子設備呢?眾多回答中,點贊數最高的答案只有寥寥幾句話:「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所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這顆小幼苗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想讓孩子多讀書,那麼父母先要有好的閱讀習慣;想讓孩子擁有好的自制力,那麼父母就不能每天抱著手機。
一旦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父母最先要做的,是把視線放到自己身上,對自身先做全面的分析,而非一味責怪孩子。
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而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教師,以身作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的影響,遠比你所想像更加深遠。
與其擔憂孩子不能成為自己的驕傲,不如反思怎樣才能成為孩子的偶像。
在《請回答1988》里,德善爸曾說過,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可我們卻比孩子更早的經歷童年,也比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別人家孩子給我們帶來的傷害。
當家長因為別人家孩子而諷刺、責怪自己孩子的時候,請想想如果孩子在你眼中都不算作驕傲,那麼他又該如何鼓起勇氣去勇敢面對人生中的種種責難。
之所以焦慮,究其根源在於自身對某件事情的無法掌控而引發的無力感。
正因如此,才更應該放平心態,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成長速度。與此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樹立長遠的育兒觀念。
只有不斷增強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夠真正擺脫焦慮,放下執念。
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出良好的環境,陪伴我們的小星球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喵姬,富書籤約作者,寫作里最會唱歌的,唱歌里最會寫作的,身材微胖,思想積極向上,生活態度陽光燦爛,愛說愛笑愛唱愛跳,多篇文章被收進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好好生活》,微博@喵姬愛唱歌,簡書@喵姬,來源:我是喵姬(ID:woshimiaoji)
※12歲男孩痴迷做飯上熱搜: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沈巍: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4個教子秘訣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