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難斷家務事?為何給包青天傳宗接代的是一個媵妾?
「包青天」也就是北宋官員包拯,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千餘年都屬正面形象的官員,即便在現代互聯網的普遍潑墨下,仍然保持著正面形象,原因也很簡單,無懈可擊嘛。
流芳千古的包青天也有煩心事,最大一條就是子嗣,包拯一生有兩妻一媵,原配李氏早卒無子;繼室董氏隨他走過風風雨雨,育有一子二女;還有一個媵妾孫氏,為包拯誕下次子,然而這個次子的誕生可以說是出乎包拯意料。
包拯的長子名叫包繶,生於1033年,這一年包拯已經35歲了,在那個普遍早婚的年代算是很晚了。
宋朝一向有祖蔭入官的傳統,因為包拯的原因,包繶被宋仁宗賜封為太長寺太祝,起點比父親高了太多。包繶十九歲時娶淮陽崔氏為妻,崔氏是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跟包繶算得上是門當戶對。可惜包繶福薄,婚後兩年就去世了,年僅21歲,留下獨子包文輔。
數年後,包文輔早夭,此時崔氏不過二十餘歲,包拯也是開明之人,勸她再嫁,但崔氏執意不從,留在包家侍奉公婆。
隨著獨子獨孫的相繼離世,包拯可以說無後了,他應該是做過努力的,於是有了孫氏的懷孕,這裡也不用說什麼包拯渣男之類的,這種事在古代稀鬆平常,董氏自己也是持支持態度的。
不過包拯跟孫氏鬧了矛盾,把她送回娘家去了,卻不知道孫氏已經懷孕。
此後包拯也死了這方面的心,他勸宋仁宗早立太子時遭到懷疑,宋仁宗問他想立誰,潛台詞就是你想趁擁立之功?包拯隨後給出的答案是「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虛指,包拯終年64歲),且無子,非邀福者。」(我建議立太子只是為了國家著想,我年老無子,不是貪圖擁立之功)
包拯覺得自己無後了,兒媳崔氏卻上了心思,她仍然關注被包拯遣送回家的孫氏,並得知她懷孕了。崔氏背著包拯夫婦,私底下不斷派人送錢財衣物等到孫家,等到孫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將男孩抱養在自己房裡,她名為長嫂,實為養母。
次年,在包拯六十大壽之際,崔氏將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拯滿前,包拯父母大喜,將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綖。
1062年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臨祭奠,看到年僅五歲的包綖,想到包拯的忠義,便封包綖為太長寺太祝,並記錄在案,等包綖長大後赴任。
在開封的喪禮完畢之後,包綬跟著家人,護送包拯的靈柩返回合肥安葬,包綖也就定居於合肥,由嫡母和長嫂崔氏撫養長大,並在入學後改名包綬。
包綬有四子三女,他們就是血脈上包拯的後人,另外包氏近支有一個孩子過繼給了包繶,即包萬年,則包拯有六個孫子。
還有一點就是,在董氏的墓志銘中,包綬是她的孩子(二子:長曰繶,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但《宋史·包拯傳》記載「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考慮到包繶跟包綬差了24歲,還是《宋史》的說法更準確,雖然一般情況下媵妾的孩子都會算在嫡母名下,但也要提一下生母,像孫氏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因為她被包拯遣送歸家,已經不是包家人了。
※廟號發展簡史:源於商、復於漢、濫於魏晉、盛於唐宋!
※實同開創,名為中興:連爹都不能叫,漢光武帝的委屈有誰知
TAG:莽莽趣說歷史 |